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模式探讨

2021-11-28郭晓蕾张楚翘

绿色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科普

王 俊,郭晓蕾,张楚翘

(1.烟台市昆嵛山林场,山东 烟台 264112;2.烟台市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山东 烟台 264112)

1 引言

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烟台市东部,与烟台市牟平区、威海市文登区相邻,总占地面积174 km2,这里有分布于中国最北界的刺杉、最南界的赤松,也拥有山东省最大的世界树木活化石——水杉,是山东省唯一的森林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以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不仅能让公众亲临自然,饱览保护区的大美风光,还能满足大众对于自然的求知欲望和需求,善于唤起大家对于生态保护的思想共鸣,更能带动周边群众热爱乡土,改变不良的生产生活习惯,对保护自然和野生动植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

2 昆嵛山保护区资源优势

2.1 昆嵛山保护区的区位优势

山东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东部,跨烟台市牟平区和文登市,周围邻接龙泉、界石、玉林店、莒格庄、葛家和米山六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1°37′0″~121°51′0″,北纬37°12′20″~37°18′50″。

2.2 昆嵛山保护区的植物资源优势

保护区有野生高等植物161科、536属、1265种(含变种、变型),维管植物115科427属884种。维管植物科、属、种分别占山东省总数的62.8%、47.7%、38.1%,野生种子植物科、属、种占山东种子植物总数的80.1%、67.6%、56.5%,为山东省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3 昆嵛山保护区的动物资源优势

昆嵛山保护区动物群落属于暖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区内动物资源丰富,初步记录野生动物有10纲,47目,225科,116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9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40种。山东省重点保护动物54种,采集昆虫模式标本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35种。山东省惟一的毒蛇——黑眉蝮在区内分布较多。

2.4 昆嵛山保护区的人文资源优势

昆嵛山为历史名山,有许多著名的古迹遗址,如中国道教全真教派发源地——烟霞洞、胶东第一古刹——无染寺、名扬全国的姑余山岳姑殿、九龙池龙王庙等;留有众多的碑碣石刻、如敲击有金属声的“铜碑”、14处丘处机手书石刻、唐昭宗光化四年无染院碑、清光绪年间无染禅院碑等;民间流传着众多的有关昆嵛山的神话传说,如升仙台、九龙池、抱子山、王母娘娘洗脚盆等故事传说。诸多古迹遗址、神话传说,既展示了保护区悠久的文化底蕴,也赋予了保护区神奇的色彩。

3 昆嵛山保护区科普宣教管理现状

3.1 科普宣教人才培养

保护区设有科普场馆专门人才队伍,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和科普专业技能,培养人才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方式主要采用课堂授课和现场实践相结合,兼有实地观摩、活动实践、课题研究等方式。既注重基础性、专业性、理论性知识传授,又着重培养现实工作能力。

3.2 科普宣教内容重点

保护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重点加强生态平衡、低碳生活、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区价值意义、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普及宣传,意在将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如何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知识宣传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们认识到生态本身就是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自然资源就是造福子孙后代。

3.3 科普宣教硬件设施

保护区设有昆嵛山森林文化博物馆、自然中心和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三者共同构成了昆嵛山的自然科普系统,其中博物馆主要承担科普宣教工作。博物馆由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组成。其中室内馆总面积为3500 m2,主要采用解说、展板、标本、视频、模拟等方式进行展示。室外馆由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昆嵛山省级地质公园构成,用原汁原味原生态、真山真水真自然让大众切身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力量和神奇魅力。

4 昆嵛山保护区科普宣教模式的实践探讨

2004年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被中宣部等3部委联合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称号后,又于2016年成功加入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20年,昆嵛山保护区顺利完成《云游美丽中国》之走进生物圈保护区云直播活动,在线观看人数超19万人。现在已有包括清华大学、中央美院在内的30多所高校在这里建立了活动基地。

4.1 以外来游客为主的守规守法的宣传活动

因为厚重的历史人文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五大景区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旅游,也引来了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来此开展活动。有些游客的行为与文明背道而驰,会将垃圾统统扔到山上,甚至有些垃圾会被扔进深山沟里,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有些游客安全意识缺乏,虽然各大景区都严禁游客带火种进山,但还是会在游路上发现烟头,有的游客还在景区树林内吸烟,违反了《烟台市森林防火条例》,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一些驴友违规登山,导致人员受伤、受困、迷路等现象时有发生,昆嵛山保护区都要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产生的费用不菲。针对上述情况,昆嵛山保护区一方面加强媒体公益普法,在新闻网站、昆嵛山保护区政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大载体向全社会发出绿色呼唤,呼吁大家爱护环境尊重自然,鼓励大家在亲近自然、享受美好的同时,采用正确的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尊重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另一方面,景区工作人员突出不同群体、不同层面的针对性和特殊性,改变以往“工作人员讲,景区游客听,满堂灌”的宣传方式,推行以“聊家常”的形式,用游客喜欢听、听得懂的语言,把法律法规、自然保护区的规章制度与实事结合起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典型案例阐释景区政策,从而让社会各界宾朋来昆嵛山登山、游玩的同时更加注重森林防火和保护生态资源。同时,在游路两旁设置明显宣传标志牌、标语,增强游客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增强大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感性认识。

4.2 以保护区周边居民为对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环保科普宣传活动

昆嵛山保护区一直将向公众宣传科普知识视为一种社会责任,保护区内居民因为长期受传统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多数村民对昆嵛山的巨大生态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主动保护意识。一方面,居民没有认识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将会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潜力和资本以支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周边居民往往对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非常依赖,砍伐薪柴、采挖药材等都是其重要的生产方式和谋生手段。在部分居民的经济来源组成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针对上述情况,自然保护区着重以参与和体验的方式向公众讲解生物多样性并宣传保护工作,积极开展了各类科普活动。为了能够使公众近距离与野生动物接触,从而达到理解动物、亲近大自然的目的,昆嵛山保护区连续多年组织观鸟活动,在鸟类经常出现的水域,架起观鸟单目镜,邀请社会人士和周边居民观鸟,大家对此次活动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工作人员现场讲解鸟类基本知识和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宣传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及如何开展保护等相关内容。在植树节、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特殊节日,自然保护区专门组成科普小组,分工合作,到周边村镇挨家挨户登门拜访,通过帮助村民认识一些国家保护动植物和国家濒危动物,了解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危害知识,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以此提高周边村民的环保意识,号召村民从点滴方面关爱生物关心环境。平日,自然保护区还会充分利用森林防火宣传车进行普及宣传,通过随车大喇叭每天早、午、晚分三次进村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条文录音。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保护区内群众生态意识不断提升,保护行动人人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局面逐步形成。

4.3 以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

昆嵛山是闻名全国的文化名山,也是胶东革命的重要根据地,保护区自建区以来,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相继建成了昆嵛山革命纪念馆、“一一·四”暴动策源地、“一一·四”暴动指挥部和“一一·四”暴动展馆等红色场馆,并将之串点成线,积极打造红色经典旅游线路和集干部教育培训、革命历史考证、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昆嵛山红色教育基地。2016年8月,昆嵛山红色教育基地被烟台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烟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和国庆节等重大纪念日和节假日,自然保护区主动对接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组织大家通过敬献花篮、参观展览、缅怀革命先烈和重温入党誓词等多样的形式,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昆嵛山保护区科普宣教的初步成效

5.1 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自大面积开展科普教育以来,昆嵛山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安全稳定,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中国赤松在自然演替过程中达到了亚顶极状态,天然赤松林面积达到13855 hm2。保护区原生物种种群稳定、结构合理,物种由2234种恢复到2429种;胶东仅存的狗獾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珍贵野生中药材灵芝、天麻等种群数量逐年扩大;消失多年的原生河蟹等湿地生物重现河道;野外监测更是发现了野生梅花鹿。2019年,昆嵛山保护区赤松林入选“中国最美森林”,成为山东省首个入选该榜单的森林景观。

5.2 干部职工生态保护信心更加坚定,人人争当美丽昆嵛的忠实守护者

树立生态保护观念,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是昆嵛山保护区开展科普宣教的目的。在进行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人通过对物种的辨识,理解和参与到了生态环保事业,干部职工们倍感骄傲、备受鼓舞,也更加体会到了肩上的压力、心中的责任。他们表示,一定会更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坚决扛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用实际行动推动昆嵛山保护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通过提升大众的环境意识助力环保工作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通过提升环境新闻舆论的引导力持续宣传好环保工作的正能量。

5.3 保护区周边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改善

多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保护区居民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扩大绿地面积,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生态是生存之基、生活之要,只有生态好才会生活好。保护区1.2万群众全员自愿签订了“护林防火承诺书”,自发佩戴“防火红袖章”积极参与森林防火,积极举报盗捕盗猎、乱采滥挖行为,一旦发现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群众都会第一时间主动联系保护区工作人员,目前,保护区已救助雕鸮、大白鹭等多种鸟类,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在逐步增强,意识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村民自觉承担起保护责任,成了维护生态、美化家园的生力军。

5.4 科研力量逐步增强,科研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2012年4月成立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等5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昆嵛山保护区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顾问组,为更好地保护昆嵛山野生动植物及原生生态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与智力保障。2016年11月,昆嵛山保护区举行第二届专家组专家授聘仪式,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罗菊春等六位国内生态保护领域领军人物“加盟”,积极为昆嵛山保护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稳步推进鸟类、昆虫、草本、菌物等本底资源调查,不断更新记录物种数量,出版发行《昆嵛山木本植物志》。布设红外相机,获取大量珍贵影像资料,其中红外相机监测狗獾种群成果于2019年7月4日在中央一套秘境之眼栏目播出。在此过程中,昆嵛山保护区更是培养了一批既有林业专业背景又可以参与自然科普教育事业的复合型人才,为保护区的科普宣教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6 昆嵛山保护区科普宣传教育规划

2020年12月,昆嵛山保护区成功承办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第22届大会,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代表、专家学者约150名齐聚烟台,围绕“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题,共同探讨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日后昆嵛山保护区与外界尤其是其他保护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和广泛,加大科普宣传教育力度,扩大科普宣传教育的范围,能进一步提升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

6.1 动员社会力量,满足群众多元化科普需求

科普工作要满足多元化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尤其在优质科普资源供给方面,民间力量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社团、行业学会、公益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都可以成为良好的传播者,昆嵛山保护区会将“群众性”作为工作着力点,一方面面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科普供给,另一方面发挥社会民间资源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科学引导各方资源参与科普,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对多元化科普的需求。同时,保护区可以建立关于志愿者服务的相关制度,培训一些热爱环保事业、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或者普通市民来担任保护区的讲解员,周末或者节假日由他们来负责为游客讲解关于生态、旅游、环保、保护区等相关方面的科普知识,进一步扩大群众知识面,增强公众的环保情怀,共同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公众责任[3]。

6.2 更加关注公众反馈,建立与公众的积极情感联系

平日公众对科普活动的建议回馈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建议回馈反映了公众对科普教育活动内容的受益程度和认可程度,下一步,昆嵛山保护区专业人员会对这些回馈信息进行管理并整理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对科普活动进行不断完善提高。只有真正符合广大公众需求的科普活动,才能够真正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贡献自己的力量。

6.3 增加宣教方式,扩大服务对象

常常有人询问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你们是不是旅游区?”“你们在保护区主要做些什么?”“自然保护区为何不得随意进入?”这体现出社会公众对于自然保护区功能价值的了解还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由于保护区日常的管护压力主要来自周边村居,针对附近居民开展的普及教育较多,而对外界的企事业单位、医院,尤其是大、中、小学生的科普工作做的相对较少,下一步,可以针对受众群体的特性制定不同的宣教策略。对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应注重实践教育,让他们在自然中反复实验、思考、认知;对国内游人要注重自然保护知识的普及,增强大家热爱自然、热爱保护区、热爱野生动植物的观念;对国外游人重点宣传保护区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取得的成就,宣扬中国保护区建设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促进国际间交流和技术合作[4]。此外,在宣教方式上注重动手能力能更加激起公众兴趣,科普知识记忆将更加牢固,因此,像植树、自然观察、无痕山林徒步等可以成为科普活动重点。

6.4 充实科普宣传教育队伍

目前,保护区宣教专职人员尤其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少,力量薄弱,工作开展相对单一,下一步,保护区将通过外出学习、保护区间交流合作、业务培训、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开展科普工作的专业能力[5]。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利用微博、报刊、信息平台、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熟练应用能力,以便更有针对性、多样性、生动性地开展活动[6]。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科普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科普达人养成记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