APP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下党的政治建设基本问题思考

2021-11-28刘晓芬

关键词:现代化政治国家

刘晓芬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 陕西 西安 710054)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都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政治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且逐步形成了关于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以此前的政党政治建设理论及实践发展为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的党建新布局,将党的政治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可见,党的政治建设必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政治生活中重点及焦点问题之一。然而,党的政治建设不是孤立存在与推进的,必须置于党的执政要求及执政环境下统筹考量。面对新时代来自国内外各层面的执政风险和挑战,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聚焦制度问题,深刻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就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整体战略部署。作为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两件大事,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党的领导之下展开;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执政党本身的治理结构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当前形势下,要始终确保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党的自身建设必然要适应和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我们要探求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政治建设的互动逻辑,明晰治理现代化对党的政治建设带来的新挑战,从而科学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下党的政治建设路径。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政治建设的互动逻辑

探求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政治建设的互动逻辑,首先要厘清中国政治语境下国家治理方式与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

传统国家管理的视角,主要将政府视为国家社会的管理主体,管理国家社会运行的方式主要依靠国家机器,主要强调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的单向度管控。在传统国家管理中,政府是管理的主体,民众是管理的客体。从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的转变,体现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由“管”向“治”的嬗变,即由单向度的政府管控逐步发展为由政府、民众、企业、社会其他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多元共治格局。很显然,在国家治理模式中,民众与政府一道成为治理中的主体。从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的迈进,反映出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国家治理现代化,则体现出对治理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参与国家社会治理的主体多元化,同时还要求治理手段方式的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治理技术的革新化,治理目标的人本化,是一种理想的国家社会治理方式。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逻辑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主导着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换言之,国家治理现代化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府、民众、社会其他组织等治理主体在职权行使、职能作用发挥过程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能力不断提升,遵循的制度体系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公正化,形成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合法化、有序化、完整化、高效化的进程。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从表面看,党的政治建设属于执政党自身建设领域,强调党内建设的发展与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则属于国家治理层面,侧重国家建设的变革与发展;二者分属不同领域。从实质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主导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是国家治理的最重要主体;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必然对党的领导方式提出诸多新要求。由此,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逻辑决定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更加强调和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正确把握党自身独特优势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便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功能优势与中国制度优势,稳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在中国现实政治语境下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西方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本质区别,这是一种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基础上的治理现代化。首先,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国家治理各层面的现代化,因而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前提。当前形势下,党的领导主要涵盖党的全面领导与集中统一领导两方面。在党的建设领域,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62。其次,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现代化必然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另一个前提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本身治理的现代化。正如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两方面,政党治理现代化也应包含政党治理体系与政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依托法治,党的治理现代化也必须依托党内法规制度实现政党自身的治理。同样,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依靠各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的提升,那么党的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必须依靠党员干部的治理能力的提升。面对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在党员干部的治理能力体系中,政治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政治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长期的政治历练中不断增强。作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问题,提升政治能力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其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契合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追求。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建设坚强有力的执政党,从而巩固党的领导,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偏,道路不变,承担起党的历史使命,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2]1。因而,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政治建设二者在目标上高度契合。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党的政治建设提出多重新要求

对比传统国家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了国家治理理念、模式及运转体系的多重创新和变革。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必然对传统国家管理中的主体、方式、目标、价值形成全方位冲击,带来治理的多元化;同时,也必然要求治理方式法制化、制度化、人性化、开放化、信息化等等。这种变革与创新为政党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执政党的政治担当和治理能力带来新挑战,对执政党的政治建设提出新要求。

(一)多元治理对加强政治权威的新要求

现代治理是多元治理,多元治理是现代治理的基本特征。所谓多元治理,主要包含治理主体上的多元共治、治理方式上的科学多样、治理目标上的价值多重等。首先,治理主体多元化消减了传统政治权威。传统国家治理理念中是“单中心”的,治理主体主要是国家,具体主要由政府代表国家掌握政治权力来对社会进行具体管理,即治理主体是国家,治理客体是社会。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下,除了国家和政府外,社会力量也参与到治理之中,成为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传统治理体系下的主客体界限。这在弥补政府治理不足,激活基层社会治理力量的同时也对现代政府在治理中的传统权威产生消减。其次,治理方式的多样化分散了传统政治权威。传统国家治理主要依赖政府权威性,而现代治理则更倾向于尊崇法律与制度规则。现代治理综合经济、政治、道德各方面要求,倡导采用平等协商与合作等治理方式,并在治理中更多利用新媒体与新技术手段。再次,治理目标的多重化弱化了民众的政治认同。传统国家治理以实现“善治”为主要目标,现代治理理念则是为了促使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多元性的社会环境必然导致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与价值取向呈现差异性分化,这种多元价值势必消解民众对党倡导的主流价值的政治共识。可见,在治理多元化背景下,更需要重视和加强执政党的政治建设,从而重塑政党权威。

(二)法治理念下对创新治理思维的新要求

现代治理依靠法治,法治是现代治理的重要理念。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要求国家治理法治化。即在涉及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各领域都要建立起科学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并根据实践的发展适时进行“废改立”的工作,这些领域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以及政党的自身建设等。同时,涉及国家治理各领域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3]。可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必须尊崇法律制度,依靠法律制度规则来进行。这就需要治理主体尤其是执政党在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在行动上必须坚决依法执政,在领导立法过程中必须注重整合社会公共利益。国家治理法治化要求执政党必须具备更高的自律性。首先,思想上要严格自律。这就要求党在自身建设及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必须彻底摒弃“权大于法”的人治观念,牢固树立法治思维。相对法治而言,人治没有那么多规则程序,而是更多依赖人掌握的公权力起作用。看上去人治似乎起效更快,但事实上,正因为人治漠视法律等制度规则,其结果必然导致公权力的滥用,也容易陷入“运动式治理”的陷阱,造成国家政党社会的失序。其次,对党的行动自律提出更高要求。在中国的现实政治语境中,依法治国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依规治党。从党的整体来看,在治理法治化的要求下,党必须制定一整套严格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做到全面从严依规治党;从局部来看,治理法治化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规矩,坚决杜绝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现象。可见,在治理法治化进程中,党能否从治理理念上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在治理行动上严格尊崇法规制度,按程序办事,将是能否顺利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如何实现并保持更高水平的自律,这是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

(三)治理开放化对增强政治认同的新要求

现代治理要求更广泛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所谓政治认同,指的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民众对某一政党政治行为在思想情感上的认可及支持。也就是说,对某个政党或组织产生政治认同的民众,往往会以这个政党或组织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因而,政治认同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把人民组织在一起的思想基础,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政党或组织得到了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就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组织力。然而,认同本身又是一种观念的存在,是动态性的,它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发生相应的改变。对于政党而言,要想获得民众持续的拥护和支持,就要随执政环境的变化有效地构建政治认同。在治理现代化逻辑下,治理的环境、方式都是开放性的,要持续赢得民众的政治认同,政党必须付出更多切实的行动,这也更加考验党的政治建设能力。首先,从内容构建看,政党需要制定足够吸引目标人群的政治纲领,提出符合大众利益的政治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纲领目标的相关政策,采取相符的政治行为等。在开放性治理中,由于民众利益诉求复杂化多元化,因而要将不同层次的诉求进行及时有效整合并上升为具有统一意志的纲领与政策相当困难。其次,在形象构建中,开放性治理下,社会价值观、思想多元化交织,如果党的组织政治功能不强,党员政治意识淡化,党的先进性要求就容易受到不同价值观念、多元政治文化的冲击,从而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会削弱民众对党的政治认同。

(四)社会信息化对政党治理能力的新要求

现代治理是需要运用新技术手段的治理,社会信息化是现代治理的生存环境。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日益渗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都带来了巨大变革,也对现代政党执政带来新的挑战。首先,技术进步要求政党执政能力提升。在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之下,党需要思考的一大问题是:如何不断提升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将新技术运用于国家治理,提升运用大数据解决治理问题从而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其次,技术进步要求政党执政方式转变。党要适应信息网络社会的生存模式,需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革新的问题,更是治理理念转变的问题。作为执政党,必须思考如何在信息网络社会提升政党组织力和社会动员效能,引导民众形成并信奉社会主流价值观。最后,技术进步要求政党自身建设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必定会对党的自身建设带来新的挑战,作为执政党,必须要思考在网络技术的渗透之下,如何有效进行党的组织建设,如何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等。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下党的政治建设建构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我国国家治理的一大优势[4]2。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中国共产党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使命任务,要着力促进党在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独特优势发挥的最大化。一方面,党的政治建设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确保国家治理的正确方向,树立风清气正的党内文化引领正确的社会文化形成,凝聚治理共识;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以此示范引领构建科学的治理决策体系;优化党的执政方式推动改进治理方式;提升组织执行力带动提升治理效能等。另一方面,治理现代化进程反过来要求党不断加强政治建设,以确保上述功能的顺利实现。具体来说,就是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持续创新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持续跟进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持续完善党的政治建设制度,持续优化党的政治建设文化,更好发挥党在现代治理中的政治效能。

(一)持续创新党的政治建设理论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表明,无产阶级先进政党历来重视科学理论指导并注重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恩格斯曾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品质。党的生机和活力来源于党的理论创新及其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党的建设实践创新。同样,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下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从而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政治方向。

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问题导向是习近平党建思想及治国理政思想的鲜明特征。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习近平的多次讲话中。对于问题导向与理论创新的逻辑关联,他曾深刻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6]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在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中,在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矛盾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而来的,同时也为解决当代世界的许多矛盾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见,解决现实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基本逻辑起点。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还将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因此党的政治理论创新要充分考虑这些新问题。其次,要坚持实践导向。理论创新是否可靠,是否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创新理论要被人民群众所认可,就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用事实说话,才能保证理论的生命力。最后,要坚持人民导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贯认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7],党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党在根本宗旨上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贯通党性和人民性在根本上一致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人民不仅是治理的对象,还作为治理的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进程中,党的政治建设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立场和最高目标,政治理论创新才能契合国家民族发展的最高需要。

(二)持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实践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治理理念的创新,也必然要求相应的制度发展,更离不开具体的治理实践。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政党执政实际与国家治理共生共促,治理现代化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新要求,从而赋予党的政治建设新使命。

首先,始终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党的政治领导是保证国家治理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定盘星,是党的全面领导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相结合的统一体。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坚持党的领导不是抽象的,应该具体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也应该具体落实到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之中。既要确保这些重大部署重要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又要确保这些改革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来进行,即要在国家治理各方面坚持好党的政治领导。其次,持续强化党的政治担当。政治担当是党领导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政治担当直接影响国家治理实效。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2]63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强烈的政治担当一是体现在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直面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坚决扫清改革障碍;二是还贯穿于党的政治立场中,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治国理政中坚持依靠人民,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三是不断提升党的政治能力。政治能力决定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质量,是党的各级组织及党员干部把握方向、大势及全局的能力。只有善于从全局着眼,能把握方向和大势,党员干部才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敢担当、善担当。提升政治能力,就要加强政治历练。这就要求我们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让党员干部在经常性的党内政治生活中锤炼党性,增强自律,坚定信仰,规范行为。

(三)持续完善党的政治建设制度

现代化治理更加注重依靠制度进行具体治理、规范治理行为、提升治理效能。反映在党的政治建设领域,就要依靠党的政治规矩制度,以完善的党内制度提升党的政治建设效能。党很早就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邓小平曾多次强调制度治党的必要性。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8]。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着手,才能抓住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

首先,统筹协调党内法规体系与国家法律体系的关系。一方面,在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促进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依规治党相互协调,理清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的权力边界,避免交叉重复,达成二者逻辑互洽,有效配合;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以党章为核心的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其次,完善监督机制,保障制度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生命力在于监督。党的十八大之后,党更加认识到构建健全的权力监督体系的重要性。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纪检监察体制深化改革的进程,十八届六中全会重新设计了涵盖党内各主体的党内监督体系,并提出了党内外监督协调配合的监督思想。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4]31。

(四)持续打造党的政治建设文化

党的政治建设是在特定的党内政治文化下进行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政党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统一、稳定并被其成员自觉接受和践行的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9]。党领导和推进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并不是要全盘西化,走西方的政治发展道路。相反,是要在坚持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吸取和采用现代化的治理手段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这既是一种基于历史与实践的制度自信,更是一种文化自信。习近平曾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信。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政治建设,也要保持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发挥党内优秀政治文化优势。

首先,树立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文化,培育并形成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政治文化支配着党内政治生活开展,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看不见的手。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0]。其次,弘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带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就国家治理而言,党内政治文化不仅对党内政治生态起作用,还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态。因而,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在遵循文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党内先进政治文化作用,扬长避短,以公道正派、忠诚老实、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党内优秀政治文化,引领带动社会主流价值构建与传播,凝聚最大政治共识,为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现代化政治国家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