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

2021-11-28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维权食品生产

刘 艳

(德化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福建泉州 362500)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多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农村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点关注[1]。食品安全既是我国新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涉及数以亿计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必须将其置放首位。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监管资源的分配不均衡等问题[2]。农村居民的消费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农村食品生产制造的准入规则未有明确立法等因素,导致农村市场存在着较多的山寨产品、劣质产品,给农村食品消费市场带来了较大影响。

1 有关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安全问题案例

事件一:山西省马铃薯淀粉案[3]。经山西省市场监管局抽查调查发现,2020年9月8日山西某调味品有限公司所生产的马铃薯淀粉所含菌落总数项目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淀粉》(GB 31637—2016)不符,进一步查实该批次该规格马铃薯淀粉共计生产1 500袋,合计价值5 250元。该公司收到检测报告后立即召回了该批规格型号马铃薯淀粉共计74袋,价值计427.8元。当事人对该批规格型号马铃薯淀粉的违法行为无异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对本次食品安全问题给予当事人没收违法所得427.8元,另处罚款5万元整的行政处罚。

事件二:江西省假冒伪劣食品案[4]。随着江西省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行动的有序开展和持续深入,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工作在2021年4月逐步完成,共查处各类食品违法行为813起,罚款7 815万元,共计查获假冒伪劣食品10余吨。本次专项执法行动采取了多元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加大了对过保食品、仿制食品、非法添加添加剂食品及对使用限量食品添加剂的病死畜禽的食品监测、采购、加工等违法行为的抽检、应检力度,从上至下打击了制假售假的违法活动。此外,还查处多起有影响、有震慑力的重大事件,对确有违规的“窝点”、“作坊”“工厂”进行了查封和取缔,为当地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假冒伪劣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值得社会各方共同反思,在农村地区发生假冒伪劣食品安全问题相对城市更为高发,其背后的原因同样值得深究。

2 农村出现假冒伪劣食品安全的原因分析

2.1 生产准入门槛低

生产是假冒伪劣食品安全问题之首,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绝的原因有以下3方面。①生产投产比高。假冒伪劣食品生产者只需要基本的制造工具、简单的制造环境以及模仿品牌进行生产,就可以从正品和假冒产品中获得巨大利润。如常见的假冒名牌“豪牛”“雷碧”“可日可乐”等,这些假冒名牌利用了农村消费者贪图实惠、爱好便宜的习惯,充斥在农村食品市场中,严重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②生产环境隐蔽性高。当前的技术发展已经简化了生产过程,并使假冒伪劣食品在小型工作场所生产成为可能,而大多数小型工作场所一般包括有出租屋、老宅、活动板房等,这些场所通常具有卫生条件低下、人员健康不明、人员流动大等特点。此外,由于假冒伪劣食品生产者独特的混淆策略,造成监管部门难以彻底检查和消除小作坊。③生产要素灵活性高。生产成本低,生产环境使用率低,因此,可以灵活地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即使生产环境被查封、生产要素被没收,也可以用极低的初始资金和简陋生产环境重新投入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生产者还会采购来历不明的原材料,使用不符合安全规定的食品添加剂,进而给农村食品安全进一步带来危害。

2.2 农民维权意识不足

对于我国当前的大环境而言,长年留村生活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小孩,其中大多属于文化程度不高、经济能力欠缺以及食品安全意识不足的群体。在购买商品时,价格是其首要考虑的因素,至于是否是正规厂家生产、是否在保质日期等因素常常会被忽略。此外,大部分农民维权意识的不足导致其在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时也难以通过合法的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常常通过“自认倒霉”“怕麻烦”“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方式放弃追究的权力,不仅损害了自身合法的维权权力,还会间接帮助“生产者”“销售者”进一步加大假冒伪劣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与此同时,农村消费者常常在购买后不主动索要小票,也导致在出现问题后无法通过有效的凭证进行维权。

2.3 监管的复杂性

(1)执法力度不够。①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由于农村销售的食品多为多地销售,具有一次性消费的特点,对食品检验要求以及卫生要求基本无要求,且查处后处罚力度小,导致市场上假冒伪劣食品陆续向农村消费市场不断转移,因此,农村消费市场食品安全风险相对更大[5]。②维权机制不灵敏,由于投诉渠道不通畅,导致农民维权成本相对更高。③法治基础不完善,由于农村执法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执法难度进一步加大。④执法人员数量不足。在农村执法的队伍中一般是由一名执法人员负责多个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长此以往,易导致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下降,最终导致执法不严,进而损害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市场运行不规范。①生产者和销售者的经营模式、销售模式、地理位置、安全控制等各方千差万别,导致整个生产与销售的过程都存在制假、造假、滥用添加剂等违规操作,进而导致农村地区出现安全风险事件。②销售点多为规模不同的摊贩店,各类证照不齐全,鱼龙混杂充斥着农村市场。③现制食品种类多,无商标、假冒伪劣食品、自制食品等等随处可见。由此不难发现,农村食品市场监管面临的复杂性。

3 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安全的防范措施

3.1 纳入信息化管理,透明化生产

随着5G通信、区块链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已然降临,因此必须与时俱进,逐步建立对假冒伪劣食品的信息化管理。①充分利用各种先进便捷的技术和设备,支持食品安全管理。5G通信、区块链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在带给人们日常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更加便捷的食品安全监测方式[6]。例如,各种先进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涌现,为监管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②合理利用自媒体发挥监督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闻媒体可以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兴自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在发生假冒伪劣食品安全事件时,各新闻媒体可以迅速发布假冒伪劣食品相关信息,协助司法调查,保护消费者权益。③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正确认识假冒伪劣食品的问题,及时投诉和报告至有关部门,抑制假冒伪劣食品的蔓延。

3.2 加强宣传教育,深化维权意识

消费者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受害者,要加强对农民的食品安全教育,必须从源头上治理农村食品安全问题[7]。因此,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讨论。①对农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例如,利用当地中小学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课堂”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积极与爷爷奶奶分享食品安全知识。此外,地方“两委”可以组织留守老人参加食品安全知识讲座,发放食品安全卫生手册,让食品安全知识成为“户户知”。②向当地食品分销商宣传合法合规经营的重要性。食品安全监督员和村干部加强与当地食品分销商的沟通和互动,发布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其信守法,杜绝假冒伪劣食品的流入。③培育农民群众科学消费观念。引导农民合理消费,提高辨别能力,摒弃贪图小利的消费情绪,追求“低价”的同时也要追求“好品质”,逐步引导人们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深化维权意识。

3.3 三步“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1)传授普法,普法是改变农民配合监管的重要保证。①明确目标对象,向校园、社区等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妇女、学生等特殊群体发放宣传册,开展你问我答评选活动。②多元普法渠道,除了常规的“大喇叭”,还可以采用移动端宣传,例如在抖音、快手等新兴自媒体平台开设官方知识宣传号。③革新普法形式,在农村景区打造食品安全广告标语,举办农村食品安全“真假美猴王”等游戏,提高科普宣传的趣味程度。

(2)完善法规,健全地方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机制。①提高立法质量。市场监管司、农业农村部积极革新,从科学的角度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②突出立法地域特征。建立地域风味食品中合理添加非食用物质的监测机制,增强地方食品安全法律的地域特色,为食品添加剂超出地方食品范围和限制的使用提供法律支持。

(3)开放执法,为农村食品安全创造法律监管环境。加强法制监管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建设,为农村群众提供免费食品检验服务。同时,增加法律监督的透明度,对农村食品、农家乐厨房、便利店、商贸市场进行网上社会监督,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执法结果,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

4 结语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健康问题和农村的发展稳定。总体而言,农村出现假冒伪劣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包括生产准入门槛低、农民维权意识不足、监管的复杂性。针对既有问题,不妨从纳入信息化管理、透明化生产,加强宣传教育、深化维权意识,三步“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3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而保障我国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进一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猜你喜欢

维权食品生产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维权去哪里?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食品造假必严惩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完美 打假维权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