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1-11-28吴林峰侯艳君
吴林峰,王 文,侯艳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河南 郑州450045)
1 引言
2020-06-08,教育部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进行全面部署。对于工科类专业课程来说,结合长期致力于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同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这个根本问题,“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知识点与融入点,积极探索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形成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格局,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课程组对该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考核方法等研究。
2 课程思政目标定位
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教学,提炼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思政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素养:通过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要求,尤其是机械行业在产品设计与制造方面,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通过精度设计技术要求,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认真、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利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精度设计分析与实践,使学生对科研产生严谨、敬畏之心,同时培养其创新精神,开启新产品研发之路;通过精度综合设计案例、分组讨论与微视频课程制作等,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大国工匠”“中国装备”“中国2025”配套英文教学视频等线上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广泛学习、批判性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扩大国际化交流与视野,实现“四个自信”。
3 教学设计
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以上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两者相结合,对课程从讲、查、做、演、论等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讲:这部分内容由两种方式构成,一种是对课程有关知识点,如对测量单位的发展、标准和标准化概念、精度等级选择(包括尺寸精度、几何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三个方面)、精度设计案例分析;另一种是借用中国大学慕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网络资源,选择“中国装备”“大国重器”“大国工匠”三方面的主题,共计节选和编辑6 个相关课程视频,供学生线上和线下学习,并进行讨论。
查:学生查阅资料。将学生分组(5~6 人为一组),给学生指定部分课题和学生自选不分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做:在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做PPT、录屏、配音等,制作课件或微视频等微课。
演:每个小组推荐一位组长负责管理,并安排每个组推选不少于一名学生对选择的选题进行讲解,讲解之后做出相关点评(选题安排,一种是学生自选教材中任何一个知识点,一种是对教材选学部分,任课教师没有讲解的,安排学生讲解,一种是广泛选择和课程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内容,可以是综述,也可以是事件)。
论:对学生讲解的选题进行讨论和点评,指出优点、缺点、改进方法、收获等。
4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工科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教师积极引领举足轻重,课程组通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萃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这三个方面,提取出工匠精神、创新思想、团队合作精神、唯物主义辩证法、家国情怀等方面。具体实施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相关知识点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融入。
知识点与融入点(1):互换性的概念及应用。从互换性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便利性,引入知识改变生活,知识改变命运,以己为使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培养家国情怀,同时培养“四个自信”。
知识点与融入点(2):测量技术的发展。该部分内容,表面上介绍测量单位的发展历程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是通过测量工具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更迭,让学生懂得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有所坚持,有所不坚持。
知识点与融入点(3):标准和标准化。以标准形成的过程和必须遵守标准的法律要求,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职业规则,舍小家顾大家,共同进步和发展,整个世界才能和谐发展。
知识点与融入点(4):优先数和优先数系。以优先数系和优先数的概念和特征,引入标准的制定依据,启发学生做研究以事实为依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推理过程。
知识点与融入点(5):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为,从尺寸段小于500 mm 和大于500 mm 两种情况制定公差单位i 和公差等级系数,引入不同的事物处理方法,可以不相同,但要以实用为依据;从基本偏差及其代号的28 个字母来源(在26 个英文字母中,除去易与其他混淆的5 个字母——I、L、O、Q、W 及其相应的小写,再配合适当的双字母的大小写,即组成孔和轴的各自28 个基本偏差),从中引出,规则的制定以实用为准则,多考虑实用给生产带来的便利性。
知识点与融入点(6):轴、孔常用公差带与配合。根据轴孔20 个标准公差等级和28 种基本偏差代号,可分别组成543 种孔公差带,544 种轴公差带。如果对孔和轴配合数量不加限制,将给生产增加成本和造成更多的投资。为了获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减少定值刀具、量具及工艺装备的品种和规格,标准推荐了105 种孔的一般、常用(43 种)和优先公差带(13 种)。工作中,遵守这些标准,可以减少投资,经济效益更好。
知识点与融入点(7):基准制的选择。综合考虑零件的结构特点、加工工艺、经济效益等因素,优先选用基孔制,对中小尺寸的孔多采用定尺寸刀具(如钻头、铰刀、拉刀等)加工,定值量具检验,而每一定值刀具、量具只能加工和检验一种特定尺寸和公差带的孔。采用基孔制配合不但可以减少孔的公差带数量,而且还可以大大减少定制刀具、量具的数量和规格,因而经济合理、使用方便。
对于冷拉钢材直接做轴、阶梯轴、轴承外圈三种特殊情况采用基轴制。
以上说明,需要辩证分析和处理事务,以客观存在的情况为依据,灵活机动地分析和处理问题。
知识点与融入点(8):几何精度等级的选择原则。做精度选择时以经济精度为选择标准,启发学生要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该课程指导思想为在进行精度设计时,综合考虑生产单位的实际情况(生产批量、加工设备、工装夹具、工人的加工能力等)来进行精度等级选择,同时要明白精度设计不是越高越好。如此才能合理利用现有的加工装备,节约能源。
知识点与融入点(9):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中的标注。使用三种标注方法在零件图上标注和在配合图上的标注,以及对一般公差不进行标注,这样突出主要尺寸及技术参数,引入处理事情,要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弱化事物的次要矛盾。
知识点与融入点(10):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原则。选择表面精度,要理论联系实际,不同的表面精度选择,可以有多种加工方法实现,具体选择何种加工方法,与加工单位现有的生产装备相关。引入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和分析问题是多渠道的不是唯一的,要达到殊途同归。同时采用网上英语视频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知识点与融入点(11):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分组讨论滚动轴承的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轴承生产技术的核心、中国高端轴承的突破。通过了解中国轴承的发展历程,从轴承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从高端轴承进口到高铁轴承国产化进军。
知识点与融入点(12):减速器精度设计综合案例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任何新产品的研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知识点与融入点(13):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全断面拦藻专用设备设计。以水利行业新产品的研发为案例,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执着坚持、永不放弃的精神,任何新产品的研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知识点与融入点(14):实验。直线度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齿轮参数的测量、平面度测量。测量技术属于实践,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实验方式进行。实验设备的操作与数据的获取,是通过学生分组进行的(5~6 人为1 个小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培养学生撰写科技报告的能力与思维严谨的科研态度,进一步强化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
知识点与融入点(15):网络课程学习、专题讨论、课后大作业等。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广泛学习、查阅资料、阅读科技文献、撰写科技报告、制作PPT 等,培养学生管理与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获得价值认同感、自豪感。
知识点与融入点(16):“我是老师”讲课、微视频制作等。选择部分知识点,提前下达任务,让学生准备PPT,部分学生参与课堂讲解,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的习惯;感受教师的辛苦与不易,进行换位思考,尊师重教。
知识点与融入点(17):“大国重器”“工匠精神”“中国装备”等视频。引入“大国工匠”和“大国重器”相关视频,启发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怀。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工匠精神。
以上融入点已经达到课程学时的一半以上(课程32 学时,融入点涉及到17 个知识点),虽然有些融入点已经重复,但是更有利于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5 考核方法
该课程考核方式包括课程成绩定量评定和定性评价两种方法。
5.1 成绩定量评定
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主题讨论、网络视频学习和结课大作业,各部分成绩所占比例如下:平时成绩占30%,包括作业完成质量、课堂测试和网络视频学习情况评定成绩;实验成绩占10%,考核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主题讨论占10%,每班分成若干组,每组4~5 人,设计每组的讨论主题,根据每组汇报情况和小组里的排序综合给分;结课大作业成绩占50%,根据结课大作业的参考答案打分。
5.2 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目标,结课后采用调察问卷进行评价。
6 建设效果
经过三次课程运行,在教学团队、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获得同行及学生一致好评。尤其是结合当前新工科、“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新形势和新方法,挖掘和提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