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探讨
——基于研学旅行的视角
2021-11-28吴玥
吴 玥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在我国古代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圣贤孔子近60岁时仍带领众门生遍游诸国,宣传礼学思想和治国理念,被后人视为研学旅行的先驱。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也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时创作了许多诗作。沈括、徐霞客的著作成为最好的佐证。
一、研学旅行的兴起和发展
(一)研学旅行的兴起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其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了“在中小学生逐步推行研学旅行”的设想[1],此后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诸多有关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文件,从明确指出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需包含“研学旅行”,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既要考虑青少年学生特点,又要遵循人类的成长规律等。研学旅行已经是促进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育人新途径。
(二)研学旅行的发展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以下称意见),意见强调:“研学旅行是有效衔接中小学校内、外教育的新途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践教学育人的新形式”[2]。此后,有关部门相继颁布的相关文件对助推研学旅行从点到面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研学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数量达到近21.26万所,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数量约为2.44万所,普通高职(专科)院校近1430所。根据以上数据可知,新兴的研学旅行实践者众多,将逐渐成为旅行社市场开发的重要方向,而市场对研学旅行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势必受此影响将大幅增加,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结合市场需求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输送的人才与市场有效衔接。
二、研学旅行的分类
依据研学旅行的开展环境、目的和意义的相异性,研学旅行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励志拓展类研学旅行
励志拓展研学类旅行,主要通过参观国内知名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了解其历史文化、办学理念等,帮助学生树立刻苦钻研、感恩父母、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正确价值观。
(二)知识科普类研学旅行
知识科普类研学旅行,重点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动植物园等场所,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科技知识、专题知识、自然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求知欲,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体验考察类研学旅行
体验考察类研学旅行,主要是依托乡村农家、实践基地等场所,组织学生现场观摩、户外体验、考察求解、运动锻炼,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促进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深入与大自然的联系,在体验考察中思考独立自主的意义和团结互助的力量。
三、研学旅行对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
(一)服务对象的定位
研学旅行从业人员服务的对象并不是五湖四海的游客,而是在校学习的中小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需要研学旅行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讲解技能和控场能力。同时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律性较低、安全意识薄弱,需要研学旅行从业人员在活动过程中注重组织纪律和强调安全意识。
(二)服务角色的界定
研学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喜爱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展视野,丰富课外知识,加深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接触,加强对中小学生独立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吃苦耐劳、勇担责任等品质的培养。因此,研学旅行从业人员不仅仅是一名业务知识熟练的导游员,更是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实施者、教育家和安全员。
(三)能力需求的匹配
旅行社传统的旅游产品是根据游客的时间、景点类型等需求制定,导游只需安排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研学旅行在一定程度上受服务对象的限制,要求研学旅行从业人员不再是被动服务者,而是主动实施研学计划的主导者。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将旅游与学习结合,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优势。
四、铜仁市研学旅行市场现状
(一)研学旅行人才匮乏
通过近期走访的几家企业不难发现,铜仁市某区大多数旅行社工作人员的学历以专科为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导游员工作及旅游线路策划、计调等工作,而服务于第一线的导游员门槛较低,还有部分是非旅游专业毕业,没有接受学校系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素养知识培养,专业性不足,社会气息浓厚。虽然导游员接待各行各业的人员开展旅游活动,具有丰富的接待经验,但是在组织学生旅游方面以春游、秋游、夏令营等为主,组织研学旅行起步晚,没有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才,也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导致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需要的课程设计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安全意识宣传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相对欠缺。
(二)组织研学旅行的企业缺乏相关经验
从2013年提出研学旅行设想至2016年11部门联合出台《意见》,研学旅行探索至今在全国已开展多年,但是铜仁市大多数本地旅游企业接触研学旅行的时间相对较短,面对与企业紧密相关的新兴校外教育形式,需要时间调整组织形式、组织方法、线路设计、人员配备等。目前,一部分企业因为没有研学旅行专业人才,仅仅通过网络学习、外出培训、聘请专家短期授课等方式缓解眼前的困难。另一部分企业选择与有经验的外地企业合作,由对方提供专业人才进行课程开发、线路设计甚至研学讲解等工作,这种完全依托他人的服务方式也让企业担心其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还有部分企业则希望与本地高职院校合作,由学校提供理论、技能、课程研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支持,从而达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三)研学旅行基地产品品质亟待挖掘
铜仁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碧江区于2020年9月份综合评定出第一批“铜仁市碧江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基地类别如下:爱国主义教育1家,自然景区2家,科普教育1家,青少年户外活动场所2家,示范型农业3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家,知名企业2家,美丽乡村1家。基地类别比较全面,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研学需求,但是基地数量还待增加。基地所在区域均距离市区较近,适合开展1日研学旅行,但面向初高中生的2-3日研学旅行,仍需要部分基地在研学内容、品质等方面设置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研学的产品,以满足更多学生对不同知识的向往、加深体验考察的获得感。
五、研学旅行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讨
(一)认真领会国家政策,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研学旅行是国家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校内教育的延伸教学形式,对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工作者而言,它是一个新兴事物,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和学习。旅游教学工作者要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搜集国内外研学旅行文献资料,结合地域特点和本地旅游市场情况,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培养的学生不但是导游员,而且更能胜任研学旅行工作,配合学校开展高质量的研学旅行,将“教育+旅游”这跨界的知识与能力充分发挥,凸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优化后的崭新生命力。
(二)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的旅游市场已经根据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教育教学计划作出相应地产品调整。例如铜仁市碧江区,在2020年9月就综合评定出柑子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百花渡、九龙洞地质科普研学教育基地等13家符合申报条件的基地,当地的旅行社根据此通知作出迅速反应,研学旅行由此正式开启。但是旅行社非常缺乏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而是由传统的导游员扮演此角色。基于此种情况,当地的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做出及时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教师已尝试在《旅行社经营实务》《生态旅游》等课程中介绍研学旅行的相关知识,获得学生好评。此外还可以提供教育学、心理学、教师礼仪等选修课程。
(三)结合地域特色,联合企业编写研学旅行培训资料
研学旅行自全国开展以来,得到各省市区教育部门和文化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纷纷结合当地情况评定出研学教育基地、营地。研学旅行方面的教材也逐渐问世,由于研学旅行兴起的时间较短,市面上专业教材少,一些教师也没有研学旅行的实践经验,以仅有的教材理论作为教学支撑,增加了教学难度、限制了教学方式。鉴于部分企业对研学旅行方面的校企合作意愿强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经验、资源等优势,共同编写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训资料,既满足教学工作,又充实校内教学资源,还能为帮助企业培养、储备研学旅行人才提供适宜的培训材料。
(四)深化校企合作,搭建稳定的学生实训基地
研学旅行市场的发展与巩固,需要学校、研学基地和开展研学旅行的旅行社之间的深度合作。首先学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研学旅行模块,培养教学师资队伍,结合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时间安排,制定学生实训实习的时间,让学生从最初的观摩学习、顶岗实习到独当一面的见习,循序渐进地掌握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其次,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专业人员等优势,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研学旅行专家、旅游行业能手授课并指导学生实践锻炼;最后,积极与研学旅行企业优秀代表沟通交流,学习行业经验,累积实训课程教学经验。校企合作一方面为学生实训实习寻找优秀平台,锻炼学生岗位能力、提高就业认知;另一方面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新思路,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寻找好搭档。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自高职院校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以来,不论是学历、教学经验、教学方向与以往相比都有所改变。为了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专业不断完善教师队伍。一是为专职教师提供更多外出深造学习的机会,比如参加国培、国内知名论坛,前往国内外优质旅游院校进修等;二是聘请国内外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和指导,汲取更多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业内专业大赛,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等,了解更多专业新动态;四是利用互联网收集文献、优质视频、直播等,以此帮助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