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海情》背后的中国脱贫道路

2021-11-28

时代邮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山海情闽宁双孢菇

有关扶贫的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火爆全国,这也是为数不多涵盖全年龄段观众的一部口碑之作,豆瓣评分高达9.4分。这部剧在呈现精彩剧情的同时,带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即对于中国扶贫事业来说,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沉淀,以及这些经验如何指导在全面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

在《山海情》中,西海固成功脱离贫困走向富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路径。首先是劳务输出,通过在福建莆田的工厂务工,贫困家庭快速地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我们看到像白麦苗、秋红等这些女工出去打工,她们的家庭很快就实现了脱贫,成为大家纷纷效仿的对象,越来越多的青年劳动力加入去福建打工的行列。

这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有变革性和影响力的社会措施,让几亿农民可以进入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务工,这是中国能够实现大面积农村脱贫的重要推动力,基本上一个家庭有一个劳动力进城打工,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脱贫。

第二个路径,是当地的初级产业发展,依靠福建来的农林专家的指导,吊庄移民开始种植双孢菇,发展庭院经济,增收致富。这也是全国范围内未外出农民群体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不过,这种模式容易停留在粗放型阶段,受益的人群也有限,农民也很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吊庄村民双孢菇卖不出去的剧情,就是最生动的证明。

第三个路径,是随之而来的产业转移,沿海的一些基础产业转移,能够落地到这些欠发达地区。像闽宁镇的规模化葡萄种植和酒庄产业,就是白麦苗的莆田老板投资的,还有水旺从福建莆田带回来老丈人家的药店,以及帮助老乡把枸杞等中药材卖到福建等,直接推动了当地从庭院经济升级到规模化的产业发展阶段。这可以说是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最终路径。闽宁镇能够发展起来,最终靠的就是做大做强双孢菇、葡萄种植等当地优势产业,形成特色后促进了整体脱贫致富。

当然,这三个路径是紧密关联、层层递进的,没有第一个路径的外出打工,很多村民的视野和意识根本就没有改变,这就很难去推进第二、三路径的发展。又比如,发展闽宁镇当地的产业,如果仅仅靠内生力量是很难的,所以就需要第三个路径的外部资源推动,使外来的产业能够转移到这些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

当然在这背后,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不能忽略。一个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是基础设施的搭建,包括各方面软、硬件的基础设施,比如三级扬水站、学校和医院等,都是从基础建设方面为经济发展做铺垫,这一部分只能由政府来主导。另一个因素就是吸引优秀人才回流,在外打工增长见识、获得专业技能的白麦苗、水旺等新生力量返回家乡,成为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当地引进外部资源的一个重要推手。

在中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之后,经过这几年的投入,农村基础建设中的硬件部分相对来说已经好了许多,所以对于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来说,加强软件建设,吸引乡村人才返乡创业,进而培养更多人才,是需要努力推进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保障欠发达地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山海情》其实是一部“致富经”,其背后呈现出的中国脱贫致富的30年筚路蓝缕,是中国可以和全世界分享的脱贫致富的宝贵经验。而我们也看到,这些模式在非洲等地区也在落地,比如剧中凌教授的原型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菌草技术专家林占熺,就帮助过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等国家种植菌草,都取得巨大的成功。这也验证了中国脱贫致富模式的普世性和真正价值。

猜你喜欢

山海情闽宁双孢菇
《1999-闽宁镇》油画190cm×190cm 2019年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山海情》: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土味《山海情》凭什么热度不减?
好看的“扶贫剧”不止《山海情》
《山海情》,“土到掉渣”的爆款
用爱接力 守望相连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棉柴覆土栽培双孢菇高产技术
赶着时间卖的双孢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