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培育路径思考

2021-11-28姚晓萍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华民族

姚晓萍

(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家国情怀是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动力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家国情怀的落脚点。新时代青年作为时代新人,厚植家国情怀对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内涵界定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的“创世之宝”,是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体现了对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统一。个人无论是作为家庭成员还是国家公民,具有家和国仅是具有了物质层面的归属地,只有具有了深厚的家国情怀才能体现出生命的真正价值。时至今日,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时代价值,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政治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强调的家国情怀,必然不是其他什么政党和制度背景下的家国情怀,而是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家国情怀,其鲜明的特征就是要将坚持爱家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起来。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中国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融合体,它们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伤害其中的一个,就必然会伤及另一个”[2]。因此,任何企图将爱家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割裂开来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都是无视历史、抹灭现实和混淆是非的典型表现。

二是民族性。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其具有典型的民族传承性。新时代家国情怀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夫妻和睦等优良家风文化和精忠报国、奉献担当等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家国是命运共同体,中国家国文化始终强调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和家国同生同在。也就是说,家兴则国隆,国强则家安。新时代倡导的家国情怀仍然继承和体现了这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重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3]

三是世界性。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不仅追求一家一国的和谐安宁,还憧憬“天下一家”的理想世界。今天,我们强调的家国情怀仍然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不仅仅局限于对自己祖国的深情大爱,还应体现出对家庭养育、国家培育以及地球承载滋养的一种感激之情,是一种自发的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强调:“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4]无论是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是中国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实践,在升华家国情怀的同时,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世界格局和胸怀。

二、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培育的价值彰显

(一)促进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5]人作为一种特殊的有意识的生命体,在不断追求自身生命价值升华的过程中,其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根本素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一个人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思想政治素质是关键,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代青年一旦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表现出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和毅力,这种精神和毅力又将有效促进新时代青年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其他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新时代青年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我国学校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的中心环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方略。立德树人,首要在立德。立德是树人的根本,无德无以立身,无德无以立天下。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主要指政治方向、思想和道德品质。家国情怀是理想道德人格的重要内容。古人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爱家爱国是一个人的本分和责任,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也是人世间最为深层和最为持久的情感。因此,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的培育是新时代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6]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时代重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而深厚的家国情怀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新时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主要力量。着力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将深厚的家国情怀转化为新时代青年的崇高理想、学识本领和使命担当,才能激发他们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者、奋进者和搏击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三、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培育的路径思考

(一)微观层面: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是个人成长的土壤,也是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培养“家国情怀”,首先要重视与国家血脉相连的家庭建设,为国家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是建设家庭美德。家庭美德是指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基本行为准则,属于家庭道德的范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不仅是每个家庭幸福美满的力量源泉,而且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和国家繁荣发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7]。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既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养成尊老爱幼、相亲相爱的良好品质,还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忠诚、责任、担当的新理念,让新时代青年和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二是培育优良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家庭成员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精神给养。家风一旦形成,日积月累,不仅会对家庭成员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国家的发展。习近平指出:“广大家庭都有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因此,培育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家风传承和培育是起点。现实生活中,一方面要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另一方面还要坚持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对传统家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化新时代青年的家国责任感。

三是重视家庭教育。习近平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习近平还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新时代新要求新理念,作为父母,不仅要教知识,更要育品德。青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仍然离不开父母和长辈的指引。家长要以身作则在道德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导青年把对父母的孝顺、对家庭的依恋和对家人的关爱落实到具体的言行之中。家教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新时代家庭教育要重言传、重身教,以身作则、耳濡目染,帮助新时代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中观层面:学校教育是关键

学校是青年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主阵地。学校对青年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主体是教师,载体是课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引导青年学生树爱国之情、立强国之志、报强国之行。

一是增强教师的家国情怀。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9]就学校教育而言,教师是青年学生的领路人,青年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地位重要,作用重大,不能只做答疑解惑、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时刻心系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成为塑造青年学生灵魂和品格的“大先生”。学校教师的家国情怀不是与生俱来的,其生成离不开德性修养,有什么样的德性修养,就会生成与之相契合的家国情怀。因此,对教师而言,自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政治品格、专业素质和奉献担当等德性修养,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是发挥思政课程的作用。在纷繁复杂的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始终发挥着“关键一课”和“灵魂课程”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学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在教书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立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打造思想政治理论的“金课”,引导青年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在育人成效中升华家国情怀。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主动投入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学精悟透,才能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服务社会、奉献国家。

三是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不管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根本目的都在育人。思政课程从正面阐述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等,课程思政要遥相呼应,不能拆台。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需要各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育人的主旨,坚持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弘扬主旋律,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做好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课程思政理念下,各类专业课程都有其亟待挖掘的价值元素。比如,不仅要介绍科学家创造知识的成果,还要传播其探索的勇气、爱国的情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传承科学家的高尚人格和奉献精神。

(三)宏观层面:社会教育是保障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应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

一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体现了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国家价值的内在统一性,蕴含了家国一体的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中,应在全社会持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家国情怀融入到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中,让包括新时代青年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把个人价值和家庭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每个人、每个家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继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是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引领作用。家国情怀培育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教育实践,榜样是鲜活的道德载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正能量,其魅力是无穷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0]。因此,要着力挖掘那些展示家国情怀的民族英雄、道德模范及时代楷模,并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在全社会进行大力宣传,让新时代青年通过榜样感受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推动家国情怀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砥砺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是青年学习成长的广阔天地,应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比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依托每年的“三下乡”活动,组织青年通过下乡关爱老人,关爱残疾人和留守儿童等活动提升新时代青年的奉献精神和担当意识,使其更好地理解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还比如,积极配合学校充分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帮助新时代青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担当。

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是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理想目标。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