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伙伴”抑或“对手”?可穿戴设备在运动中的角色游移

2021-11-28沈爰孝

视听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伙伴设备运动

张 拓 沈爰孝

近年来,一方面受经济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人们开始愈发重视个人形象的提升;另一方面受职场工作强度增大、熬夜通宵成为常态的影响,诸多都市青年开始加大对个人健康的投资。而在诸多选择中,运动无疑是高性价比的选择,“马拉松热”“健身热”“滑雪热”等风潮一浪紧接一浪,助推运动深度融入日常生活。

在多样化、层次化和个性化运动加速形成社会新风尚的背景下,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全民健身成为国民经济和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发力点,并获得财政支持;2016年,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印发《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为技术创新进入大健康领域开辟绿色通道。一些运动科技公司,如苹果、Fitbit、华为、小米和BoAt等,都敏锐地嗅到了政策的利好,通过技术研发与营销推广,帮助可穿戴设备搭上运动风潮的早班车。据调研机构IDC数据,与2019年相比,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预计增长近15%,达到3.96亿台。

可穿戴运动设备顺应了全球公民迈向数字化生存的大趋势,其基于数据处理技术、实时传感技术和智能交互技术的底层框架,融汇便捷性、科学性和时尚性,为运动者提供健康监测、运动辅助以及社交分享等服务。可穿戴设备能够将包括生理、行为和场景等方面在内的个体状况转换为定量数据,帮助用户更及时地关注身体的变化、更科学地协调运动与身体的关系、更主动地从运动中获得愉悦的心态。但与此同时,与可穿戴设备相关的负面新闻也频频见于媒体。作为处于技术、生活与人交汇点的可穿戴设备,其在运动中的角色值得探究。

一、“伙伴”:可穿戴设备在运动中的显在功能

(一)健康顾问

早在2013年,咨询公司Accenture在对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调研中发现,尽管可穿戴设备的侧重点十分多样,但市场的选择却出乎意料地集中,主打健康监测类功能的产品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调研机构Gartner的分析给出了至少一个角度的解释,即北美和西欧的不少居民都已经开始加入“生活记录”的潮流,体重、饮食、睡眠、心情等都被纳入记录的行列,美国《连线》杂志的主编Kevin(2007)曾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定义为“量化自我”。

民众对健康的重视也启发了科技公司的市场战略。当可穿戴设备被引入运动领域的早期阶段,消费者对其的接受程度可能会因知识储备、社会环境以及情感倾向限制而受阻,科技公司为此重点突出了可穿戴产品的健康可供性,将消费者们尤为重视的健康相关功能保留下来,并进行了更适合运动需求的优化。可供性最早由Gibson(1977)提出,Norman(1999)将其引入工业界,从产品设计角度细化了可供性的内涵,他认为可供性主要取决于人的感知,如果某样物品被用户察觉到某一属性,其就被赋予了对应的可供性。这一定义更突出了产品设计者将产品性质、功能和交互方式传达给用户的能力(宋美杰,2019)。

目前,市面上所有可穿戴设备几乎都会提供多样化的健康功能。比较基础的有运动状态的记录和基本健康的监测,例如,记录跑步、游泳、攀岩、骑行、竞走以及铁人三项等各类主流运动的数据,提供步频、心率、卡路里和生理期等健康指标的监测。可穿戴设备普遍使用可视化与文字化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数据及分析的结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用户解读专业数据的壁垒。

对于刚接触某项运动不久者而言,即便个人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的生理状态缺乏足够敏感的判断,可穿戴设备依然可以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作为参照,通过日复一日的数据叠加形成翔实的健康档案,运动者对身体状态的把握也随之趋于成熟。进一步而言,可穿戴设备的健康可供性重在用数据建构出一个动态的、累积的、可计算的虚拟个体,用户能够从各项具体的指标的改善中,感受到运动给自身带来的益处,可穿戴设备的健康可供性因此超越生理层面,在更深的心理层面引导用户形成“认识自我”“掌握自我”“突破自我”的积极情绪,进而将运动升格为一种“为自己而活”的价值实践(宋庆宇,2018)。

(二)情感供给

科学技术早年以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示人,但当其为用户提供基本需求的功能触及天花板后,科学家们便开始探索更高层级的可能,其中,为技术赋予情感就是重要方向之一。20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学者Rosalind(1997)指出了技术系统中情感装置的重要性,情感计算能力就此逐渐成为科技产品研发中的新方向。

所谓情感计算,就是指产品系统对用户的情感进行检测、归类、加工与回应(肖峰,2012a)。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愈发成熟,更为先进的人工情感(Artificial Emotion)技术壁垒也开始被层层击破,它在情感计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使产品开始具备识别、理解、表达和生成各种情感特征的能力(肖峰,2012b)。例如,在用户感到挫败时进行鼓励,当用户情绪低迷时提供慰藉等,在对用户情绪的把控上更为智能与多样。作为与人贴身随行的产品,可穿戴设备在基础功能之外,开始朝着情感关怀的方向迈进,涵盖诸如情感识别、情感度量、情感理解、情感生成和情感控制等多个维度,俨然成为用户运动过程中难以割舍的知心伙伴。

一方面,可穿戴运动设备能帮助用户制造积极情感。情感生成是人工情感技术的重要分支,即通过各类手段,在用户大脑中触发和调动积极情绪。其中,音乐是情感生成的重要抓手。目前,包括Apple在内的科技公司都在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推出能根据用户运动状态和运动环境进行实时AI作曲的产品,Stepbeats就是其中代表,目前已支持在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的可穿戴设备上下载。此外,语音交互功能正在成为可穿戴运动设备的标配,使得在泛体育话题上与用户进行交流成为可能。例如,当用户完成当日训练、超越过往纪录、完成周期方案或登上好友榜单前列时,可穿戴设备会通过文字和语音的形式主动表扬,唤起用户继续保持良好运动状态的积极情绪。

另一方面,可穿戴运动设备能帮助用户克服消极情感。不少可穿戴设备用户都有明确的运动目标,如在几天内养成定时运动习惯,在几周内提升配速水平,几月内达成减重目标。目的性明确的运动者通常有强大的自驱力,但也难以避免周期性地陷入迷茫与无助,尤其是当实际运动效果和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时,焦虑也就随之出现。而不少可穿戴设备支持导入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并会根据训练情况动态地进行调整,使“时间—运动”曲线更适配用户的实际情况,并在关键的节点上提供情绪的支持,如消极懈怠时进行鼓励,强度过大时进行预警等。

(三)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是一种能触发传播的因素,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Jonah(2016)从市场营销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他认为,和人们使用法定货币购买产品和服务一样,使用社交货币能获得来自亲人、朋友和同事的良好评价与印象。具体来看,在朋友圈发布的美颜照片,在微博讨论的综艺节目,在小红书分享的搭配方案等,都是社交货币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早有学者如Putnam(2000)指出,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的确,篮球、足球和橄榄球等运动,普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建立友谊和发展关系的绝佳契机之一。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加速走向原子化,相比于需要多人成组以及固定场地的运动,更多人开始选择游泳、慢跑、徒步和健身等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运动形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运动的社交属性,但同时也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切入的接口。

可穿戴设备能通过“审美”功能帮助用户彰显自我。美颜相机的出现使自拍成为社交网络上的重要“素材”,这便是技术“审美”功用的体现。可穿戴设备记录用户运动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心率、步频、公里数等,用户可借此向社交圈展现“数据身体”,在赛博空间中构建一个理想化的美好自我。可穿戴设备还会将用户数据进行多样化的加工,使其成为与运动主体相分离的人工制品(王健,2019)。例如,将跑步轨迹可视化,用户可以为恋人跑出心形图案;将运动状态导入云端,只要用户在运动,就在同时创作音乐。可见,可穿戴设备的“审美”功用延展了运动的内涵,它不再局限于生理状态的改善,还升格为一种兼具温情、创意与美好的艺术过程。

展现自我之外,可穿戴设备的社交货币角色还体现在其借助“数据”功能帮助用户黏结关系。可穿戴设备让运动从模糊的主观体验转换为清晰的客观可视,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无声数据取代了过往集体运动中的有声交流,扮演起社会资本的角色,从而有效地弥补了用户个人运动中的某种孤独感。在一些区域性的运动兴趣团体中,参与者无须定时定点集体出行,可穿戴设备记录下的各项指标可以随时发挥“打卡”的作用,成为团体内成员的话题重点,一些没有可穿戴设备的成员为了融入团体,也会因此开始购置。在线上空间,可穿戴设备能够借助Keep、咕咚等运动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共在体验,借助日常使用和“线上运动会”“全民运动季”等平台活动的契机,运动者能够组建起突破地理边界的虚拟兴趣团体,大家即便未曾相识,也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用户上载的数据和分享的体验进行多样化互动,进而产生一种集体归属感和社会融入感。

二、“对手”: 可穿戴设备在运动中的潜在风险

(一)泛在规训

回溯中国现代体育发展的起源,其实和当时面临的民族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正因如此,体育在中国诞生伊始就有浓厚的国家命运色彩,以至于早期开办学校中的体育课程都有将“身体”与“国家”相关联的导向(邵晓军,201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防科技的提升,国家对民众参与运动的关注开始逐步由“干预”转向“引导”,运动被更多地赋予了世俗生活的价值,相应地,人们的身体也从政治意图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赵方杜,2010),这从陆续出台的《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中就可见一斑。

然而,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似乎以另一种方式取代了国家意志对民众参与运动的监督,并且这种监督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大大延展。从具体情境来看,当用户未完成定时定量的运动任务时,可穿戴设备会通过振动或语音的方式发出提醒,一些产品还会用好友当日或近一周的运动时长做比较,这会让部分用户产生“怎么别人都能坚持运动而我却做不到”的焦虑情绪,进而选择打卡式地锻炼以填补数据坑洼;可穿戴设备时刻记录用户的心跳与血压,当数据出现异常时会马上给用户以反馈,因此,当用户出现情绪上的波动而引发数据短时的飙升或骤降时,可穿戴设备都会进行警告,这会让部分用户为保证数据的平稳而选择压抑情绪;可穿戴设备的出现还模糊了运动场景与生活场景的边界,不少用户为了在社交媒体中展现出更可观的运动数据,即便是买菜、做家务和聚会,也会刻意穿戴以记录数据。

在量化自我的潮流下,可穿戴设备俨然成了不少使用者难以分割的“电子器官”,借助医学、数学、统计学和体育学等学科的科学标准,可穿戴设备在分秒水平上记录、分析用户的身体状况,而用户也会频繁地观察小屏幕上的各项信息与数据来形成对个人状况的认知。福柯认为,纪律和权力可以作用于对身体信念的建构,在日复一日的惯习培育中,可穿戴设备逐渐把握用户评判身体状况的权力,演变为一种规训工具。不过,可穿戴设备并非和监视、控制与规训划上绝对的等号,而更取决于人机相处的边界感。在合理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使用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用户找到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逐步培养良好的运动节奏,进而以“数据”与“健康”双驱动的方式带动生活质量的提升。但有不少运动者在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中,痴迷于达成任务而忽视真实的生理状况,唯数据至上而忽视运动过程中更多的美好体验,这种病态的可穿戴设备依赖症本质上是将自我客体化了,当技术凌驾于个体之上,规训的风险也就加速释放。

(二)隐私侵犯

在大数据时代,“万物互联”成了科技产品的一个新主题,蓬勃发展的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为人们创造更为便利的生活环境时,却也引发了种种隐私风险,如人脸识别、深度造假和大数据杀熟等,已经成为媒体报道的常客,这本质上都是技术伦理失范的写照。遗憾的是,可穿戴设备也未能幸免,其给用户造成的隐私侵犯风险主要来源于两大环节:

采集环节上,大多数可穿戴设备使用的都是较为轻量级的系统,在风险管理上的范围和深度都欠佳。很少有可穿戴设备为用户提供数据存取控制的权限,对于一些只关注极个别指标的用户而言,可穿戴设备全面采集的模式造成了数据冗余,平添了隐私泄露的风险。此外,可穿戴设备所采用的LBS(基于位置服务)技术方案较为基础,只能识别地理位置而缺乏情境判断的能力,对于不少习惯全天候佩戴可穿戴设备的用户而言,如果处于一些并不想被采集数据的场景,就会因可穿戴设备的无差别数据抓取而失去对隐私数据的控制权。2018年,芬兰可穿戴设备公司Polar被曝在隐私设置上存在漏洞,不法分子能根据Polar地图抓取用户的姓名、地址信息,还能观察到用户进行的活动,随后,公司紧急停用相关功能,并表示此后会对用户进行数据安全的相关提醒。

上传环节上,目前在可穿戴设备领域通行的数据上传渠道主要是无线局域网、蓝牙、蜂窝网络和ZigBee等,前两者的安全程度极低,后两者虽然安全程度较高,但目前在各品牌产品中的采纳率不高,加之可穿戴设备固定的MAC地址,很容易在数据上传过程中被不法基站嗅探,造成被动的静默共享。同时,目前针对可穿戴设备中数据的传输格式、安全级别、加密标准和传输协议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指定标准,尤其是安全级别标准的缺失,会使得一部分技术厂家选择更低成本的安全控制水准和更简单易行的加密算法,这增加了可穿戴设备所面临的数据窃取的风险。华为可穿戴设备借助手机端APP,在数据安全上进行了比较前沿的分级尝试,对于血糖、血脂、血压等高敏感医疗健康数据,使用文件级硬件加密保护,对于如步数、距离、轨迹的运动数据和如账户、身高、体重等常规数据,则保存在运动健康应用沙箱内,并进行加密,当用户想要在社交媒体上传运动数据进行分享时,也可以选择隐藏轨迹、位置和地图等关键信息。

三、结语

可穿戴设备在运动领域的流行无疑佐证了消费者对其的认可,但在“伙伴”的另一面,其作为“对手”的风险更应得到警惕。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可穿戴设备在运动中的角色是游移而非锚定的——在限度内,可穿戴设备就是“伙伴”;超出限度,就可能叛变成“对手”,这取决于技术方、平台方、用户方和监管方力量的博弈,当中任何一方的失守,都可能导致可穿戴设备滑向“对手”的一端。对技术方而言,要秉持技术向善的顶层理念,致力于提升可穿戴设备系统的鲁棒性、风控的安全性以及服务的智能性;对平台方而言,在可穿戴设备上不应滥用数据抓取的权限,同时在提供数据分析之外更要引导用户培养良好的运动心态,谨防大众运动休闲、保健的属性走向异化;对用户方而言,最核心的是提升技术素养,充分地认识到人与技术相处的限度,高效利用可穿戴设备提供的运动辅助作用,但切忌一味依赖;对监管方而言,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市占率不断提升,在未来很可能拥有与智能手机体量接近的用户群,因此,应尽快出台针对性的技术标准与法律规定,如2021年3月22日刚出台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就是标志性的一步,同时要积极培育更多兼具先进技术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可穿戴设备企业。

猜你喜欢

伙伴设备运动
新伙伴
调试新设备
我的“好伙伴”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认一认
视听设备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