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媒体对城市文化的传播
——以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何以是江南》为例

2021-11-28朱怡岚朱智红

视听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史前良渚考古

朱怡岚 朱智红

一、精准选点,破译江南史前文明的密码

苏州正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作为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城市的江南文化“基因”,追根溯源来自哪里?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走访了文物局专家、考古所专家之后,最终确定了从苏州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址出发,去探寻江南文化的源起。

考古专家常用“马崧良”来简称马家浜、崧泽和良渚三个早期江南史前文化。2019年7月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被学者认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实证”。事实上,良渚文明并非横空出世,从崧泽到良渚的演进过程与模式,是江苏、上海等多地考古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寻重心,而这也是破译江南史前文明的密码。在苏州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址中,有被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的草鞋山遗址,有被称为“崧泽王”的东山村遗址等,这些遗址都引起过中国乃至国际考古界的瞩目,对研究最早的华夏文明状态,和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文明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苏州史前文明遗存丰富,我们在探寻园区草鞋山遗址时,发现这里出土的玉琮,被誉为“中华第一玉琮”,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而昆山的赵陵山遗址的神人鸟兽透雕玉件、常熟罗墩遗址出土的“良渚第一龙”等等诸多迹象都表明,苏州一带在远古文明时期是何等的辉煌。即使是生活在5000年后的我们,在见到实物后,也不免发出惊叹。很难想象,在工具匮乏的年代,工匠们需要耗费多少的心血,才能够完成一件这样的传世之作。从中也不难看出,早在距今5000年前,“天工苏作”就已经根植于这片土地,这些遗迹正是破译江南史前文明的密码。正是基于探寻、溯源江南文化的出发点,我们的采编团队出发了。

二、由点到面,串联起江南文化发展的脉络

苏州大大小小几十个古文化遗址,采编团队通过一个个寻访去探寻这些出土文物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符号,了解它们的发掘历程,通过考古专家的分析和解读,这片古老土地上史前文明的发展历程,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些文化遗址里出土的每一个物件、每一个文化印记,都是江南史前文明的组成部分,但散落着看,并不能还原江南文明的全貌。从第1集的《源起》,到第20集的《厚积》,我们最终找到了这些文化“遗珠”之间的联系,串联起了江南文化发展的脉络。

以史前江南最为辉煌的良渚文化为例,在良渚文化被正式命名后的半个世纪里,只是确定了良渚文化的曙光说,定位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曙光”。直到考古人八十余年历尽艰辛的考古发掘,“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中国良渚文明才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一样,被认为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良渚考古核心要素都指向都邑,指向玉礼器系统显示的神权与王权的高度集权统治,指向水利系统建设所显示的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指向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指向城乡差别,将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共同指向国家形态,昭示一个王朝的诞生。而同在环太湖的苏州,与它有着怎样的联系呢?遗址现有发掘的成果显示,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水平、文明程度究竟如何,都是每集专题的必答题。

随着寻访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每个遗址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精彩之处,但似乎又有一些共性。比如,在苏州工业园区湖东至昆山一带,分布着大量良渚时期的遗址,独墅湖、澄湖一带又有一些马家浜、良渚时期的遗址聚落,看似分散却又有关联。随着认知的深入,考古专家们将原本一个个分开的遗址串联在了一起,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宏大的远古“拼图”:在苏州东部的澄湖遗址和独墅湖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古井群,这是先民们的生活区域;而在周边吴淞江两岸,大量的高等级墓葬,则是经过规划后的“死后居住区”。专家表示,这种布局可以看作是古代城镇的雏形,这也意味着,苏州的良渚文化与之后的浙江良渚古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经过对苏州众多文化遗址的探访,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在良渚前的崧泽文化中期,苏州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社会等级已经出现。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提出:“在余杭的良渚古城之前,苏州也存在一个比良渚古城更早的聚落中心,这很可能是良渚古国(早期)的首都。”而采编团队也专门前往南京采访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他同样认可了文明中心说。这对苏州一带史前文明的研究和江南文明发展脉络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三、匠心制作,讲好历史文化故事

具有本地特色、面向本地市民、具有较高观众黏性的地方台民生新闻是传播地方文化的最好载体。挖掘出这些古遗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文明故事后,如何呈现给电视观众,是采编团队下一步思考的问题。如何以“年轻态”,更轻松有趣,更接地气,更受老百姓欢迎的方式,来让电视观众感受江南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呢?

确保内容的深度和严谨度。该系列未开拍时,栏目组就与苏州市考古所取得深入合作,争取到了专家团队前往遗址现场、博物馆,遍访遗址当地的发掘亲历者,确保视频传达内容的真实、准确、专业、权威。

从悬念和细节入手,尝试更轻松有趣的表达方式,让古老的话题变得“年轻”。如何抓住亮点,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将深奥的考古专业知识,让老百姓能一听就懂,还愿意接着听下去?这也是制作团队在该系列中共同探讨和努力的方向,其中不少体验报道都令人耳目一新,比如记者一去太极八卦村,就是在神秘的村庄里,无熟人带领的情况下,走了一圈,最后真的找不到出口。这并非刻意安排,而是记者的真实体验,也让原本有些沉闷的考古知识变得生动了起来。

力求内容呈现形式的创新。该系列电视专题每集时长在20分钟左右,拍摄制作的时间非常有限,日常新闻团队尤其讲究高效快速,整个制作团队前后期紧密合作,确定好内容架构、表现形式,依靠专家团队保障内容的专业,要求做到每一篇至少有两三个能让人记住的亮点,同时记者的现场寻访、专家的现场答疑,以及航拍、如影、布置幕布和灯光等标准的拍摄方式,也令视频的呈现更加丰富、生动。

四、融媒创新,形成良好的传播效应

《何以是江南》系列电视专题在2021年春节假期首播后,就创下了近五年春节假期节目新高,后续节假日系列收视表现也不俗,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以及社会效应,还获评2021年第一季度江苏省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同时,通过看苏州、微信视频号、学习强国平台等进行分发,进一步扩大江南文化品牌影响力。

在分发融媒产品时,创作团队结合如今流行的短视频方式,通过将每一集电视专题的亮点进行拆分,重新加工和包装。比如在《三山岛的远古文明之谜》一集中,将哺乳动物的化石、先民用过的旧石器画面,配合动画场景演绎,还原了一万年前三山岛地区已经退海成陆,辽阔的太湖水域尚未成型,多样的动物群组活跃在树林草原中的场景。这样一个充满趣味的短片,在新媒体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点赞。又比如,《梅堰遗址:运河小镇的史前记忆》一集中,1960年出土的文物——灰陶江豚壶,也被单独包装成小短片。江豚是世界濒危动物,如今在长江中,它的身影都是非常的罕见,为什么在四五千年前,它会出现在并不靠江和海的苏州吴江平望一带呢?这样的疑问,也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兴趣。这些发生在数千年前的远古文明故事,被我们以各种形式包装成知识性和趣味性俱佳的短视频产品,不仅提升了电视端的收视率,更在网上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应,最终实现了传播力的加乘。

猜你喜欢

史前良渚考古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考古”测一测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良渚古城
良渚人有文字吗?
史前人,都画啥?
最大的史前海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