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当成学生社会生活的体验场

2021-11-28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曹晓莉

中学政史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时事现实生活法治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曹晓莉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摒弃照本宣科、空泛说教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建立社会生活的体验场,让学生通过体验情境、讨论时事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治观。

一、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情景体验

对于一些富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学科而言,创设情境这一教学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但很多时候,决定教学是否有效的恰恰是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所以,为了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情境。教师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建立社会生活体验场,引导学生进行情境体验,进而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一课第二课时“少年有梦”的教学为例。教师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为实现梦想而奋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将理论认知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教师可让学生围绕“追求梦想”这一主题进行学习情境创设。例如,有几个学生将自己是如何坚持梦想的,又是如何憧憬梦想的,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学生在编排、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梦想的认识,并重新反观自己的梦想,思考怎样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社会时事讨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了解时事提供了便利。学生不再因为买不到当天的报纸、错过当天的电视新闻而错失对时事的了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更全面地了解时事以及社会舆论导向。但是如果学生沉浸在网民的讨论中时,就很容易出现趋众心理。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就会被磨灭,这对道德品质的培养,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是不利的。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时事作为教学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对时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一课第二课时“少年有梦”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出了一个与梦想相关的真实事例。吴花燕是贵州一名大学生,在她四岁的时候,妈妈去世,十八岁的时候,爸爸也去世。之后,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于是,她便和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弟弟搬到大伯家。但是由于贫困,伯父、伯母也很难在经济上对其有所帮助。即便如此,吴花燕也要坚持读书,整个高中她节约到极致,每天仅花两元钱,导致严重营养不良。这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吴花燕的生活及心理做一次体验,深刻地了解什么是努力,并结合事例讨论如何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现实生活情感介入

无论是创设的学习情境,还是在课堂上列举的时事案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比,其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力量都略显不足。可以说,学生真正经历的生活才能给予学生深刻的道德与法治体验。这是由于现实生活是真正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场景,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想法都可使生活发生真实的改变。为此,教师要将生活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体验场,引导学生进行现实生活的情感介入,将课堂教学内容指向对生活实践的指导。

还以“少年有梦”的教学为例。这里的“梦”并不是指大而无当的“梦”,而是学生切切实实要靠行动去追求的梦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寻找梦想产生的根源,然后再进行现实生活的情感介入,使其成为一种推动梦想实现的力量。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寻找梦想在生活中的原始动力。这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道德观形成期,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当然,为了体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教育方法,改变以说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建立体验场,引导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最终将学生引向现实生活的情感介入。

猜你喜欢

时事现实生活法治
时事半月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时事政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假期归来
《时事联评》第一期“南海风云”评选揭晓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