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员街巷长制的实践价值及优化运作方式研究

2021-11-28苏文奕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背街街巷小巷

苏文奕

(中共泉州市鲤城区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鲤城区于2019年在老城区4个街道选取若干条古城背街小巷实行党员街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把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始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鲤城区党的政治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明显增强,党的组织优势正在逐步转化成基层治理效能,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街巷群众的难点问题,街巷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一、党员街巷长制的实践价值

党员街巷长制经过鲤城的实践探索,成效初步显现,对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完善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促进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一)践行“四下基层”“四个万家”的有效载体

党员街巷长制是践行“四下基层”“四个万家”群众工作机制的有效载体,是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的重要平台,进而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的有力抓手。党员街巷长制通过在背街小巷设立巷长办公室,由熟悉街巷风土人情的党员担任巷长、副巷长,再根据背街小巷的住户、商户和街巷特色等实际情况,科学配备巷长办公室服务人员,如民警、城管、医生、调解员、律师等,主动深入街巷一线为基层群众服务。巷长办公室服务人员通过开展“四个万家”活动(即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充分了解巷情,为居民群众解忧、办实事。党委政府借助巷长办公室平台,“零距离”开展“四下基层”活动(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通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地贴民心、体民情、解民忧,有效地把“四下基层”“四个万家”群众工作机制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二)落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有效载体

党员街巷长制是推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再提速的有效载体。鲤城区通过建立党员街巷长制工作机制,采取“日巡查、周走访、及时处置、遇事会商、限时反馈”等工作措施,处理街巷治理日常事务。针对街巷本级无法解决的问题,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建立“统一受理、立即响应、分类处置、各方联动、限时办结、评价考核”的运行体系,协调解决问题,明确办结时限,做到第一时间倾听群众心声、第一时间反馈巷情民意、第一时间落实群众企盼,实现党员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在背街小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载体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力,鲤城区先行先试,在老城区4个街道选取若干条古城背街小巷实行党员街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创设了“民情接待站”“阳光议事厅”“金牌调解室”等协商议事载体。根据街巷实际需求,组织片区民警、城管、医生、调解员、律师等党员主体下沉到街巷一线面对面为群众服务,把党的组织优势延伸到背街小巷,打通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街巷群众的“最后一百米”,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古城背街小巷的老大难问题,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营商环境,大幅度提升了背街小巷住户、商户、驻街巷单位的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创历史新高。

(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效载体

党员街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有四方面的显著优势:一是,变群众“上访”为党员“下访”。古城背街小巷疑难杂症多,环保问题要找环保部门投诉、城管问题要找城管部门投诉……耗时耗力效率低。实行党员街巷长制之后,街道根据每一条小巷的实际需求,科学配备街巷管理服务团队,“主动去了解群众的诉求、委屈、愿望,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排忧解难”[2]。二是,变间接治理为直接治理。原来都是群众“有所求”,相关部门才“有所应”,中间环节多,效率低,群众满意度不高。实行党员街巷长制之后,街巷管理服务团队,通过“日巡查、周走访”,与群众面对面,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管理更为精细化、效率更高,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三是,变陌生治理为熟人治理。原来的街巷治理基本上是由相关部门的领导或工作人员到一线进行处理,由于平常接触少,彼此不熟悉,处理相关事务公事公办,缺少人文关怀,治理效果不佳。实行党员街巷长制之后,巷长一般由社区居民中的党员担任,与街巷的住户、商户熟门熟户,好沟通。组建的街巷管理服务团队由于工作关系需要长期接触街巷群众,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对街巷的治理不仅有法理,更有情理,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治理效果更好。四是,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居民群众对街巷治理的原有认知是“等、靠、要”,认为治理主体是街道、社区,或区直相关部门,主动参与少。实行党员街巷长制之后,街巷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主动参与街巷治理的群众逐渐增多,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逐步被街巷群众所接受。

(五)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的有效载体

党员街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是鲤城区落实精细化管理城市的生动实践,是提升古城背街小巷宜居环境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古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抓手。党员街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把城市管理工作延伸到了小街小巷,直面古城背街小巷存在的突出问题,聚焦短板、精准靶向发力,提高了精细化管理城市的水平,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难题。党员街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实施后,群众遇到问题不再需要跑到有关部门“上访”,直接向巷长反映即可,街巷管理服务团队能马上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由巷长协调相关部门落实,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构建了一个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服务体系,极大提高了为民办实事的效率和质量。

二、党员街巷长制的提升空间

党员街巷长制的实践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党员街巷长制的运行周期较短,在体制机制、工作方式方法等领域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需要逐步探索完善。

(一)运转机制不够充分流畅,效能提升尚有空间

党员街巷长制的运转机制虽已搭建,但因运行时间短,条条块块之间尚未磨合到位。街巷住户、商户、驻街巷单位等主体的诉求通道尚未完全畅通,甚至有的还不知道如何通过该渠道进行利益诉求,还是通过传统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相关部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尚未形成有效的解决机制,特别是涉及需要资金投入的工作项目,诸如公共卫生间、街巷公共设施维护等,因响应机制缺位,变成长期积压的难题,导致党员街巷长制的制度优势未能完全转化成治理效能。

(二)方式方法不够智能,效率管理尚有空间

目前,党员街巷长制开展的各项工作,更多的是依靠“人力”开展,依靠“智力”较少,“日巡查、周走访”主要依靠巷长用“脚力”去丈量,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搭建智能化平台来开展街巷工作,整体上效率不高。

(三)社会认知不够充分广泛,扩大辐射范围尚有空间

党员街巷长制运行周期较短,各方面工作尚未成熟定型。一方面,街巷长对党员街巷长制的定位,如何发挥党员街巷长制的作用,思路还不够清晰。另一方面,街巷群众对党员街巷长制只知其表,未知其里,对党员街巷长制的职责、在街巷要发挥的作用了解不多。街巷群众自发参与街巷治理较少,主人翁意识还未完全发挥。

(四)部门参与不够充分多元,资源整合尚有空间

党员街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是一个全局性课题,事关全区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充分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是实现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关键因素。但由于目前党员街巷长制运行周期短,各部门对党员街巷长制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主动参与党员街巷长制相关工作的较少,主要还是依靠街道、相关职能部门、社区、街巷长“单打独斗”,非职能部门的一些优势资源尚未整合到基层一线参与街巷工作,党员街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党员街巷长制的提升路径

鲤城区党员街巷长制要持续在顶层设计、共建共治共享上下功夫,进一步理顺运转机制、搭建运转平台,才能全面发挥党员街巷长制的治理优势。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资源整合

要把党员街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对党员街巷长制的定位、职责、条块间的配合等事关全局的体制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和全局性的统筹部署。

1.明确责任归属,消除责任盲区。“党员街巷长制”是一项新生制度,责任归属问题至关重要,责任主体不明确,“党员街巷长制”的制度优势就无法转化为治理效能。建议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明确“党员街巷长制”工作责任主体,提出具体要求,“解决‘有人管理、有人跟进、有人负责’的责任归属问题,消除管理真空和责任盲区”[3]。从调研来看,市、区两级的责任归属尚未完全理顺,导致街巷的个别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员街巷长制”的有效发挥。

2.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响应机制。建议区委对“党员街巷长制”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基层治理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切实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4]的顽疾,促进党员街巷长制工作的整体提升。建立区直相关职能部门响应机制,将“党员街巷长制”工作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计划,发挥职能特长,主动下沉一线,参与“党员街巷长制”工作。协调市直相关部门,解决市级层面承担的管理职能问题,打通“党员街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的顶层通道。

3.加大经费投入,提振干事激情。目前,街巷长管理服务团队属于志愿义务型组织,没有经费保障,特别是街巷长的通讯费、接待群众的茶水费都是由街巷长自掏腰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街巷长的积极性。建议将街巷长的工作经费纳入“党员街巷长制”专项经费拨补范围,直接下拨社区党组织,由社区党组织把关,实报实销。

(二)创设街巷平台,提升治理效能

街巷平台是党员街巷长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基本载体,但由于社区资源有限,有的连办公场所都较难保证,建议对街巷平台进行创新。

1.创设“多巷一室多用”共享空间。由社区进行统筹安排,采取多条巷子共用一个活动场所,一个活动场所具备多种用途的方式,整合有限资源,创设共享空间。

2.创设鲤城古城街巷通APP。目前,相关职能部门都有创设相应的智能化APP平台,基层干部、人民群众关注多、干扰多。建议对智能化APP平台进行整合,创设鲤城古城街巷通APP平台。该平台要集政策宣传、街巷信息、问题反馈、问题处理、网上议事、网上考评、信息收集等基本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全天候、全公开、无缝隙”[5]的城市管理,助推城市管理常态化、精细化。

3.组建“街巷宣讲团”。依托区委组织部,把政策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丰富、工作成效突出、口头表达能力强的街道、社区干部,以及街巷长管理服务团队成员组建成“街巷宣讲团”,既可以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策部署,又可以宣讲“党员街巷长制”的好经验好做法,达到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利用“街巷宣讲团”熟悉街巷工作的优势,开展“党员街巷长制”的调查研究工作,及时发现“党员街巷长制”运行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做法,确保“党员街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不断完善、不断提升。

(三)发动群众参与,激发主人意识

街巷住户、商户、驻街巷单位既是街巷治理的客体,又是街巷治理的主体。“党员街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要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城市基层治理不再是政府的单方面行为,而是党委主导、政府主抓、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治理的新型治理体系。

1.会商需求交集点。针对每条街巷的实际需求,梳理住户、商户、驻街巷单位的利益交集点,凝聚集体智慧制定街巷公约,明确街巷长街巷管理权限,引导住户、商户、驻街巷单位“共建共治共享”,构建街巷命运共同体,激发主人翁意识。

2.组建街巷督导队。发挥居民熟悉巷情的天然优势,组织以居民群众认可、威望高的退休热心老党员为主体,热心居民群众为补充的督导队,协助街巷长做好“日巡查、周走访”、调解邻里纠纷等普通日常事务,督促街巷公约落地落细落实,做到“街巷的事街巷管”,实现“小事不出巷、矛盾不上交”。

3.赋予群众监督权。根据街巷的不同需求,建立街巷群众监督清单,赋予群众监督权和考评权,确保街巷服务团队真做、实做、做实,提升街巷治理效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

猜你喜欢

背街街巷小巷
《古村小巷》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北京市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成果展示
边走边唱
小巷里的人们
雨中的街巷
北京设立“街长”“巷长”专治背街小巷
便士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