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文学审美效应研究
——以《登鹳雀楼》为例

2021-11-28张桂玲

关键词:鹳雀楼净化效应

张桂玲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基于课程思政视域的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探讨,既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对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一种思维方式。课程思政视域下,语文课程将立德树人深植于课堂,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结合语文课程特点,提炼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课程与思政相融共进,于“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古典诗词思政元素丰富,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等都可触发审美主体爱的涌动。

二、文学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主要是审美主客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果反应。文学审美效应是指文学接受活动对主体所产生的审美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共鸣、净化、领悟三个方面。由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和虚化倾向所引起的接受主体想象力自由驰骋和再创造的喜悦,是文学审美效应的特点。相对于其它文学形式而言,诗歌的审美效应更为明显。通过学习诗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较高的审美能力,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

唐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意境深远,富有以情取胜、以景见长的特点,被称之为唐诗压卷之作。小诗不仅具有语言美、意境美、诗律美,更包蕴有深一层的哲理意趣,令欣赏者产生共鸣。诗作既赏心悦目又意味隽永,可大大提高诗作本身的鉴赏度与生命力,获得较好的审美体验与阅读趣味,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下面从诗人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入手,探寻该诗对审美主体产生的审美作用和影响。

(一)审美共鸣效应

诗歌,讲究意境。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作家对自我、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创造。《登鹳雀楼》意境优美,诗人的笔锋转向虚实结合,造就一个浑厚幽远的境界,其意境是在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自然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独特创造。全诗写登楼所见与登楼者的心情十分真实,语言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所创造的意境深刻而独特,可谓千古绝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具象景物皆容纳于诗笔之下,绘声绘色展现一幅雄伟壮丽的风景图,给人以意境优美的体验。而诗人视角独特,极尽朴素浅显之语言,高屋建瓴揽万里河山于短短文字之中,写尽眼前、意中景。这“尺幅千里之势”自然是居高所见,紧扣诗题的“登”字,确实是“大境界已尽”。王之涣这两句写景诗可谓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乍似穷尽望中景色,而诗人笔触一转“以虚笔托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纯属虚写,而虚中含实。妙在“欲穷”“更上”前后斡旋,使全诗酣畅流动。“真景物,真感情”真切自然,才能触动读者心灵产生共鸣。诗人情真意切,真切自然,了了虚笔把读者领进愈加旷达的空间,把诗篇推进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更广的视野,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产生审美共鸣效应。所谓共鸣就是在艺术鉴赏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进而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使鉴赏主题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

收尾处一“楼”字,也起到点题作用。登楼诗写登楼却不写高,不言楼之如何高,楼之高却已极尽形容,言有尽而意无穷矣。李锳《诗法易简录》“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此中格力尤臻绝顶”[2]。这就是虚实相映的艺术效果。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虚实结合,其间有诗人的灵性和审美表现,有意境,有诗美可赏,能使欣赏者产生审美共鸣。

诗歌的意境美,讲究含蓄韵味。前人有咏月诗:“最好莫如十四夜,一分留得到明宵。”[3]王之涣是懂得艺术辩证法的,他对山水诗的吟咏,不是垂青于对客观景物一览无余的描摹,而是追求以一种深邃的诗意和悠长的韵味去启迪读者的想象。《登鹳雀楼》的形式之美,体现在文本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被他运用得十分纯熟,绝不露凿痕。这种婉转含蓄的写法,实在是吟诗作文的要旨,是审美享受,更是令欣赏者物我两忘,与诗人产生共鸣。共鸣是鉴赏过程中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达到最强烈程度的表现,同时也离不开对作品意蕴的深入感受和理解。因此,共鸣不仅具有艺术鉴赏审美心理的各种特征,而且也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高峰和极致。该诗意境雄阔,意气风发,气势恢弘,具有极为震撼的力量。诗作就是通过精湛的艺术创作为纽带,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产生审美共鸣效应。诗美、境悠、心悦,学习该诗,其审美效应与育人元素不言而喻。

(二)审美净化效应

所谓美和文艺的社会效应都要通过审美效应来实现。审美效应中的“净化”是指鉴赏者通过艺术鉴赏而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效果。《登鹳雀楼》语言凝练,意味无穷,呈现余音袅袅之艺术特色,既陶冶情操又净化灵魂、提升人格。这种净化可以激发人心灵中潜在的真善美和追求自由的天性,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纯洁之境。

诗作吟来朗朗上口,心清气爽,回味悠远。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曾对该诗描述过“四句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4]这是对王之涣《登鹳雀楼》写作技巧的高度评价。诗作神韵丰美,气势不凡,实乃千古绝唱。诗人以四句皆对而无对仗之感取胜,写得开阔宏大,意境高远,这也成为探寻其之所以收到如此之大的审美效应的原因之一。

色彩词语既能指代事物,达到传神、生动的表达效果,又能构成独特的意境美。诗人更是善于设色的。远处昏暗的群山和山背后火红的落日,黑红两色交相辉映,色彩鲜明;“白日”中的“白”与“黄河”中的“黄”两色相对,形成了色彩鲜明、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给诗情带来浓郁的画意美和立体节奏感。色彩的妙用是作者审美意识的形象外化,是文学作品意境美的诗意表现,也是给予读者心灵与精神的净化。

《登鹳雀楼》中声律美是其又一特色。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声律之美,在押韵、平仄和对仗中,产生了韵味无穷的奇妙效果。声律之美带给人的享受如春风般和煦,令人难舍难忘。诗人抓住了视觉特征,选择富有动态感的词语,以声调短促的“入”字与舒缓永长的“流”字配合,一仄一平,一张一弛,音情摇曳,展现了黄河一泻千里奔流到海的雄伟气势。诗句将韵律与情感水乳交融,完美地融合一体。美,是种享受,读者焦躁的灵魂也于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和升华。审美效应中的“净化”依赖情感的沟通或震撼,以此激发人心灵中潜在的真善美和追求自由的天性,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纯洁之境。

文字能净化心灵,诗意可妆点世界。《登鹳雀楼》更高超之处在于:正对与流水对的巧妙结合。正对,即并列的事物两两相对。如“白日”与“黄河”相辉映;流水对,即两句在意念上联贯而下,一气呵成,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似乎感觉不到这两句还是极工整的对仗。如“欲穷”与“更上”的相对。正对体现了均衡美,却往往失之于呆板;流水对则能扬长避短,气脉流畅地道出人人心中之所有,从而给人美的享受,又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激发读者乐观向上的无穷情思。王之涣能将二者巧妙结合,使之相互映衬,可见诗人在对仗运用上的不俗功力。

《登鹳雀楼》言简意深、催人奋进。对诗作的解读不是简单的吟读,而是要在吟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之美、色彩之美、韵律之美、技法之美,学习者通过吟读来净化自己的灵魂,让心中充满向上的活力,可以学会积极对待人生,变得开朗,豁达。这是诗歌的力量,是育人的因子,是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审美体验。

(三)审美领悟效应

虚实、对仗并用,富有意趣的回味,能洗涤心灵、净化心灵,但更能赋予哲理性涵义的,当属其深意。

历来以为,写诗忌在生硬说理,因为诗歌贵在形象感人,忌抽象训教。但诗歌又不排斥说理,关键在于理与景、与情的融合度,自然、熨贴,非生涩、牵强,方堪为艺术佳品也。王之涣这首小诗,在这点上体现得恰到好处。

《登鹳雀楼》虽为五言绝句,却能洞悉世界奥秘,彻悟人生真谛。承载超时空魅力,历千年未减其味。作者以登高望远予以表人生深味、悟人生哲理,既深化哲思又提高领悟境界。

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对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登鹳雀楼》是富有哲理性含义的隽永小诗。在弘扬中华文化,“美育”、“诗教”的当下,这首诗具有超然的艺术魅力,最能激发人们向前、向上的追求欲望,也有效体现大思政格局。从审美学上说,它最具“空间张力”,具有催人前进、引人向上的审美感召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即“要”或者“想要”。“更”有“不断”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若要穷极千里之遥,看到更美的景象,就需要不断登上高楼。其中的“更”字内涵丰富,很值得思考。该句视野开阔、境界高远,所蕴涵的哲理,已远远超出了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它的情感之美,表现为对困境的超越。它既是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基础上的劝语,更是生活现象的抽象概括。

诗人意在“穷目”自然要“更上一层”。后两句貌似叙写登楼情事,实则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即“登高才能望远”。诗人虽在说理,却又形象含蓄。诗人巧妙地将哲理与诗情有机融为一体,品之亦觉意味深长,言外之意外显,启人深思遐想,极富理趣。

随着时代发展,王之涣这首小诗,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后人用以激励向上进取的警策之语,永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看似生活“翻版”,平铺直叙,实则含义深厚、耐人思索,哲理与诗味俱在。“若欲穷之,必于次楼之上更上得一层,方才能尽目力之胜矣。此乃诗家深一层法,非真更有一层尚未登也,学者不可不知。”[5]当欣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妙语生花的语句时,谁都不会认为“更上一层楼”仅是诗人在劝他“再登高一层楼”。《登鹳雀楼》不仅创造了雄浑壮美的独特意境,表现了诗人极力追求进取的雄心,更谱写了“高瞻远瞩”的朴素真理,它的哲理之美,展现为超然的胸怀和智慧。

艺术来源于生活,往往又高于生活。登高而见者远,是平凡的日常经验。可是经过诗人的艺术处理,与人生的感受联系起来,升华为一种崇高的生活理想。人生要义在于勇于攀登,浅尝辄止者难以领略人生风景。有所待才能有所为,有所追求才能日臻至美的理想之境。

三、结语

昔人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6]诗的价值不在篇制大小,而在于有无感发人心的力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即具有“二十字气象万千”[7]的卓然风格。若用一句话来形容其写作技巧,“一洗凡调万古新”当受之无愧,这也是小诗脍炙人口、历久弥新,成为千古绝唱的精妙之处。

优秀的作品可以有效激发阅读知觉的审美效应。《登鹳雀楼》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可谓意境深邃,技法精湛,令人产生情感共鸣、心灵净化、人生领悟,处处弥漫着浓郁的文学审美效应,彰显盛唐气象,堪称旷古难得的登高绝唱。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文学审美效应,审美主体可以品读中国传统文化诗歌美,可以迸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以领略课程思政视域下德育元素的育人格局。

猜你喜欢

鹳雀楼净化效应
臭屁净化丸(中)
抱憾鹳雀楼
死海效应
身心净化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登鹳雀楼
蒋昱欣??《登鹳雀楼》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多功能净化机
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