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的真相:不必追求“真像”

2021-11-28撰文冯安兴

厦门航空 2021年12期
关键词:蒙娜丽莎内核毕加索

撰文_冯安兴

“蛇精脸,灯泡眼,一看就觉得很危险”,人们对于滤镜的诟病,往往聚焦于使用滤镜后“不像本人”“不够真实”的问题上。不过,同样是“不像”,一些与现实有出入艺术作品的命运就比人像照片的命运好得多,它们同样在“滤镜之下”经历了夸张变形,却带给人不同的审美体验。

就拿史上第一个活着看见自己的画作入驻卢浮宫的毕加索来说,粗犷的线条、扭曲的人体、变形的五官充斥在毕加索的作品中,但这些“变形滤镜”下的作品却不断被挖掘和赞赏。还有以叙述“甲壳虫被嫌弃的一生”而蜚声文坛的卡夫卡,直接用“异化滤镜”让人变成虫子,不用思考我们也知道人不可能变虫子,但《变形记》就是成了20世纪最有名的小说之一。

同样都是“不像”“不真实”,人像照片和艺术作品或许都给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的初体验,不过侧重点到底不同。夸张的人像照片更多地给人“看不懂”的迷惑感,而成功的艺术作品则更多带来“震撼”后的恍然大悟。

艺术作品表面上的“不像”,实际正是为了突出艺术的真相。正如毕加索自己所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艺术创作用一些滤镜式的变形去令内核变得朦胧的同时,也给了人们去探寻作品内核的动力——因为它变得如此不同,我们才会去拼命追寻背后某种形而上的哲思。并且,爱加滤镜的创作者并不孤独,因为很多时候,连观众自己也会主动戴上某种滤镜去观照艺术。

《格尔尼卡》:觉得我过于破碎?那就对了

牛头、马头、人面,断剑、断臂、残肢,《格尔尼卡》是一幅被毕加索加了“破碎滤镜”的画作。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格尔尼卡》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但在“破碎滤镜”之下,《格尔尼卡》却有着精心组织的构图和完整的内核。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如此说来,《格尔尼卡》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和略显破碎的质感,或许正是战争带给人类创痛的隐喻——当然,这只是一种解读的可能性,戴上你自己的滤镜,你也可以有别的思考。

蒙娜丽莎:我其实并没有凝视你

作为最广为人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许多观赏者在看完这幅画之后都“心有余悸”,他们觉得无论从哪种角度看向这幅画,蒙娜丽莎似乎都在与自己对视。不过,这种所谓“蒙娜丽莎效应”其实并不存在,研究发现,蒙娜丽莎的视线总体来说偏右,许多角度之下,蒙娜丽莎都不会回应观画者的目光。但是,即便已被“科学辟谣”,人们仍愿意相信这种效应的存在——这本身就是解读者对于艺术作品所加的滤镜,观众更愿意相信有一束神秘的目光穿越时空而来,这种目光是否真的存在,实际并不重要。

李白:整个大唐,我是最会用滤镜的诗人

诗歌语言与叙事语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变形程度是极大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语言是存在于滤镜之下的语言。纵观整个大唐,在写诗“加滤镜”这方面,李白是“拿捏得死死的”。狂放是李白的态度,这种态度很难不令他的诗歌在滤镜之下大放异彩。现在很多为人熟知的滤镜特效,都可以在李白的诗歌中找到痕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里,就给抒情主人公用上了所谓“染发滤镜”;“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里,就给天台山用了“增高滤镜”;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里,显然给烟也加了一层调色滤镜……

蝙蝠:吉祥的滤镜一加,我就是瓷器上的主角

按照蝙蝠的习性和长相,人类对于它的感情应该是恐惧大于喜爱的;但是,热爱“谐音梗”的中国人因为蝙蝠的“蝠”与福气的“福”同音,就给蝙蝠加上了一层“吉祥滤镜”。从此,蝙蝠摇身一变成了一只象征福气的小兽,蝙蝠花纹也在古代瓷器制作中得到追捧。在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瓷器文物之中,可以看见诸如“青花飞蝠纹笔筒”“黄地粉彩红蝠纹碗”“青花桃蝠纹橄榄式瓶”等诸多含“蝠”量极高的瓷器,蝙蝠能从山林进入书房和厅堂,仅仅隔了一层“吉祥滤镜”。

猜你喜欢

蒙娜丽莎内核毕加索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可爱的蒙娜丽莎
强化『高新』内核 打造农业『硅谷』
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微软发布新Edge浏览器预览版下载换装Chrome内核
看不懂没关系
蒙娜丽莎说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