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教育理念下城市旧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研究

2021-11-28苗艺凡

绿色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花园景观植物

苗艺凡,杨 阳

(西安工程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的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但是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高密度发展城市化,在1998年以前建设条件有限,所以随着时间慢慢推移,这些老旧小区在建筑的标准上和公共的配套设施这些方面上都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对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需求[1],这也使得住在旧居住区内的居民生活质量受到了限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要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大力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将自然教育与居住区景观设计改造相结合,有利于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及从生活环境入手改变人们对自然的看法,培养大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2 自然教育理念与城市旧居住区

2.1 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的概念由教育家卢梭提出,他认为要有教育者的引导,并顺应孩子的本性,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儿童成长为一个完整、独立、健康的人[2]。现在,人们将自然教育定义为是让人们在自然生态下、在劳动中接受教育,以达到培养大家的天性、释放潜在能量以及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以人类为媒介,通过对环境中的景观设计,强调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让大家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同时与自然建立相互关系,以大自然为师,从中获得教育知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然教育环境一般需要具有自然、健康、开放、安全、有趣、自由等特点,人直接与自然接触能产生直接的感知体验,所以户外真正的自然始终是自然教育的主要环境[3]。

2.2 城市旧居住区

在我国城市更新和存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已经逐渐从经济建设转向了社会生活的领域,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对居住区条件的要求,也从只关注实用和价格等因素,发展到对优美的景观环境的追求。因此,在当下居住区的建设中,人们也更加重视绿地规划和植物景观的营造,在改造设计中也应该让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具有人性化的特征,要秉承景观服务于人民群众、美观、可持续等因素,对其进行性能和舒适度提升,改变现有的居住条件[4],从而使居民可以拉近和景观的距离、能真正体验到景观设施的好,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景观和设施。

在城市旧居住区内设计有自然教育目的的景观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增加人们的户外活动的途径之一。自然教育理念下城市旧居住区内的景观设计,区别于以往教科书式内容,不是将景观简单直接地搬到人们居住的环境中,而是以各种生动以及趣味化的景观形式让居民们参与到环境中,让人们对自然有直接的接触体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地产生自然情感,同时增强大家保护自然的意识。

3 城市旧居住区景观改造基础现状分析

作为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许多老旧小区拥有良好的地理、文化、环境资源,却因为缺少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资源没有利用起来[5]。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生活,必然和公共空间、设施及在这些空间中活动的其他人发生互动,正是这些互动才有了社区的活力和生活的氛围[6]。而对于老旧小区的绿地系统普遍存在着空间划分混乱、绿化率低、植物种类单一、地被裸露等状况[7]。

3.1 环境景观单一,空间模式单调

因为这些旧居住区在最初建设时,我国还处在住宅楼紧缺的时期,仅能用来缓解当时的住房紧张的状况,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人们的环境景观意识还较为薄弱,也缺乏对环境景观设计的充分重视。该阶段的居住区环境基本以大面积草坪为主,除了在主干道和次干道两旁种植行道树外,绿化基本就是严禁进入的草坪,使得居民不能参与其中[8]。导致人们逐渐脱离了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这些绿地由于疏于打理,植物间竞争激烈,造成部分植物死亡,变得日益破败,形成旧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单一的局面。

城市内旧居住区的住宅楼整体来看,住宅多数以行列式排布,居住区内部围合空间也多过于闭塞;楼与楼之间的环境景观、与整个空间也缺少违和感,从而导致空间模式过于单一,不容易形成较为亲切的交往空间,应该加强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研究。

3.2 缺乏活动场地,基础设施破败

由于历史因素,在城市旧居住区内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小区的设计相比较,这些基础设施已经明显缺乏人的参与和互动,很多景观设施已经到了只可远看、不可近玩不可触摸的程度,居住区内就缺少了应有的活力。由于早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大部分的活动空间是以健康的成年人对设计对象的,并没有将年幼的儿童和老年人以及特殊和弱势群体考虑进设计中。没有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导致随着时间的变迁,居住区逐渐产生了的“老龄化现象”。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中缺乏专门提供给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活动场地,缺少足够的公共设施,同时还在城市旧居住区内的人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而社区内普遍缺乏无障碍实施设计。

3.3 局部植被退化,景观缺乏维护

旧居住区的户外空间一般都缺少统一的规划和建设,在植被方面,栽植的植株因早期规划不周全,导致小区整体绿化景观缺乏层次感[9],随着时间变化这些植株没有人工维护,导致部分的植被退化。在起初建设居住区时,进行设计景观并没有考虑到植物的后期生长、一年四季植物的生长周期变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最初种植的高大落叶乔木影响了低矮灌木的生长,以及秋冬季节居住区内的景观呈现萧条的景象,缺乏生机。还存在景观缺乏趣味性、没有科学有效地维护草坪、植物景观单调、物种不丰富等一系列状况。

4 自然教育理念在居住区景观改造中的应用——社区花园

4.1 社区花园的概述

社区花园是一个空间载体,可以让居民在此开展与自然有关的活动,增加人们对自然的认知[10]。社区花园大多数情况是用来种植作物或者花卉,通过居民的自治或者有专人来管理的开放社区空间,将社区内的公共空间和自然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能量循环利用的实践和科普运用到社区花园中来。这样形式的社区花园最早出现在上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区内开放绿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开展社区花园形式的微绿地微更新项目,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促使顺利开展项目,也能够保证社区的人们都能参与进来。综合来说,社区花园是社区民众的活动场地,是提高社区公众参与性、构建社区和谐人际关系、拉近人与自然相处距离、实现社区有机更新、促进社区营造与社会治理的空间载体[11]。

4.2 社区花园的价值

社区花园能够让儿童平衡发展、让老年人有闲暇时间且在农艺和园艺中找到自我价值感、提供给青年人可创造的自然空间,这让他们能脱离工作、脱离繁重的生活琐事,在园中通过劳动感受生活的真实感。能创造了一个平台,让社区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进来,达到在游玩的过程中实现自然教育的目的[12],让社区的关系网络更加丰富和稳定;社区民众通过共建共享方式进行园艺活动,进一步促成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13]。社区花园能够通过合理化、科学化的植物配组形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从而调节社区的微气候,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

5 居住区自然教育景观改造设计策略

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景观要素的自然趣味性设计就是对客观的物理环境进行改造,增加环境中的自然元素,让人们有更多机会进入自然化的场所,让自然环境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14]。

5.1 植物配置

居住区内植物的配置,需要考虑居住区的总体景观设计,根据植物不同的生态习性及其观赏特性进行合理的搭配和栽植,从而组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使之能够给人们提供自然舒适的生态环境。在居住区景观改造设计的过程中,社区花园的植物可以选用可食类观赏植物,其他绿地可以选用五感类的植物的植物进行搭配,进而营造出四季变化的多样植物景观,为人们提供优美、轻松的社区环境。

可食类观赏植物主要指既能食用、也可以用来观赏的植物,还能美化环境、陶冶性情,很适合在居住区内种植。植物种类选择受地区和季节影响较大,应根据居住区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风俗特色,选择合适的植物[15]。常用到的可食观赏植物种类,按类型分有观叶类(空心菜、生菜、紫苏、紫背天葵、菠菜、白菜、茼蒿)、观果类(南瓜、冬瓜、苦瓜、丝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观花类(黄花菜、野菊、蒲公英)、观茎类(紫菜薹、芦笋),以及其他植物按种类分:葱蒜类(大葱、洋葱、大蒜等)、薯芋类(马铃薯、红薯等)、根茎类(萝卜、胡萝卜等)、豆类(菜豆、豇豆、扁豆等),及玉米和小麦等其他农作物,相对容易种植的可食用植物:生菜、蚕豆、南瓜、豌豆、玉米、土豆、西红柿、小青葱等。

五感类的植物可以分为芳香植物、声韵植物、触感植物、色彩缤纷的植物,通常人们对颜色鲜艳的事物较为敏感,会被其吸引,因此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较为多的选用这些植物进行色彩调配。在芳香植物中可以在居住区种植的,香草植物有:薰衣草、香蜂草等;香花植物有:矢车菊、桂花、梅花、栀子花、玫瑰等;香树植物有:肉桂、月桂、檀香树等;以及芳香的蔬菜:罗勒、芝麻、回芹、茴香等。声韵植物有:芒草(修长的叶片,以及其羽状花序在风中会相互摩擦产生声音)、南天竹(其叶子晃动起来会有沙沙的声响)、紫竹(微风吹过叶片之间相互击打的声音)等。触感植物可以选择的有:含羞草、绣球等。在居住区内分片分区域种植,不仅能够营造出区域内优美的植物景观,也更便于人们认识、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儿童的好奇心较强,对事物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要避免选择有毒、有害、有刺、易过敏的植物[16]。

5.2 微地形营造

在居住区内为了满足儿童游憩空间的功能要求,在不改变场地原有自然环境和景观的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条件,保留有价值的元素,扬长避短,形成高低变化丰富有趣的地形设计[17],通过对地形的起伏的改变,创造出丰富的活动界面,微地形包括景观型微地形和游戏型微地形两类。景观型微地形以观赏、学习交流为主,模拟大自然的形态,让孩子们体会身处大自然的感觉,拉近与自然的关系;游戏型微地形是在景观型微地形的基础上,利用地形开展游戏活动,营造出自然野趣的效果,给儿童带来更多的自然游戏体验。地形的塑造坡度不宜过大,可结合植物花草、岩石、沙子等创造游戏娱乐空间、学习交流空间、观赏空间等,促进儿童与大自然的交流。

5.3 景观小品设计

居住区景观环境进行设计时在坚持安全性的基础上,景观小品形式要具有自然性、创意性和趣味性。借助场地原有的自然条件,将水、植物、沙子等自然要素与小品结合设计,譬如石头与树木组合成的滑梯、由植物围合成的沙坑等,使得景观小品在自然环境中趋于无形化。景观小品造型还可以结合一些儿童常见的生物造型,如昆虫、植物、动物造型等,或者提取-些自然元素,如用木头、树干、树叶等,增加景观小品的自然性和趣味性,满足儿童接触自然、观察自然的需求。同时还应该考虑其景观效应,达到与居住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6 结论与展望

近年来,在全球城市化的背景下,研究人员对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做了深入的观察,愈加认识到,接触自然环境对人类个体的健康、福祉有很多好处[18]。自然教育能够在城市旧居住区内展开的核心是居民,学校社区家庭都是人们生活的场所,社区花园关注的本质也是生活本身,传递的内容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9],在居住区内开展自然教育能让大家参与到自然中来,以满足大家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让人与自然的连接更加紧密、更活跃、更主动。希望此设计研究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在居住区内开展自然教育的必要性,既通过人们参与到社区花园的建设,也通过社区的花园学会保护自然,从自然中学习,更好地与自然相处,真正地做到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一个是现时的给予,一个是未来的回报,这种相互的成全才是公正的[20]。

猜你喜欢

花园景观植物
景观别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景观平面图》
夜晚的花园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