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教师发展工作的实践研究
——以安康学院为例
2021-11-28丁巨涛饶龙海
丁巨涛,杨 哲,饶龙海
(1.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2.安康学院 教师发展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1]。教师是人才资源,同时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职责使命。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相辅相成。教师发展的核心是“铸魂”,外部表现是立德树人能力、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教师发展的结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办学以师为基,教师发展无疑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前提,是立德树人的基石。安康学院是陕西省首批本科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教育部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建设高校。一直以来,学校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实施“教师发展工作提升计划”,从系统规划、政策激励、部门协同、个体促进入手,协同推进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素养、教学教研能力、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提升,教师发展成效显著。
一、高校教师发展及其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高校教师发展研究简述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开始陆续提出关于高校教师发展的相关理念和方法。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为我们解读教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该理论认为教师首先是作为生命主体而存在的,我们应该注重生命个体的发展规律。教师的发展并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不断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教师的发展也不是机械的复制他人的被动、强迫式发展,而是一个内省、创造性的发展过程[2]。美国教育联合会在1991年发布的《大学教师发展:国力的提升》报告中也界定了教师发展的四个方面: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3],其中个人发展主要是教师的个人规划、交往技能及对生活的理解等方面的提高。进入21世纪,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美国大学教师发展进入了“协调者时代”,很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型大学设计了未来教师发展准备项目(Preparing Future Faculty,PFF),大学教师发展机构同时承担起促进院校改革的新任务,开展了职业中期、终身职后发展和促进院校改革等项目。教师发展项目不断得到更新,大学教师发展活动进入全新的繁荣时期[4]。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师的发展经历了整顿、初步发展期、停滞受挫期、恢复发展期和繁荣发展期。1977年后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积极恢复高等教育,高校教师的发展也受到了各界重视,对教师发展重心的理解从注重整体发展转变为注重个体发展,发展途径从依靠短期进修和培训等单一的方式转变为多元化、信息化的方式[5]。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在其论文《高校教师发展简论》中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系统地阐释了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广义上高校教师发展是所有在职大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进行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其各方面不断完善、提高,并且提出了教师发展必将进入终生学习的理念;狭义上的教师发展指教师单纯作为教学者的发展和提高,特指如教师教学能力、学术水平的提高[6]。
2018年国家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8]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职能,能否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因此,高校教师的发展是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第一动力。关注教师的发展既要关注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还要抛开“教师”的身份,从关注生命个体的成长着手,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敬业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二)高校教师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1.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理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本意是强调人的重要性,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其现实性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发展观中特别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因此,教师的发展要建立在尊重生命主体的基础上,从教师的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着手,挖掘教师的潜力。
2.成人教育理论
著名成人教育学家马尔科姆·诺尔斯的成人教育理论阐释了成人学习的特点,对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等提出了独特见解。成人教育理论基于四个理论前提:一是自我指导,独立自主的学习而非强行灌输是成人学习的内部驱动力;二是经验,经验是成人的学习基础,通过借助以往的经验理解和掌握知识;三是完善社会角色,成人的学习与当下所承担社会角色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动机性,学习多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该社会阶段所肩负的责任;四是解决问题,成人的学习更注重实用性,强调问题导向,即学习是为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以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根据成人教育学理论,重新审视教师发展培训的本质,从教师“被发展”回归到教师“主动发展”,尊重教师角色,分析不同角色教师的内在需求,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全方位、多维度地对教师的发展做出评价[9]。
二、教师发展工作的体系构建
教师发展体系构建需要在教师发展及成人教育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问题导向、多方协同原则。学校按照“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教师培训践悟为核心,‘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育为抓手,全员全程全要素为推力”的教师发展建设思路,注重教师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根据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学校开展每5年一周期的培训及提升实践活动,构建了一套适合本校教师的发展制度体系,建立教师发展培训“学分银行”,健全机制体制保障,实时跟踪管理与服务,确立了以协同治理理论统筹的“四、三、十五”模式(见图1)。
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行为体共同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在教师发展培养过程中,教师发展中心除了完成自己的基本职能外,还需充分发挥协同职能[10]。一是协同制定教师发展制度体系及相关规范与标准;二是协同各职能部门围绕教师发展开展的相关培训的组织、实施及评价考核;三是协同二级学院依托课题(程)组、教研室,开展工作坊、学术沙龙等教师发展工作,以及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工作室的咨询、指导功能等。
遵循原则:一是党管人才,突出师德。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政治方向的正确性,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二是学校引导,广泛参与。教师发展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各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把教师发展作为长期的、连续的自我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三是以人为本,分类指导。根据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理论,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注重潜能挖掘,将教师成长需求与岗位聘用相结合,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专业发展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应有所侧重。四是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把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把自身学习与培训、培养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三个发展要素:确立了教师发展全程、全员、全要素的三个发展要素。全程是指教师的发展贯穿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整个职业生涯;全员是指教师发展培训覆盖面广,不单指一线教师,还包括教辅人员、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其他不同类型的教师;全要素是指根据教师的不同类型,发展培训的内容有所侧重,重点培养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五大能力。
十五个子项目:成人教育理论要求回归教师发展本质,注重教师的发展需求,据此我们分析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职业发展内在需要,设计了入岗适应性培训、岗位业务能力素质培训、岗位综合素质提升等模块,每个模块涵盖若干子项目,每一子项目都设计了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确保促进教师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教师发展工作的实践
学校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统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实现教师业务培训向职业发展转变。加强对中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指导,构建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支持体系。
(一)思想铸魂,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能力是教师队伍能力建设的灵魂。“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敬业精神以及工作作风,会直接感染和熏陶学生。”[11]因此,教师必须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
学校始终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培养的首位。同时把师德师风教育与培养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一是协同组织部、宣传部、二级学院等多部门,通过岗前培养、定期讲座、帮扶小组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切实强化教师基本职业道德规范。二是创新载体,丰富内涵,提升建设实效。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每年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协议,建立师德师风与个人诚信档案;开展“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发掘,大力宣传师德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环境。三是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倡导“艰苦创业、团结奉献;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安康学院精神,引导教师爱校敬业,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激发教师的职业追求精神和责任意识。
(二)协同联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以教师能力全面提升为目标,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分层培训”的原则[12],面向全校全体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发展培训,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学校通过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各二级单位,采用“目标引领、强化考核、协同推进”的原则,共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一是分层实施。教务处、科研处按照教师发展工作要求,制定年度教师教科研提升计划,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开展培训。如,教务处实施的加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培训;科研处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和社会各界专家来校讲学、作报告、开展合作研究等培训;二级学院通过教研(课程) 组开展教学方法研讨学术沙龙、示范课教学、专业学术讲座等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二是加强考核。教师发展中心加强对职能部门的教师发展工作的考核,职能部门加强对二级学院教师发展工作的考核,协同推进教师能力发展工作。三是突出重点。教学能力培训强调先进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如翻转课堂、微课、SPOC)的培训,实现培训常态化。此外,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力作为培训重点,全方位、全过程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科研能力培训重点开展科研项目申请、科研诚信、科研项目组织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科学研究方法、论文写作规范、学术规范等培训。此外,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或合作研究、学术访问及各类短期专题研讨等,使教师能熟悉和掌握本学科发展前沿信息,拓展学术视野,加强学术交流合作。
(三)分类实施,关注不同类型教师发展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注重潜能挖掘,将教师成长需求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建立激励约束与滚动发展相结合的教师能力发展培养机制。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的培养。优先遴选、推荐业务突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提高培训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专业发展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应有所侧重。
1.提高认识,强化新进教师培训
加快新进教师从“新手”到“熟手”的转变,上好“第一堂课”。严格按照“先培训、后聘任;不培训、不聘任”的原则,除做好上级要求的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加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将师德师风、校情校史、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心理健康、信息化教学、团队合作等模块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同时对非师范专业的新入职教师,需开展提高从教基本能力的培训,如三笔字书写、口语及书面表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等相关培训。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建立紧密的“师徒”工作关系为抓手,以便于操作、注重考核、突出实效为原则,制定青年教师发展规划,培养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工作能力,落实导师和青年教师聘期任务考核。
2.坚持立德树人,提高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
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的中心环节,制定针对辅导员群体的培训管理办法,搭建辅导员学习交流平台,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注重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提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思政课改革建设“八个统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六点要求”为基准,加强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我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业务能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3.重视教学“后方”阵地,促进教辅人员发展
教辅人员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不仅重视一线教师的“前方”阵地,同时重视教辅人员的“后方”阵地。从提升教辅人员的服务意识、职业素养着手,综合分析各部门教辅人员的职责要求,做好教辅人员职业规划,强化职业认同和自我激励。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鼓励竞争上岗,发挥竞争激励机制。从提高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两方面做好教辅人员的培训工作,帮助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同时,为教辅人员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与平台,促进实验技术人员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开展跨区域社会服务、共建实验室建设、技术开发、学术交流等活动,以期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四)多措并举,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升
建立教师发展“学分银行”制度,各二级单位协同合作,构建“全员、全程、全要素”的教师发展模式,将教师能力发展培训常态化。通过实施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计划、“双师双能”教师培育计划、学历学位提升计划、开拓教师国际视野等一系列的发展计划,全方位、多层次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1.巩固育人阵地,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强化在人才培养中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学校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构建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工作,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
2.完善政策,强化经费保障,鼓励教师深造进修
加大在职教师“博士培育工程”推进力度,鼓励教师以在职或脱产形式攻读国内、国(境)外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学位层次。以学科梯队建设为中心,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一流科研院所进行访学、研修。
3.搭台唱戏,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以全面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核心,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期望建成一支既能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又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通过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共建合作项目、服务行业企业等,鼓励中青年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到政府机关、行业企业、中小学幼儿园等单位挂职锻炼,积极参加职业资格、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培训和认证。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双师型”及有行业工程背景的教师占专任教师一半以上,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4.开放办学,开拓教师国际视野
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统一组织实施的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及专门人才培养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境)外项目研究。支持教师参加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建立海外教师研修、合作研究基地,与海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保持长期、广泛联系,开展教师互换项目,拓展国际合作渠道。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40余所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教学科研合作,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师生国际视野。
四、结语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师能力发展与提升工程,使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涌现出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三五人才、“四个一批”人才、青年科技新星、高校“青年杰出人才”、师德先进个人等50余人,90余名教师被省市政府主管部门聘为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三区人才。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教书育人能力显著提升,为学校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学校在教师发展的体系构架、制度设计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在激励教师自主发展、创新发展及培训模式、改革教师发展评价等方面的实践还有待完善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