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百年成就与经验
2021-11-28左乐平
左乐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新理论诉求,如何来回应这种理论创新诉求,是学界的紧迫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给我们如何回应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启示。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就能够更深刻地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的内涵,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可以把一个封建专制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更深刻地把握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可以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传承与创新,本质上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深刻反思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百年成就和基本经验,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启迪,也可以为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提供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百年成就
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不仅具有以不同形式特点呈现的实践发展形态,而且具有以不同内容特色呈现的理论发展形态。理论发展形态与实践发展形态是相辅相成的,理论发展形态是实践发展形态的内在深层反映,而实践发展形态则是理论发展形态的外在表现方式,相较而言,理论发展形态所呈现出的发展逻辑是更为深层次的。因此,从理论发展形态视角来叙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百年成就,这是极为必要的。
由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呈现出的具体实际情况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中理论发展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特性,当然,这种理论形态的差异性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整体性。恩格斯就指出,理论作为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和实践条件下所呈现出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全不同”的(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3.。同时,由于因客观对象特点不同而导致在主观认识和主观陈述上着重于理论的某一方面,而没有机会去对“其他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给予充分说明,但这并不表明理论的其他方面不重要,更不能由此认为理论只具有某一方面内容(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6.。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质上是蕴涵着革命与建设两个方面的理论特质的,只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批判对象和实践条件不同而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理论特质,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革命性特质强调多些,并不表明他们就否认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建设性特质,这种革命性和建设性理论特质本质上是融合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之中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从理论上来看,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因为实践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差异。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毛泽东国家理论、邓小平国家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等各具特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从理论形态的逻辑主题而言,毛泽东国家理论以革命性为主题,邓小平国家理论是以建设性为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是对建设性主题的坚持和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新的理论特质即强国理论。这三种国家理论形态本质上都属于且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整体性之中,只是因实践条件和时代条件不同而着重的理论内容不同。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成就的第一个成就是以革命性为主题的毛泽东国家理论
毛泽东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逻辑发展的底蕴、精神、基础和特色。毛泽东国家理论的生成逻辑离不开“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和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使命等历史条件,因而也就深深烙印上了这些历史条件所致的特点,即革命性。毛泽东国家理论呈现出鲜明的革命性特点。正如1926年毛泽东在分析列宁《国家与革命》一书时指出的那样,中国革命胜利之后政府“必定改革一切的,重新建设的”,我们的人民必须采取革命手段来对反革命者进行“专制”和“不客气的压迫”,使其“革命化”,这是“巩固革命政府也”,“国家是一个阶级拿来压迫别一个阶级的工具”(3)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60.。列宁国家理论本质上是从革命性角度来观察、分析和看待国家问题的,这种革命性特点对于毛泽东国家理论的生成逻辑具有深刻影响。革命和国家政权是毛泽东国家理论的核心。国家是一种阶级压迫的工具,而这种工具是具有革命性的,因此,无论是夺取国家政权,还是巩固国家政权,都需要革命手段。革命性是毛泽东国家理论的底色,这是认知和理解毛泽东国家理论的“钥匙”。毛泽东国家理论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知毛泽东国家理论所彰显的革命性特质。
第一,就国家本质来看,毛泽东国家理论凸显了阶级性和革命性。在毛泽东看来,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性质。国家的核心问题是政权问题,而政权只有靠革命来取得,也就是所谓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毛泽东这一思想深受列宁影响。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一书就深刻阐释了国家政权是革命中心的思想,这本书在中国的传播对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人“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何萍.列宁思想在21世纪:阐释与价值[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85.。因此,列宁关于国家革命的认知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到毛泽东对国家本质的认识。毛泽东曾经谈到,他读《共产党宣言》时,只取了“阶级斗争”四个字。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对革命的实质进行过分析,他认为,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革命本质上是“权力的革命”(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年谱(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5.。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年谱(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42.。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就是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结合起来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的论述实质上反映出了其国家理论的革命特点。实际上,我们从国家建设的实践来看,革命性是毛泽东国家理论的浓厚底色。因此,我们说毛泽东关于国家本质的论述是从革命意义来展开的。
第二,就国家职能来看,毛泽东国家理论凸显了革命性功能。所谓国家职能,就是指国家的功能。国家功能发挥的特点本质上是与国家的内在根据紧密相关的。毛泽东在关于国家职能的阐述中,凸显了国家政权的革命性和阶级性,这也就深刻影响到了国家职能的革命性和阶级性特点的形成。毛泽东在写给蔡和森等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友的信中指出,他是赞同蔡和森等提倡走俄国革命之路,反对萧子升等所提倡的“温和的革命”的。信中说:“我觉得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用,单要采用这个恐怖的方法。”这是因为“凡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因此,毛泽东国家理论是以革命夺取政权为中心的,实质上就是要通过革命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以建设一个新的国家。1948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中就指出,人民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形态、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旧的建筑物,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新的建筑物”(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年谱(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70.,毛泽东还指出,在阶级社会中的一切生产关系都是被阶级的“国家权力所保护的”(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年谱(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71.。因此,新的生产关系是与国家政权的确立紧密相关的,而政权很显然是与革命性和阶级性离不开的。因此,阶级斗争和革命必然成为毛泽东国家理论的核心要素。
第三,就国家治理来看,革命性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国家理论中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我们说国家治理本质上就是治理国家,也就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理论来治理国家和社会。苏联主张的是无产阶级专政,而中国采取的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上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此进行了详细阐释。毛泽东认为,人民民主专政包含着相互结合的两个方面,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就专政而言,实质上就是“不许他们乱说乱动”(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就民主而言,实质上就是要保护人民的利益,做到人民国家为人民,并且使得国家“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6.和“实行民主制度”(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因此,革命实质上需要担负维护政权安全、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等任务。这表明,把革命由过去的战争形式转化为国家建立之后的人民民主专政即阶级斗争形式,本质上是革命主题的继续。《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进一步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思想。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具有现代的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99:207.,最典型的口号就“抓革命、促生产”(14)刘建武.毛泽东研究报告·201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2.。毛泽东还重新界定了人民和敌人的含义,指出专政具有镇压敌人和防御外敌的职能。因而,毛泽东的国家治理思想本质上是带有浓厚的革命性色彩和底蕴的。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毛泽东国家理论是以革命性和国家政权建设为中心展开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理论特质,主要是与20世纪上半叶“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紧密相关。但是,我们并不能说毛泽东国家理论就只是具有革命性特质,而否认其具有的建设性特质。实际上,毛泽东国家理论本质上就含蕴着革命性和建设性特质,而且,建设性特质往往是通过革命性特质而展现出来的。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逻辑发展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理论特质。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成就的第二个成就是以建设性为主题的邓小平国家理论
邓小平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具体情况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国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邓小平国家理论的逻辑确立与毛泽东国家理论是具有历史条件的差异性的,这使得邓小平国家理论呈现出建设性的理论特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是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转化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二是对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因对国家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严重后果的历史经验借鉴。前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解体,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在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侧重于阶级性和革命性,而忽略了社会性和建设性。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确立。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他认为我们的大局就是把我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并反复强调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163.。基于以上历史条件的变化,邓小平国家理论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核心而展开对国家问题的思考的,因此,建设性构成了邓小平国家理论的特质,这是对毛泽东国家理论的继承、深化和拓展。
第一,就国家本质来看,邓小平国家理论着重于生产力视角。毛泽东国家理论对国家本质的认识着重从生产关系视角来看待,因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需要革命性视角和阶级斗争观念。但是,邓小平国家理论则强调从生产力视角来看待国家本质,强调国家的建设性也就必然需要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就发展生产力而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发展生产力所需的教育、文化、科技以及政治建设等的水平。邓小平国家理论并没有否认国家的阶级性和革命性,但是,从建设性角度来看,国家的阶级性和革命性最终目的是要维护和促进国家的建设性,即是要为发展生产力提供一切保障:对内要求维持建设所需的良好社会秩序以及保障建设主体的各种权利,为此就要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对外要求营造一个使建设不受干扰的和平环境,主张第一位的是国家主权和安全(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7.。邓小平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式,是第二次革命。因此,邓小平高度评价改革对解放生产力的历史性意义。这种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第二,就国家与社会来看,邓小平国家理论强调国家与社会的辩证统一,而不是通过国家来消融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国家理论的核心问题。国家产生于社会,最终要回归于社会,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异化的产物,因而,马克思强调国家最终是要走向消亡的。但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却出现了以国家来消融社会的案例,从而使得一个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这最终导致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解体。邓小平国家理论深入借鉴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并非是“合格”的社会主义,而是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社会消融国家的国家虚无主义,也不是国家消融社会的国家专政主义,而是国家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民主的重要性。他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他还明确指出,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方针绝不可以动摇。如果没有民主法治,将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如陷入无政府状态、民主化困难、经济得不到发展、民生问题难以改善等等(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9-360.。
第三,就国家结构来看,邓小平国家理论也凸显了建设性特质。邓小平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邓小平反对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会相互扯皮且效率低下,而“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4.,没有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论上。邓小平从建设意义来论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及作用。他认为,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6-268.。邓小平对国家权力结构的分析实际上也贯彻了建设性,他反对过分集权,要求实行适度民主,这样才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中心任务是建设,而以往过于集中的权力难以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9.。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成就的第三个成就是以强国逻辑为主题的习近平国家理论
习近平国家理论是对以建设性逻辑为主题的邓小平国家理论的继承、拓展和深化,但是又呈现出鲜明的理论和实践特点,形成了以强国逻辑为主题的严整的理论体系。以建设性为主题的国家理论内蕴着两个层面:一是关于欠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注重的是富起来的国家逻辑问题;二是关于已经发展起来之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注重的是强起来的国家逻辑问题。前者的理论代表是邓小平国家理论,后者的理论代表则是习近平国家理论。习近平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它着重的是强国逻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已经由解决欠发达阶段的问题跃进到解决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二是统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的内在要求;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复兴;四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了伟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造性升华”(2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G].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6.,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以强国逻辑为主题的习近平国家理论。
第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来看,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征以及形成基础等进行了明确论述。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这是针对外界歪曲中国国家性质的有力回应,澄清了我国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2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是植根于中华文明之中的。习近平的上述论述,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本质认识。
第二,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路径问题来看,习近平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强国建设的理念、动力、制度、方式、战略和领导等方面。一是就强国建设的理念而言,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构成了强国建设的理念,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强国建设实践。二是就强国建设的动力而言,动力主体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8)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21.;动力方式是代表“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2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86.的改革开放;动力性质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3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7.。三是就强国建设的制度而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积极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加成熟和定型提供了“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3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5.。四是就强国建设的方式而言,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五是就强国建设的战略而言,主要涉及“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伟大”战略思想等战略举措,也包括新“三步走”战略安排等。六是就强国建设的领导力量而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最根本的要求和最大的优势。
第三,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来看,制度逻辑凸显了习近平国家理论的特色。在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和体现,是“从制度形态上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性贡献”(32)何毅亭.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九个首次”[N].学习时报,2019-11-18.,深入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制度是物化的思想观念,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从制度形态层面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反映,那么,制度层面背后必然蕴涵着一定的价值伦理观、世界观、方法论等,也必然内蕴着一种国家观,这需要从政治哲学视角来考察。这种制度形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反映,是贯穿着强国理念的,也即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强起来的逻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对以往国家的本质和职能的一种新提法,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新发展。这本质上凸显了习近平国家理论的制度逻辑,当然,这种制度逻辑是着眼于强国主题的。
习近平国家理论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习近平国家理论是以强国建设为逻辑核心,既是对侧重于以革命性为主题的毛泽东国家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以建设性为主题的邓小平国家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成就的基本经验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的理论逻辑发展中产生了三种国家理论形态,这三种国家理论形态既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现实情况的反映,也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实践层面取得了历史性贡献。毛泽东国家理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到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政治基础。邓小平国家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了一系列的国家制度和职能,从而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国家理论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映和总结,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原创性贡献,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追问这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逻辑发展何以能,或者是追问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守正创新的基本经验是什么。从理论发展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的历史基本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逻辑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的理论逻辑发展成就何以能,首先涉及到的是一个方法论前提的问题,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生成遵循了何种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方法论问题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的理论逻辑发展而言,具有前提性和根本性的意义。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方法论前提不是一种思辨的“历史哲学”式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是一种批判的“历史科学”式的思维方式。这种实践哲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毛泽东国家理论、邓小平国家理论和习近平国家理论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根本方法论。
思维方式是指在观念中把握世界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式。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从存在论意义上强调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本源和根据,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所提倡的解释世界从属于改造世界。因此,理论是生成于实践之中的,并构成现实实践的有效成分,没有独立于实践的纯理论之依据。这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所内蕴的思维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时间、空间和主体等实践的整体性,因而也就呈现出实践的历史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反对那种理论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本人就对此进行过深刻批判。他说:“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30.马克思的这一声明本质上揭示了其思想是遵循“历史科学”原则的,而不是遵循“历史哲学”原则的“适应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3.,也就是说,抽象出的理论离不开现实的历史。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者走路,走到哪个地方走不通就要转弯,因为那个地方走不过去。”(3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2.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哲学思维方式的,一切理论都是置于鲜活的现实实践之中的。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中形成的国家理论创新成果,从方法论上看,本质上坚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一是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逻辑主题变迁来看,深刻凸显了这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毛泽东国家理论是以革命逻辑为主题,邓小平国家理论是以建设逻辑为主题,习近平国家理论是以强国逻辑为主题,这种从革命逻辑、建设逻辑到强国逻辑主题的变迁的根本依据在于中国历史现实。正是由于中国历史现实的变化才导致国家理论的逻辑主题的变化,国家理论的逻辑主题的变迁并非是脱离中国历史现实的,而是恰恰反映了历史的与逻辑的相一致。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处于一定时空的中国历史现实政治生活的哲学反思和总结抽象的理论结果。二是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个性来看,也深刻凸显了这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毛泽东国家理论凸显了革命性底色,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历史活动是在“革命与战争”时代主题下展开的,而且也是在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条件下展开的,因而,这种历史现实必然内蕴着革命性和阶级性,也就必然会成为毛泽东国家理论的特色。邓小平国家理论之所以呈现出建设逻辑为主题,这是由于中国历史现实是在从“革命与战争”时代主题变换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条件下展开的,是在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教训条件下展开的,是在对社会主义本质新认识的条件下展开的,特别是在现代化大局条件下展开的,因此,邓小平国家理论呈现出建设性特质也是必然的。习近平国家理论以强国逻辑为主题,同样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和抽象。因此,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中依次出现的三种国家理论本质上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人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由此才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守正创新。
(二)注重时代和国情分析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理论创新关键在于精准认知社会历史现实,从社会历史现实的矛盾发展中抽象出概念来,并提出理论的解决之道,这实质上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的必然要求。如果缺乏对社会现实的精准认知,那么,理论创新就会难以实现。
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同样需要精准认知和抽象社会历史现实。对社会历史现实的认知,一般表现为对时代和国情的精准把握和认知。从历史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的理论逻辑发展就是建基于对时代和国情的精准把握和认知。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认知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这导致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问题的认识呈现出发展性和阶段性特点。如何认识中国国情,这是中国革命进行的关键问题。19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中国展开了一场延续10年的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最终,1939年毛泽东发表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最为全面和最为深刻的阐述,他指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其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正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揭示,才使得革命性和阶级性成为决定“中国走向何处”的关键性因素,因而,在毛泽东国家理论中也就必然呈现出革命性逻辑来。邓小平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从对中国国情的精准认识开始的。一方面是对时代特点的认识,强调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位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强调“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由此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大局。因此,邓小平国家理论就凸显了这种建设性特质。习近平国家理论的生成逻辑也是离不开对新时代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在统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基础上,准确判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新方位即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现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而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这在本质上是要解决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也就是要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因而,习近平国家理论正是在对新时代中国国情的精准认知的基础上凸显了强国逻辑的主题。总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守正创新是基于对时代和国情精准分析的。
(三)注重“老祖宗的书”和“创造新的理论”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问题实质上是指向“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问题,即对待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科学态度问题。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不仅强调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即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以及将这种结合产物以一种民族化语言表述,这本质上是强调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的一脉相承性;而且,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特殊性,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现实问题中所提出的新的理论解决思路,也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深度中国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其中,要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特殊性内蕴。这才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态度,对此毛泽东形象地表述为,既要坚持“老祖宗的书”,也要“创造新的理论”,要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毛泽东在1959年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需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3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从本质上而言,这种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的内在要求。
从历史来看,这种注重“老祖宗的书”和“创造新的理论”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始终贯彻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的理论逻辑发展之中的。一是就毛泽东国家理论而言,它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又创造了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前者表现在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阶级性本质、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等;后者表现在毛泽东创新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等,创新地提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等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其他具体制度,这些新的理论可以说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且是极具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中国化的理论特质。二是就邓小平国家理论而言,邓小平立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上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强调“老祖宗不能丢”(3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9.,同时主张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思”(3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1.。如邓小平提出了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创新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从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职能等问题,确立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问题。三是就习近平国家理论而言,首次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命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说:“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而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3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1.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及其治理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概念,这是对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全新理解。如对国家性质的理解,就突出了国家的阶级性和公共性的统一,突破了毛泽东对国家本质的阶级性的理解和邓小平对国家本质的生产力性质的理解;如对国家职能的理解,就突出了改革开放所导致的深刻利益格局调整产生的国家统治体系转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如对国家消亡的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注重国家回归社会,强调社会化的国家,这与马克思所提倡的“社会共和国”本质上是一致的;等等。总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中所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守正创新之所以实现,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就是把“老祖宗的书”和“创造新的理论”相结合。
(四)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重要特点
文化实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而这种客观现实深刻反映着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必然需要与这种文化实情相结合起来,也就是需要从中国人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出发来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进行理解和阐释,这样才能够做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深度中国化,而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民族化语言的陈述。当然,注重中国文化实情,并非是毫不批判地全盘接受中国文化实情,而是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双创”工作。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要注重文化实情,这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的内在要求。
因为文化实情就是中国人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深度中国化必然需要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着手,必然需要从文化实情入手。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的理论逻辑发展和理论创新成果本质上就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毛泽东国家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既然作为哲学形式也就必然内蕴着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毛泽东的哲学思维方式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而且也渗透着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比如对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转化思想,汪澍白就指出:“这种观点同我国古代辩证法家将矛盾双方地位转化加以普遍化的倾向有某种继承性关系。”(40)汪澍白.试论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关系[J].求索,1982,(6).雍涛教授也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和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双重文化性格,理解毛泽东思想需要兼顾这双重文化性格。因此,我们说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也深刻影响到毛泽东对国家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毛泽东国家理论中最具创新意义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就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契合的,当然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然而,这种传统民本思想实现了向现代的转型。邓小平国家理论也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如邓小平国家理论借鉴了古代思想家“以德治国”的思想,他说:“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4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他强调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有如邓小平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借鉴了中国传统德政思想,他说:“对于这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4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9.还指出:“要讲人道主义,我们保护最大多数人的安全,这就是最大的人道主义!”(4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邓小平既强调专政的职能,也强调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当然,邓小平对法治也是高度重视的,这是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超越。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中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对儒家“德主刑辅”的治国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有习近平就国家的价值基础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国家、社会和个人等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的。总之,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百年行程所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创新是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
(五)注重“走自己的道路”的主体性自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最基本规律
理论创新的原因不外乎主客观因素。一方面,客观社会现实及其矛盾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理论且能够产生理论,这是理论创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主体对客观社会现实及其矛盾的精准认识,且具有进行理论上解决问题的主体自觉性,这是理论创新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关键性因素。这种理论创新的主体自觉性,本质上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的内在要求,因为实践本质上内在的就要求实践主体有能动性和自觉性。这种主体性自觉的直接表现就是“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政党和其他文明国家现成模式和国家发展道路,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之一。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的理论逻辑发展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路”的主体性自觉。其一,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逻辑主题的变迁来看,从革命性逻辑、建设性逻辑到强国逻辑的国家理论的发展,就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主体自觉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国家理论来解决中国客观社会现实及其矛盾。很显然,如果没有这种主体自觉性,没有“走自己的路”的自我意识,是很难从纷繁复杂的客观社会现实中发现规律并提出解决矛盾的新的理论,否则的话,只会照搬照抄“它者”的道路和模式。其二,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具体内容来看,也是透显着这种“走自己的路”的主体自觉性。就毛泽东国家理论而言,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人民民主专政、从国体和政体来论述社会主义国家形式和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思想等,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具有中国特殊性的国家理论。比如说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它不简单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也并非是苏维埃制度的翻版,更不是资产阶级专政,而是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国家理论。就邓小平国家理论而言,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一国两制”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理论。就习近平国家理论而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提出就深刻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自觉性。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实际上是缺乏成熟经验的,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创新地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概念,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路,这条路,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也根本区别于资产主义国家治理。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的理论逻辑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坚持了“走自己的路”的主体性自觉。
综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和实践成就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深刻改变了中国,同时,中国又以自己生动、鲜活的实践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这必将不断开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也必将为建国百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