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力提升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品牌建设研究
2021-11-28张雪芳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文/张雪芳(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1],本研究所指的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以高校党委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使命,在组织、协调、动员高校党员群众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发挥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等的一种综合力量[2]。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组织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实困境
(一)组织力发挥缺少政治核心作用的有力保障
一是理论武装虚化,凝聚理想信念的精神不足。“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3],但是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对这一点理解不是很到位,导致理论武装工作不到位,集中表现在理论学习重形式轻实质,也就是说满足于学习任务的完成,满足于我已经“学”了,对于“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没有深入思索和评估,主观世界被先进思想改造的力度不够,精神力不足。二是党内政治生活弱化,引领政治方向的功能不强。“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政治生活,执行不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思想不重视、党务工作者业务不熟悉,实践中大打折扣,没有发挥应有的政治功能。三是政治纪律软化,规范政治规矩的约束不够。高校是高知云集的地方,受中国传统中庸思想文化的影响更甚,“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价值追求成为较为普遍的共识,除了院级党委纪委的纪律处分外,基层党组织很少发挥政治纪律警示、教育甚至惩戒的作用。
(二)组织力发挥缺少领导核心作用的有力保障
一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意识不强。传统观念普遍认为高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是个“业务”部门,事关教育教学才是正事要事,而党组织的一切都是“虚”的,都是“形式”的,长期以来党支部的“存在感”不是很强,党建引领意识不强,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执行不能到位,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有限。二是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有限。时代不断变迁,基层党组织干部本领恐慌不同程度存在,并由此造成组织领导行政化趋向。高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虽然受过党务知识培训,但缺乏对党建系统性完整性的认识,经常以党务工作来替代党的领导,没有提升到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加强本单位全面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党建工作。从高校特点来看,高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一般也是业务出身,他们还肩负教学任务,业务能力较强,行政能力相对较弱;从党组织班子情况看,很多也是身兼多职,繁重的工作量,导致很多班子成员没法投入更多精力研究党建工作,导致领导能力弱化。三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不足。目前的领导方式大多采取上传下达,方式比较死板,有时流于形式。党组织负责人没有用心研究党建工作,用心研究党建工作引领教育教学工作,导致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不足,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三)组织力的发挥缺少适宜党建工作方式的有力保障
一是不与实际挂钩,内容刻板。在落实上级党建工作任务中,习惯思维,老套做法,照本宣科,“党员活动老一套、党课教育读读报、党员汇报一个调”,特别是民主生活会、思想汇报会等触及思想、问题的会议,往往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千篇一律,你好我好打哈哈。二是不与趋势结合,形式单一。当今社会,新媒体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党建工作如果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上,是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
二、路径选择
品牌建设属于现代管理学范畴,将品牌建设思想引入党建领域,特别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实质上是借助品牌运作的管理模式,来解决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在设计路径时应着重考察以下三个问题。
(一)顶层设计是前提—解决导向性问题
没有顶层设计,任由基层自己摸索发展,不但进展缓慢,而且呈一盘散沙格局,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在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品牌建设中的顶层设计要解决的导向性问题就是要使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普遍增强,让党旗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高高飘扬,让党建引领的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在这里顶层设计是指,站在智性与理性的高度,立足于组织力提升的基层党组织品牌建设设计目标,对品牌设计进行总体构想,科学、多元、全面地预设品牌建设结果并精心实施,使品牌建设既有整体的明确性,又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可从以下“三个性”着重考察:(1)刚性。规范化是底线,是生命线,没有以规范性为基础的品牌创建都是空中楼阁,也就是说为了达到规范化的目的,顶层设计必须具有“刚性”。规范化有两方面的意蕴,一是指常规工作要规范到位,如“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等;二是指品牌创建过程中各项工作要规范到位。(2)弹性。在顶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基层党组织的不同特点,要有“条”和“块”的概念,要给基层党组织充分的空间,彰显品牌创建的独特性和个性,也就是顶层设计必须具备弹性和“张力”,既可以从“块”的角度考虑与中心工作结合、与具体党务工作结合、与育人工作结合,也可以从“条”的角度考虑就某一项工作持续创建跟踪效果。(3)黏性。顶层设计的重要就在于黏性,可以站在单位全局的高度通盘考虑品牌建设问题,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协同运用本单位各种资源,使资源的利用朝着组织目标聚拢,完成品牌建设的系统化任务。在本研究中着力以党建模式的构建来达成此项目标。
(二)基层实施是关键—解决主体性问题
再完美的顶层设计最终都要基层来落实,这就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主体性”。在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品牌创建过程中,必须明确基层党组织的主体性地位。着重从“三个动”来考察:(1)主动。突出基层党组织的自主性,让创建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在创建过程中自选动作彰显出组织特色。如何触发主动性,关键在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否建立并发挥作用。(2)互动。如果基层党组织只是在“个动”,无法与顶层、与党群、与外界互动,无法规范运作达成顶层目标,无法与组织内党员群众顺利沟通,无法与其他组织正常交流,那么这个党组织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就是片面的。关键在解决领导和沟通机制。(3)能动。主体性完全发挥出来,还必须变“促动”为能动,以探究的态度去思考和完成工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在解决考核评价机制是否健全。
(三)考核评价是保障—解决实效性问题
如何解决创建工作实效性问题?关键在于品牌能否深度“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融合”党建的业务工作、“融进”党员群体的实际工作。所以在挥舞“考核评价”大棒时,我们要着重考察这“三个融”。(1)融入。把创建工作“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当前各个高校都在奋力开启“十四五”规划建设新征程,都在全力争创“双高校”,都在竭力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这些也是党建发挥引领作用的主战场,所以必须纳入考核评价的指标当中。(2)融合。把创建工作“融合”党建的业务工作。党建的业务工作是党务工作者的主责主业,创建工作必须融合党建的业务工作,这样做既是保障了底线和生命线,也是确保了创建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必须纳入考核评价的指标当中。(3)融进。要调动起广大党员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把创建工作“融进”党员群体的实际工作。基层党组织要搭建各种先锋岗,让广大党员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各种先锋岗发挥作用的情况,就必须纳入考核评价当中。
三、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考察,本研究认为实施“两‘建’、两‘先’、一‘联’”工程,建成具有高校特点的“双两两一”党建工作模式是目前比较贴合实际的对策措施。“双核”保障,推动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两建”筑基,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和水平,“两先”争优,全面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联”带动,加强党建带学院工会、共青团等群团和学生会组织建设,发挥党建引领功能。
(一)“双核”保障,增强政治目标管理能力
体现顶层设计的刚性。通过提升基层党组织“双核”地位,增强政治目标管理能力,保障并强化党对高校各项事业的领导。提升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把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委中心组、基层党组织理论武装,牢牢把握思想意识主动权,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二)“两建”筑基,提升组织目标管理能力
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培育为基、重在建设、典型引领、整体推进,以质量攻坚为动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构建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日常工作有机融合、统筹推进的新机制,实施“两建”,即“党建+”工程、“智慧党建”工程,提升组织目标管理能力。(1)“党建+”工程。解决“三个融”问题。“党建+”是指把党的建设融入党的各项事业、各项工作,通过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新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可以采取“1+X”模式推进。“1”就是党的建设,“X”就是特色选项,可以兼顾“条块”。特色选项根据每个党组织特点自行确定,内容可以涵盖教育教学重点项目、依法办学、师德师风、思政育人、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党务等。(2)“智慧党建”工程。主要解决规范化问题。把网络技术引进党建工作领域,以网络平台为抓手规范党务工作,以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等为媒介增强党建实效,以打造“智能化党建馆”为重点创新党建工作,可以通过基层党组织试点以点带面示范推广。运用大数据手段,将党建管理、组织生活、学习教育、互动交流等传统党建工作数据化、在线化,实现党建资源智慧式管理和共享,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实现支部建设智能化、宣传媒介数字化、学习教育多样化、党员管理数据化、党务工作公开化、服务群众一体化目标。
(三)“两先”争优,提升党员教育目标管理能力
实施“两先”争优工程,着力提升党员教育目标管理能力。(1)“对标争先”工程。针对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素质提升问题。“十四五”期间,以省级创建标准把学校所有院系培育创建成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把全校所有党支部创建成党建样板支部,创建校级、省级、国家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实施“卓越”党务工作者培训计划,开展党务技能大赛,深度培训党组织书记、组织员、记录员等基层党务工作者,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锻造一支讲政治、业务精、作风好的基层党务干部队伍。(2)“三岗争先”工程。针对广大普通党员素质提升问题。创设“教书育人先锋岗”“科研攻关创新岗”与“管理服务示范岗”等“三岗”,为全体党员提供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
(四)“一联”带动,提升协同目标管理能力
实施“党群团联动”工程,加强党建带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和学生会组织建设能力,提升协同目标管理能力。(1)联动机制。树立“大党建”“大群团”观念,突出党建引领作用,通过“要事共商、活动共办、资源共享”,建立整体联动发挥效能的工作机制。学校层面可以考虑把党群团三个职能机构并入同一个党组织,便于定期召开党群团三方沟通会,建立常态化的联动沟通联系机制。(2)联动内容。深挖党群团三方资源,注重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群团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大力开展各类志愿、公益、文体活动,有效提升党群团政治、教育、服务功能。(3)联动质效。“党群团联动”作为一种行动机制,最终是要服务于高校治理和建设的,这是一项有长远规划的系统工程,需要三方共同协作以及党群团主动参与才可能成功。要特别注重联动质效,突出解决在联动上层次浅且碎片化问题。
注释
①“双两两一”,即“双核”:党组织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两建:“党建+”工程、“智慧党建”工程;两先:“对标争先”工程、“三岗争先”工程;一联:“党群团联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