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究

2021-11-28马青香

关键词:协同校企育人

马青香

(兰州市就业训练中心,甘肃 兰州 730050)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精力、体力、学习能力上均处于巅峰状态,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所接受的大学教育不仅会影响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会影响其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今后的发展。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发展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进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与地方企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为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1]。但是高校与地方企业在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上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高校与地方企业不断讨论协调,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地方企业的不断发展。

一、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和举措

大学生是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中坚力量,少年强则国强,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国家意义重大。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和孵化基地,在创新驱动大背景下实现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不仅可以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而且还有利于促进高校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目前地方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中,主要通过企业参与部分人才培养过程的方式进行,主要包括:就业衔接、校企共建、企业赞助、委托培养、合作培养五种形式。地方企业和高校协同培养人才的优势在于促进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弥补校方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资源落后、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2]。此外,通过地方企业与高校人才协同培养这一模式,也为大学生在毕业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就业与实习平台,可以帮助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同时通过地方企业提供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自己学习中的不足,进而促进自身发展。

(一)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有利于校企双方优势互补

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该熟练应用所学知识[3]。在我国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资源缺乏、专业发展缺乏特色、实验室资源落后、学生动手实践应用所学知识能力低下、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在地方企业方面,地方企业由于技术落后,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屡屡处于劣势。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可以将双方进行优势互补,既弥补高校经费不足、实验室资源落后等问题,又改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地方企业而言,校企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人才和技术,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地方企业和高校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自身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不仅需要扎实掌握所学基础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才可以形成。地方企业和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可以同时发挥双方的优势和创造力,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大学生成长,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创新。

(二)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创新型人才有两种含义,广义上的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能力,参与创新各个环节的人,狭义的创新型人才指具有新思想的人,高校和地方企业协同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可以参与各个创新环节的人[4]。当前我国已经走过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阶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对我国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调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为朝气蓬勃的阶段,学习能力非常强,高校和地方企业对于人才的协同培养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同时,人才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能力,关键还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地方企业和高校的协同人才创新培养机制,可以提高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对于知识进行转化和运用的能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人才培养加强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相较于其他板块而言,一直都是短板,造成了大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扎实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于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较差,对于大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构建高校与地方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平台和机会。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高校的课程和教学已经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奠定了一定基础,地方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平台,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5]。在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这样不仅弥补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劣势,而且可以促进企业的成长发展;对学生个人而言,充分利用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积攒实践经验,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四)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实习平台

优秀的就业实习平台在大学生的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增长学生见识,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发展地方企业与高校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可以为该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实习就业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实践经验。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前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加强对于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良好的实习就业平台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影响,对于还没有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平台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而且可以奠定学生对于所从事行业的信心,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学习的热情[6]。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平台,学生容易产生自己所学知识与现实需要格格不入的错觉,导致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产生无力感,甚至会影响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

二、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所谓协同,就是要统一协调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各方之间的功能和优势,让校方、地方企业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配合、相互提高,形成系统有序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高校和地方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效率,促进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进步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高校与地方企业人才协同培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对于人才培养产生了不少阻力。

(一)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组织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工作中,虽然部分高校与地方企业已经努力在人才培养上达成一致,但是在组织体系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由于部分高校科研能力不足对于地方企业在科技上的帮助较小。大部分与地方企业合作的高校还不具备冲击国家层面协同创新平台的水平,与地方企业合作基础较为薄弱[7]。其次,高校在资源配置与人才保障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在组织上的欠缺,校方与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存续期较短,导致人才培养出现断层。最后,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项目在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急需扩大,由于不同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特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企业在人才需求和企业定位上也有不同,这就需要扩大地方企业和高校的合作范围。上述问题不解决,组织上合作无序的问题便会便接踵而来。

(二)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的资源共享机制存在壁垒

在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虽然对于资源共享的呼声越来越大,双方在资源共享层面达成的共识也越来越多,但是在某些资源上,高校与地方企业的资源共享还存在壁垒。究其本质而言,高校与企业同为创新主体,虽然达成了人才协同培养的共识,但是双方在创新要素上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在信息资源、项目资源、人才资源和实验室资源上相互封闭,在学术成果的资源共享上仍然存在壁垒,双方在深度合作、互动融合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另外,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大型科研机器的拥有量并不少于其他国家,但是由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对于机器的使用仅仅局限于本单位,机器共享需要经过诸多审批手续,过程繁琐且艰难,这也使得高校与地方企业开展协同育人在资源共享上难以实现,对我国人才培养构成了巨大阻力。

(三)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支撑渠道过于狭窄

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在实施上仅仅依靠校方和企业双方承担,在面对风险与利益分配时就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方面,高校与地方企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价值追求上存在分歧,高校更倾向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地方企业则更看中自身利益。因此,在高校与地方企业协作下的科研成果面世时,利益分配一旦失衡,最直接的结果便是人才培养的协同合作的失效。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程,频繁更换人才培养机制的协作对象并不有利于人才发展[8]。此外,校企双方对某些人才培养协作项目本身就缺少长期合作愿景,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责任、权利以及义务上的偏差都会导致双方的分歧与矛盾,在科研成果的归属、申报、转让上存在的问题也使得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机制长期处于“短平快”状态,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不明显。

(四)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培养中沟通存在障碍

在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机制中,由于企业和高校利益诉求与目标的差异,使得高校与地方企业的联合产生的结果对于双方的动力和方向产生不同导向。对于高校而言,与地方企业合作是为了弥补自身在资金方面不足与实验室资源的落后,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地方企业的诉求在于想要招揽大量高科技创新人才、促进企业本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诉求的不同容易导致地方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上出现分歧,即使双方协调一致,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因为未能及时沟通而带来的争端。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培养计划的还都是在校大学生,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及时满足企业需求,对于企业发展助力较小,企业更希望得到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对于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的科研成果兴趣不高。

三、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纠偏

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开展地方企业与高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不仅是企业发展的一次契机,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注入活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手段。但是在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机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高校与地方企业加强协作,以促进高校与地方企业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更加完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9]。

(一)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完善组织体系

完善的组织体系对于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完善的组织体系是高校与地方企业在协同育人机制上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培养在组织上出现的问题,需要高校和地方企业共同努力,首先要在高校和地方企业之间建立一个可以长期合作且又比较稳定的合同,在开始建设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机制之前,就要建立一系列严密有序的组织体系,针对高校与地方企业在人才协作培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机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次,为了使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高校与地方企业还应该相互协作,组建一个针对人才协同培养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沟通解决的部门,促进高校与地方企业在人才协同培养上的进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建立全面的资源共享机制

高校与地方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各有优势和劣势,建立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机制不仅可以改善高校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资源落后的状况,还可以帮助企业培养大批优秀可靠的创新型人才,促进企业发展和进步。高校与企业合作,在科技研发上也可以发挥二者的长处,推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当前现实合作中,校企双方仍然存在资源共享壁垒,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打破校企在合作中的资源共享障碍,促进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10]。在合作资源上,首先要发挥高校在科研资源上的优势,充分利用高校在科研上的技术优势;同时,发挥地方企业在资金上的优势。此外,在教学资源上,不仅要充分利用高校在师资力量上的优势,同时也要发挥企业从业人员的力量,延聘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为学生进行讲解和教学,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也要积极参考企业从业人员意见,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拓宽支撑渠道

在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机制中,仅仅依靠高校与地方企业双方的支撑容易引发其他问题。首先,高校与地方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诉求不同,会导致双方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产生意见与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机构出面,针对双方的分歧进行调和,同时针对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机制中出现的合作范围和支撑渠道过窄问题,可以让政府出面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与企业进行接触,推荐优秀教师到企业任教,或者延聘地方企业中优秀的实践人才指导在校大学生学习,促进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11]。其次,可以让政府牵线,扩展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渠道,精准把控企业需求和高校需要,在双方出现争议与分歧时,可以通过政府进行协调,最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在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出现问题时,政府可以调动多方力量进行补救,在必要时,政府可以在财政资金上提供支持,促进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机制长足发展。

(四)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建立长效的校企沟通机制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长足发展的新生力量,高校和地方企业协同育人机制的成功与否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许多问题,只有科学合理地解决高校与地方企业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促进企业发展。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机制的前提条件就是高校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对接,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信息的通畅可以促使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人才协作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因此,在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要建立一项全面的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以便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首先,要建立高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定期会议制度,对于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促进协同育人机制的不断健全。其次,针对学生在人才协同培养制度中的表现和成绩进行定期发布,对协同育人机制的成效进行审视。最后,引入政府这一平台,对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育人的科研成果进行申报和转化,对校企双方不能沟通解决的问题进行干预与处理。

猜你喜欢

协同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