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2021-11-28庄宇
庄 宇
(库车市农业检验检测中心,新疆库车 842000)
绿色食品原料在全面消除原料生态污染及健康威胁因素、保障消费者人身健康安全的同时,维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近年来,推广种植绿色食品原料的工作举措已经全面应用于各个农业主产区,产业管理部门创建规模化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不仅能提高食品原料的最佳标准化种植实践效益,还能调动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引进热情。由此可知,标准化的绿色食品原料种植生产基地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提升农业生态效益都具有显著价值。
1 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重要意义
1.1 转变食品原料的传统种植生产模式
传统的种植生产模式以分散式的作物种植管理流程为主,使得种植生产中的资源成本消耗较高,违背了现代化农业种植的基本思路[1]。与之相比,全新的农业种植模式——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更加有益于促进种植实践资源的优化利用。因此,创建标准化及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很有必要。
1.2 节约食品原料的种植技术成本
标准化的食品原料种植生产基地不仅有益于节约种植资源成本,而且体现出良好的实践工作成效性[2]。①现阶段各地主栽或特色作物选用的品种大多具备优良的环境适应性及病虫害抗性,使农业生产人员在种植生长整个过程中不消耗过多的物质成本资源,因此规模化栽培的经费成本投入呈下降趋势;②机械化的作物推广栽培手段已经得到普及运用,农业生产人员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种植手段辅助下,能够获得更优的种植产能效益,对于人工实施种植栽培的时间成本也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节约[3]。
1.3 提供充足的食品生产加工原料
当前消费者对多类型工业产品、农业产品以及加工食品质量安全十分重视,规模化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品质,而且使拓展更加广阔的销售市场成为可能,进而又反作用于原料种植产业,进一步推动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为食品生产加工业提供更为充足的原料[4]。
2 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具体实践要点
基地创建以县级人民政府为创建主体。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包括基地创建前期和基地创建期两个阶段,创建前期主要从基地基本情况准备、建立基地组织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基地对接企业对农户对接监管并签订购销协议、拟开展试验示范工作4个方面进行,创建主体按照创建前期准备要求向省级工作机构提交创建申请及相关材料,通过省级工作机构初审,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批准进入创建期,创建期原则上为两年。创建期内创建主体需要重点围绕组织管理、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生产管理、投入品管理、技术服务、监督管理、产业化经营7个方面开展工作,并要满足相关要求,如创建基地内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产量所需原料量不低于基地原料总量的15%,创建基地原料产品全项检测结果合格,经自查后,向省级工作机构提交验收申请及申报材料,经省级工作机构初验,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材料审核、现场核查及审议,综合评定合格即批准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并颁发证书。
2.1 基地创建前期准备
(1)基地基本情况准备。申请创建基地周围5 km和主导风向的上风向20 km范围内无污染源,环境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实现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2)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和基地管理制度。创建主体具备绿色食品工作基础,同时具有绿色食品产品申报及管理经验,对基地创建有规划、措施和经费保障;成立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基地办公室,统筹、组织、协调基地创建各项工作;配套落实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和质量保障体系,并通过一定措施确保体系有效运行;农户有建设基地的要求;制定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包括环境保护制度、生产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绿色食品专项培训制度、生产档案管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及综合监督管理、检验检测制度等。
(3)基地对接企业与农户实现对接监管并签订购销协议。创建基地通过土地流转、统一管理及合作经营等形式,初步具备产业化对接企业参与基地日常生产管理、监督与营销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基地+企业+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具有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和统一收获的生产管理基础。
(4)拟开展试验示范工作等情况。依托县域农技服务部门开展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和绿色防控技术等大田试验、示范及数据收集整理,有拟设试验田位置图、管理人员名单、职责分工及运行管理及成果推广制度。
2.2 基地创建期工作重点
2.2.1 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实践工作是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关键性保障手段,因此作为县域政府管理负责人员要清晰认识自身在基地创建中的岗位职责权限,严格落实创建标准化基地实践工作中的组织管理以及保障机制。农业、环保、水利、市场监督管理及各生产基地单元具体负责人员要展开全面的互动协作,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组织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拟定宏观性的基地建设总体实施规划[5],并通过一定的奖惩机制将基地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以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2.2.2 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及基地生态环境质量安全是保障作物生长免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的重要条件。①不同作物生长对土地平整状况及排灌系统要求不同,生产基地农田基础配套设施路、桥、涵、站、闸等建设应与作物生长要求相适应,为作物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提供可能;②可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运用控制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量;③结合乡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加大农田废弃物(残膜、农药包装)回收力度、扩大绿肥种植和秸秆还田面积,提高生产基地内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不断优化种植区域整体质量安全水平。
2.2.3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改善生产系统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浪费和资源损耗的关键。①要在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生产管理人员队伍的同时,利用确定的基地创建农户清单,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向农户发放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包括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及绿色食品推荐用药用肥宣传资料,指导监督农户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选用农业投入品,确保农业生产各项措施能够顺利落实到最基层。②要以示范田建设为依托,在各基地创建单元选出生产示范典型。通过组织学习、讨论,让广大农民学有目标、干有方向,自觉向样板学习,促进基地建设标准化。③要做好基地原料的收获、储存,按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对基地原料收获、储存的要求,指导农户分类分时采收、储存,对容易出现混淆的运输、交售等环节,对接企业与基地创建单元应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监督指导。④要指导农户如实填写田间生产记录,同时指定专人负责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统一上交乡镇基地办归档,提高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2.2.4 投入品管理
农业投入品管理是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关键。①要建立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专供点,为农户购买绿色食品生产用农业投入品提供方便。②要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督管理,组织市监、农业等部门在农业生产关键节点开展农资市场联合检查,同时各部门依据各自职责不定期对县域内农资市场进行专项检查和产品抽检,进一步整顿净化农资市场,控制危禁投入品使用。③要在生产关键环节,通过向农户和农资经营网点定期公布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农业投入品目录,指导农户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农药、化肥,确保农业投入品使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2.2.5 技术服务
广泛开展绿色食品知识教育和培训,把绿色食品知识和生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①要在各基地生产单元设置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宣传栏,向种植人们普及绿色食品标准和相关技术;②要利用冬季培训、食品安全宣传周、绿色食品宣传月、放心农资下乡、“3·15”消费权益日等,对基地各级管理人员、农技人员、对接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及基地农户开展绿色食品知识、技术、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专项培训;③要在作物生长关键期,组织农技服务人员在各创建基地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宣传和普及,举办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通过开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向学员传授绿色食品种植技术;各乡镇将绿色食品知识普及和技术宣传列入村民集中学习内容,固定时间组织村民学习绿色食品知识。通过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培养和造就农村科技带头人。
2.2.6 监督管理
基地建设的全程质量监控是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①要严把基地管理监管关。县乡各级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在基地建设关键环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督促指导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②要严把农户生产档案关。对基地种植的品种、面积、分布、农户清单、地块编号、操作规程及有关制度进行有效管理,全程跟踪、指导和监管。③要严把基地环境保护关。建立基地保护区、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保证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
2.2.7 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经营是基地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①要在产业发展中,推行“龙头企业为主体,原料基地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由政府组织生产,企业收购、加工,形成有效的订单运作模式。②要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化部门职能,组织企业参与各类产品展销会、推介会等,不断扩大产品知名度。③要以产业特色发展为抓手,积极为基地产品外销搭建平台,提升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
3 结语
各地通过创建标准化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对于绿色食品的原料供应充足性给予了必要保障,切实改进了滞后性的食品原料生产实践模式。具体在完善基地创建举措的过程中,管理部门人员应当全面着眼于提供组织管理保障、基础设施保障以及产业化经营保障,因地制宜进行实践工作,提升食品原料的产业化经营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