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21-11-28姜啟艳昆明理工大学

品牌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明资金生态

文/姜啟艳(昆明理工大学)

2020年10月26日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针对乡村建设首次提出了“乡村建设行动”,将乡村建设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并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含义丰富,其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阶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2020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这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环节都发挥着引领和协调的作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在农村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基础上推进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及时采取适宜的措施来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关主体对农村生态文明的认可,并付诸实践活动中。本文选择研究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希望可以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效果。

一、农村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生态物质文化

农村生态物质文化是人们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形成的具有农村物质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包括的范围很广,包括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等。建设农村生态物质文化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等,使得农村的生态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并且能够以更加绿色的形式开展生活和生产,以促进农村物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生态精神文化

农村生态精神文化是在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从意识层面引导个人合理应用生态文明,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积极影响的新理念。这种精神文化能够增强农村主体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科学的生态价值观,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农村生态制度文化

通过建设农村生态制度文化,能够促进农民形成生态保护意识,使其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的职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来。农村生态制度文化的形成对政府、企业及个人都是非常有利的。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农村生态制度文化是约束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规范体系,发挥着地方制度体系的积极作用。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在良好制度的引导下,能够改善他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更有助于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体细分,农村生态制度文化又可囊括农村生态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二、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针对农村发展的建设性战略,具体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其中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2050年“农村美”目标的重要前提。农村生态文明作为农村人口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是生态振兴的重要内容,因此为使农村不断发展进步,实现“农村强、农村美、农村富”的战略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需要使其与经济发展齐驱并进。

(二)农村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评价的必要指标

农村地区地理范围较广,人口较多,因此在农村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要。农村的生态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关系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评价指标,只有保证农村地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国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这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三)农村生态文明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取得更大成效的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充分体现了农村现代化建设是我国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而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必然需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在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要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确保生态环境受到保护的前提下,新农村建设才能够在思想、舆论以及精神等方面得到更加有效的引导,也才能更加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打造出各方面优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尚。

(四)农村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2020年,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要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下一步的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方面,我国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却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了代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绿色发展,不懈追求建设生态文明,其目的就是要建设“美丽中国”。因此,想要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生态建设必不可少,作为生态建设重要内核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必经之路。全国人民都应该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地区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受到了过度的开发,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不利于完成“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因此,积极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为必经之路。

2.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涵

在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可以看出“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良好,注重物质生产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在“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生态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核,成为下一步“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发展内容。

三、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1.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的自然资源能够得到更多保护,生态环境不再受到严重破坏,这就会使人们拥有更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之前,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高度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而且国家也没有积极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污水排放方面没有良好的控制方法,农民的生活垃圾随处投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国早在2007年就建立乡村清洁试点,具体包括:循环工程、节能工程、完善配套设施等。使农民能够改变生活习惯,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可以更加便捷地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通过建立乡村清洁试点,农民拥有了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明确了自身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2.农村生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包括多方面内容,有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水、电、路、通信等都得到了重新建设。农村地区还因此拥有了更好的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使农民也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在交通运输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使农村地区拥有镇通二级公路,多数农村地区都拥有了平坦的沥青路,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在电网建设方面,部分地区也得到了电网的改造,使广大农村地区拥有完善的电网架构,满足了农民的日常用电所需。电网架构的完善使广大农民拥有了自动化水平更高的电网,享受大力提升的电气化水平服务。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活条件更加优越,获得了与城市居民同样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水、电、路、通信等条件,同时也使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3.生态文明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完善

第一,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有效的管理中进行。中央发布的《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省级以下建立环保垂直管理体制。这促使管理机构不断完善,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得以在有效管理中进行。

第二,通过确立长效监管和考核机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获得了规范化发展。针对各个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政府部门进行随机抽查,全面了解各个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了解当地政府是否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对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各地区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责,严格考核相关人员的工作情况,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规范化开展。

第三,协调激励政策不断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顺利地进行,环保部门为积极加强生态保护的企业提供奖励,使其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来,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很多生产企业明确了自身的职责,积极配合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相关资金的投入不足

首先,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虽然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投入资金来进行环境治理,但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受损程度较高,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以目前政府投入的力度来看,还远远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情况,出现了资金的缺口。很多农村地区使用政府提供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垃圾分类以及回收等工作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很多农村地区并不能全面开展此类工作,污染隐患依然较为严重。其次,农村企业没有积极投入资金。很多农村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农村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引进先进设备。但多数农村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并不能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最后,环卫工人积极性不高。由于环卫工人不能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缺少积极性,服务质量差,作业模式不规范,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法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进程,导致生态文明建设难以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在法律体系落后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些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如目前国家在农村地区提倡合理解决垃圾丢弃问题,因此村委会在村里某些固定区域安置垃圾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风貌的改善,但垃圾是否丢弃在垃圾桶全凭个人意愿,目前并无强制要求,同时关于垃圾处理的问题,大多农村地区还是把垃圾集中堆放在某一固定地点火化,会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3.缺乏合理的监督与奖惩机制

首先,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原本应该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金却没有完全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资金流向不明的情况频繁发生。其次,奖惩机制不完善。奖惩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难以加快,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破坏环境的行为也不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导致很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缺乏大力的支持,难以高效开展。

四、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相关资金的投入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只有确保了资金的充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有了保障。各级政府需要发挥财政作用,大力投入资金,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顺利地进行。农村地区在获得资金之后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使这些资金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环境的改善,为农民群众创造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各级政府应该使用更好的方式来确保环保资金得到正确的应用,对相关资金进行整合,更好地实现财政转移支付。例如,可以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对这两项工作的资金进行整合,形成集聚效应,使资金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二)加强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建设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处丢弃,导致环境日益恶化。同时,由于农村地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一些开发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大量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使其能够积极配合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应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使相关工作能够在法律的规范下开展,一旦发现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可以采取法律措施进行严格的处罚。

环境污染形式多种多样,而且还在不断更新,已有的法律法规针对新型污染问题的规定不够明确,难以有效制约污染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积极完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首先,应该对原有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进行完善,明确内容,使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开发者付出较高的代价;其次,根据社会发展情况不断更新法律法规内容,充分考虑生态文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加以控制;最后,要严格处罚违法行为,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应该通过严格的执法进行严厉的打击。

(三)完善监督与奖惩机制

为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为使这些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尤为重要。应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体系,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监管,确保这些资金真正被应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村容村貌改造工程之中。人大、财政、审计等部门应该共同参与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监管,实施政务公开,使环保资金使用情况更加透明,让群众也有机会参与对环保资金的监管,从而确保监管的有效性。

科学的奖惩机制的建立可以使地方党委政府更加积极地提高自身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使其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挖掘有效措施,使农村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首先,在对地方党委政府工作水平进行评价时,在评价指标中囊括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成果,体现农村地区经济、文化、民生、法治以及安全等方面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提高地方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其次,针对地方党委政府的考核应该更多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包括环境损害程度以及资源消耗程度等,给予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较好的党委政府一定的奖励,同时也要针对生态破坏严重地区的党委政府给予相应的处罚。

五、结论

新时代的中国农村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生态环境恶化、人地冲突、生态意识淡薄等问题也严重阻碍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提升,长此以往,农村地区的发展会受到严重阻碍。面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重困境,需要从精神、文化、制度等层面来解决。本文通过对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提出如下对策:第一,加大相关资金的投入,畅通社会融资渠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使得这些资金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环境的改善,为农民群众创造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第二,完善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使相关工作能够在法律的规范下开展,一旦发现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可以采取法律措施来进行严格的处罚;第三,广泛开展生态思想宣传,通过多种渠道让农民及民营企业等相关主体了解目前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使其意识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积极参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第四,完善监督与奖惩机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监管,确保这些资金真正被应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村容村貌改造工程之中。

猜你喜欢

文明资金生态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