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世界讲好脱贫故事
——《中国日报》扶贫报道特点探析

2021-11-28

记者摇篮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议题新闻报道

朱 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如何向世界讲好扶贫故事,不仅关乎到多角度、立体化呈现我国国家形象,同时也关乎到如何有效设置国际议题、高效掌握国际话语权,为全球共同参与贫困治理提供重要借鉴。中国国际媒体中落地率最高的当数《中国日报》。本文通过对《中国日报》扶贫新闻进行内容分析,试图找出《中国日报》扶贫报道呈现的特点与规律,给出针对性建议。

一、《中国日报》“扶贫”报道的文本呈现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自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日报》对“扶贫”“脱贫攻坚”进行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本研究选取了《中国日报》纸质版报纸中标题中包含“脱贫”“减贫”的报道内容,在《中国日报》网站检索获取了2017年10月18日至2019年5月18日间的49篇报道,从报道数量、标题词频、报道体裁和报道主题四个维度进行数据整理,具体分析如下:

1.报道数量。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的月份里,《中国日报》的扶贫报道数量最多,为7篇。当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回顾了过去5 年的脱贫成果。因此,该月有关脱贫的新闻发布数量较多。从总体趋势来看,“扶贫”报道数量呈下降趋势,2018年报道数量最高为一个月6 篇,出现在3 月,该月两会召开,“脱贫”作为热门议题,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下一个报道集中点出现在2018年10月,数量为5篇,正值党的十九大召开一周年,展现一周年来扶贫成果的成就式报道较多。

2.标题词频。对49 篇报道的标题共337 个单词进行词频分析,可以发现,出现频率最高词组为“poverty alleviation(减少贫困)”,为9次,其次是同义词组“poverty relief(贫困救济)”,为6次,再就是“fight poverty(与贫困斗争)”出现了5次。就单词来看,“help(帮助)”出现了4 次,除此之外,“goal(目标)”“war(战争)”“battle(争斗)”和“steps(节奏、步伐)”分别出现了3次。

由此可见,《中国日报》的扶贫报道从多角度立体化呈现了“扶贫”的内涵,既展现了脱贫决心,也表明脱贫节奏不断加快,同时也说明脱贫不只靠政府政策导向,还有多部门共同协助。

3.报道体裁。《中国日报》对于“扶贫”类新闻报道以消息为主,共38篇;其次是通讯和评论,分别为5篇;人物专访为1篇。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报道体裁趋于多样化,不单以简单的消息为主,而是加入了多篇通讯文章,同时还对脱贫攻坚采用了评论、人物专访等报道形式,体裁更丰富,深度有所提高。

4.报道主题。对54篇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日报》的扶贫报道大致分为10个主题:

第一类报道从宏观层面介绍脱贫成果,有18篇;第二类报道有9篇,主要是国家领导人对于扶贫工作下达的指示;第三类主题是贫困地区通过依托电子商务或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这类报道有7篇;第四类是阿里巴巴集团、京东集团和中国石化等本土企业对贫困地区施以援手的报道,共有5 篇;第五类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扶贫工作现状的正面评价,共4 篇;第六类报道围绕中国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开展电商等服务以实现脱贫展开,有3 篇;第七类报道是外国企业如可口可乐公司等对中国贫困地区的帮扶,有2 篇;第八类报道的主题是中国扶贫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成功示范,有2篇;第九类报道主题是对中央的扶贫文件进行解读,有2篇;第十类新闻报道的主题是严惩扶贫数据造假,有2篇,与上述提到的许多正面报道不同,这两篇新闻报道带有一定负面倾向。

二、新闻媒体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脱贫故事

1.精确理解“扶贫”内涵。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逐渐深入,“扶贫”的内涵正经历深刻变化,减贫目标更全面,扶贫主体更多元,扶贫对象的情况更复杂,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需要紧跟最新工作形势作出调整。《中国日报》近年来就格外关注电子商务、发展旅游等新形式扶贫的成果,关注市场机制下的扶贫方式创新,如金融信贷新政策、新科技与劳动力对接等,以及其他非政府主体的参与,包括非政府组织、工商界、个人等。报道还注意关注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如加强教育培训、传播先进文化改变旧观念等,拓展了扶贫的新内涵。

此外,媒体在对外报道我国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措辞表述,以免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引发不必要的误会。例如,在对“扶贫”一词的概念表述上,出现了“war(战争)”“fight(争斗)”等词,此类词语的倾向性太过明显,虽能表现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但在西方语境中容易造成对我国的误解。

2.讲“接地气”的故事。在传播全球化时代,“讲故事”是对外话语传播的重要手段,有效的传播必须从会“讲故事”开始。“扶贫”报道更应如此。需要找到扶贫故事的亮点,在对外传播中实现最大传播效果。如《中国日报》记者胡永奇2017 年10 月21 日的新闻报道《扶贫工作正在家乡的小山村里得到回报》,从记者的个人视角切入,描述了家乡安徽省大别山的变迁,不仅从基础设施的改善上展现农村地区摆脱贫困的巨大变化,也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上体现了贫困地区人民在精神生活上“脱贫”。

由此可见,转变宏观成就式报道方式,从细节着眼,从鲜明的个例说开,从小处入手激发国外受众的情感共鸣,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的软传播更易于提升“扶贫”报道的对外传播效果。

3.借船出海。“借船出海”是指与他人合作,借用他人的资源来完成自己的事,这一概念为我国媒体提升对外传播效果提供了新思路。在扶贫报道中,《中国日报》就报道了可口可乐公司、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帮扶,同时还多次报道了联合国等非政府组织和他国媒体对我国扶贫工作的正面评价。我国30多年的扶贫工作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很大贡献,在经济增长、教育、公共卫生、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借他人之口来对我国扶贫工作的成就进行评价,说服力和传播效果显然高于宣传意味更强的成就式报道。

此外,《中国日报》还数次采用外国记者采写的扶贫报道,这也有利于增强报道本身的贴近性,增强在国际受众心中的亲近感。

4.主动回应引导舆论。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在争夺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尤为重要。部分西方国家主导国际议题,往往捏造“对外宣传重于实际发展成果”等负面报道。《中国日报》主动作出回应,在某些地区脱贫数据造假问题上及时进行报道,阐明事实真相,同时表明中国政府对此绝不姑息的态度立场。此外,《中国日报》的扶贫新闻多次报道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进展,切实展现了当地的扶贫成果,展现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坚定决心。

然而,从报道倾向上来看,《中国日报》虽做到了正面报道为主,但负面报道和正面报道比例仍有些失调。若能把负面新闻做成正面启示性的报道,或许会事半功倍,更有助于打破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获得更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5.从中国议题到国际议题。贫困不仅是中国的关键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扶贫工作的中国经验将为世界提供参考。若想在报道中将中国的话语体系更好地融入国际话语体系中,首先需要找到中国议题与全球议题的切口,打通两个体系。《中国日报》有关教育脱贫、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通过保护生态来实现脱贫的报道,都与国际议题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实现了议题间的互通性。

三、结语

由此可见,在传播全球化时代,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的边界日益模糊,呈现出国内报道国际化的趋势。从事对外报道的记者眼里的中国新闻不应该是孤立的,而需要放眼全球,站在国际角度报道展现中国、报道世界。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议题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汉语流行词汇英译问题探究——兼谈《中国日报》网站流行词汇英译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