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创新实践
2021-11-28王俊杰
王俊杰 张 帅
关于媒体融合,学界各有分说。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大学的普尔教授(Robert Poor)较早提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意指媒介形态朝多功能一体化发展。目前看来,不少关于媒体融合的举措实质是融合媒体,侧重于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窄融合,即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形态合并,而其未来的着力点应是“媒体+”,即媒体跨界融合其他领域、行业的优势要素[1],建立起资源互通、优势共融的传播格局。本文以广播媒体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处于融合转型期的实践探索。
一、“广播+”的跨媒体实践
近年来,广播媒体与互联网领域的融合逐渐走向深化。广播电台日益向着平台化转型,播出终端亦呈现跨媒体趋势。
(一)广播+视频:声音传播基础上的多维赋能
《广播时报》的戏剧评论家 Astyanax 认为广播剧与可视化无关,它只与耳朵有关,而不是眼睛。[2]这一论断在部分广播媒体一味追逐可视化的今天更具警示意义。从长远角度考虑,声音传播是广播的基本兼主导特性,视频成为一种即时补充,这在视觉文化流行一时的当下体现得尤为明显。广播以多元化的形式将以往“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主播展现于广大听众眼前,例如山西交通广播《880帮帮您》利用抖音号“帮主天丰”将节目录制的现场视频进行二次传播;杭州文广集团西湖之声汽车维权节目《虎小叔说车》同名抖音号已有730万粉丝数,点赞总数达4534万,广播节目借力短视频平台在流量激增的状态下迅速实现商业变现。值得说明的是,音频与视频之间绝非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内容创作者和平台媒体应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二者特性,使其充分服务用户的信息及情感需求。河北交通广播“慢直播”,将视角对准石家庄的实时路况,为广大车主提供了便捷服务。在节目内容打造上,广播电台也开始以视频为着眼点,匹配各领域优势资源,不断寻求突破。2020年2月19日,原创声音互动类节目《朋友请听好》在芒果TV播出,将广播电台元素融入真人秀视频节目,明星与素人的电台互动就此展开。该节目凸显了声音的互动与陪伴功能,营造出跨媒介的叙事生态。
(二)广播+互联网:广播行业网络化的转型升级
随着技术革新,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然深入到各个行业的基础架构之中。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日益走向纵深,其中一个表现便是网络音频的用户市场日渐扩大。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在线音频用户总数达5.7亿人次,2022年有望接近6.9亿人次;从年龄分布来看,30岁以下人群占比达66.7%,这表明目前在线音频还是以年轻人为主。[3]云听、荔枝、蜻蜓、懒人听书、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在开展线上音频业务的同时,也积极布局智能音箱、无线耳机、车载平台等线下配套设施,全力发展实体经济业务。各家广播电台陆续推出独家网络媒体平台以争取市场份额和用户流量,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线阿基米德FM、北京广播电视台开发听听FM等。互联网赋予广播新的生机,广播电台不断转换思路,以网络为入口开拓听众市场。广播媒体通过“两微一端”全媒体发布信息,充分展现“广播+”的核心优势,构建多元化传播样态。2017年1月,微信小程序功能正式上线,用户无须下载APP便可获得同等服务。厦门广播推出“i听厦门”微信小程序,内含的五套广播频率可与听众进行实时互动,具体包括听众与主持人连线、听众留言上墙、听众间社交等功能[4],建立起互动式的虚拟社区。广东广播建立“荔枝台·广东在线”等媒体平台,将广播频率转至线上同步播出,并打造24小时无间断网络广播[5],满足听众对不同场景的需求,如睡前场景、通勤场景、伴随场景以及居家场景,全面覆盖听众日常收听时间。2017年3月,视频H5作品《央广主播的朋友圈》成为现象级传播作品,24小时点击率超过100万,该作品以主播虚拟朋友圈为视点,结合优质节目内容进行宣传和推广。可以见得,互联网技术延展了传统广播的业务范围,强化了其进行传播的内在动力,使其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愈发明确自身价值。
二、“广播+”的社会多维度联结
广播媒体的未来发展之路离不开对于社会生活的进一步渗透,因此,谈及广播媒体融合,不应只局限于其与各种媒体之间的相互促进,而应思考如何能够与人和社会进行多维度、宽领域的深度往来。
(一)广播+电子商务:经济贸易细分化
广播与电商开展合作的模式早已有之,其成功经验在广播面临转型的今天依然被沿用,并且日益走向细分。2009年,“央广购物”就开始尝试承担电商角色,集广播、网络、手机客户端于一体,其操作要义在于重视客户体验,提供陪伴式服务,迅速匹配客户所需产品。2013年,数十家广播电台与网上药店、花店合作,听众通过电台客户端即可在线购花、购药。[6]有趣的一点是,听众在购花时,电台可免费录制祝福语。这种线上+线下的电商融媒尝试,凝聚起了更多目标受众。2014年11月11日,广东广播电视台推出“双11”购物节目《双11,一听即发》,全天收听访问量同期增长了245.71%[7],活动以听为核心元素,跨界商业领域。全天九个时段滚动播放,听众不必调动更多感官,便可接收“秒杀”活动的信息流并在线下单。这并不只是单纯的商业变现行为,而是要将听众转变为用户,形成一定的线上传播格局。此外,广播媒体通过大数据算法,根据用户购买喜好、品类,了解他们确切需要,定点投送以形成商业闭环。2019年“双11”期间,浙江交通之声与天猫进行合作,在节目中传递“1045很美丽”的密令,听众在淘宝进行搜索并领取优惠后下单,6天内成交额近2100万。[8]此案例表明,浙江交通之声精准定位听众的喜好,培养用户习惯,粉丝黏性较强,广播媒体逐渐被更多O2O电商平台所认可。电商与广播媒体合作,一方面可以降低广告投入成本,另一方面能够互利共赢,有利于流量引入。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北京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陆续推出直播带货节目,利用平台资源优势,成为媒体转型的又一尝试。
(二)广播+实体空间:公共场所音声化
2019年4月21日,喜马拉雅首家线下门店落户西安,打造“声音+”的范式,结合明信片、咖啡、书籍等物品,传递万物皆可发声的宗旨。除去久已有之的“大喇叭”式信息通知,广播电台在公共场所的面貌出现了多种姿态。以往,广播媒体在公共场所发挥着宣传政策、应急处理等作用,如今,各大景区、游乐园等公共场所都推出个性化的广播服务。[9]例如,上海博物馆在每件展品旁放置二维码,游客可以选择性收听,这样做既突出游客的主体性地位,又营造了沉浸式的参观氛围。上海豫园景区推出了智能语音导览,根据游客定位更新语音内容,线性媒体凸显空间延展与场景多变。中小学课堂也将课程音频二维码印在课本上,供学生反复收听和学习。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表示,除了城市视觉形态外,赋予城市以听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10]因此,广播媒体应与公交、地铁、高铁、航空等公共领域相匹配,树立城市形象传播理念,开拓公共广播的广阔市场。地铁目前的广播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日常业务广播、应急广播、预录制素材的播放等[11],还有多重内容尚待挖掘。此外,公共交通车站可以利用语音智能分析系统提取乘客的声音,并通过分析年龄、性别、讨论话题等要素播报不同的提示句与特定广告。[12]广播媒体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公共场所的音频媒体需进一步匹配用户需求,进一步细分用户,打造智能音频生态圈。
(三)广播+目标群体:传播服务定制化
特殊人群常处于社会边缘,广播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工具,理应挖掘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方式。例如,糖尿病病人每天需花2小时走路,视障人士只能听却不能看,这些都是广播潜在的用户群体,而目前很少有针对他们的广播节目。[13]中国传媒大学尝试对视障人群开展音频传播活动,学校“光明影院”以“把电影说给视障朋友听”为宗旨,突出声音传播的优势及特点,将画面内容进行二次创作,体现出对视障人群的人文关怀。同样,视障人群对声音有超乎常人的敏感度,他们也可作为传播者录制广播节目。2021年5月,视障人士郑平剑在杭州创办“心约之声”公益广播,共有编播人员23名,日活跃人数达到3万,打造出《残障人与社会》栏目,为社会上其他的残疾人士播报新闻,传递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社会治理方面,广播媒体又可通过直播、连线等方式为急需帮助的人群提供便利,例如石家庄交通广播曾为寻找3岁失踪女童而中断节目,线上循环播报寻人启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广播媒体联结社会多方面,定制化服务目标群体,依据场景设置传播内容。再如,2020年,“方舱广播”在武汉部分方舱医院开播,面向数千名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定制化广播节目。广播媒体要把准时代脉搏,离不开对于目标人群的人文关怀。
三、 “广播+”的跨越式发展
传统媒体需改变商业模式,抓住数字媒体带来的机遇。事实上,数字化作为技术产物的卓越表现,不仅改变了媒体传播的样态,更撼动了媒体传播的实质,广播在其中实现跨越式的融合发展。
(一)广播+声音资源:跨越线上线下
广播媒体掌握权威内容的采访权,而喜马拉雅、蜻蜓、荔枝等互联网公司在内容分发方面凸显优势,因此,广播媒体要打造多元化音频平台,设置多场景模块,融合资源制作声音产品。例如演唱会、声优等声音板块可融入音频平台,广播媒体可逐渐树立声音产品制定权及话语权,牢牢掌握用户市场。日本声优广播节目No Radio No Life以聊天的形式宣传声优文化,目前在B站已有字幕版,百度贴吧也成立了粉丝群。2021年5月22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策划的辰山草地交响音乐会开幕,以广播+音乐会的形式突破生产边界,跨越空间维度,形成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听众可以通过阿基米德APP“947爱乐厅·中国现场”以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FM94.7收听。
(二)广播+异域文化:跨越国际边界
广播媒体需要熟练掌握外语方可在国外有效传播,信息接收者若不能熟练掌握外语便无法收听国外广播内容。但随着智能翻译的日臻成熟,在未来,语言或许不再是广播开展信息沟通的障碍,用户可通过网络即时的翻译软件实现自由交谈。例如2020年4月,即时音频社交软件Clubhouse正式上线,主要功能是各国用户通过虚拟空间实现跨国界的交友、分享以及讨论。再者,音乐无国界,音乐逐渐成为国际交流的纽带。2013年,央广拥有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转播权,并签订了5年协议。[14]广播媒体以传播高雅艺术为契机,开展国际传播与交流,让广大听众有机会收听到世界性文化盛事,提高中国电台的国际影响力。未来,各国广播电台争取可以弱化国界限制,融入各国各领域的优质内容,逐步实现同声传译的传播模式。
(三)广播+人工智能:跨越人机边界
人工智能是媒体发展的关键入口,人机对话及其情感交流是声音传播的要义之一。人工智能与日常生活相融,使音频媒体得以多维度展现功效。2016年,福建交通广播推出“车盒子”产品,为用户提供应急广播、远程操控等功能,实现人机交互的服务模式,提升用户体验。2015年,百度世界大会解密了“小度”的面孔。同年,京东与科大讯飞联合发布叮咚智能音响,在语音识别和交互方面有足够优势。2017年,科大讯飞自主研发了车载智能语音交互产品“飞鱼2.0”,阿里巴巴推出了“天猫精灵”智能音响。以上产品联结汽车、家居、公司等不同场景,人机交互技术日臻成熟,成为集互动性、智能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智能语音产品。[15]智能家居多以声音为媒介,传递信号或口令,以物联网为核心要义,实现人机协同。同时,广播植入智能家居,可根据场景不同切换节目风格,如书房适合品书类节目,厨房适合美食类节目等。2020年7月8日,《故事FM》节目采访了微信小冰AvatarFramework其中一员“代号201”。“她”作为虚拟人类,讲述了自己的“人生”并分享了人工智能眼中的人类世界与人类的关系,这也是音频领域人机互动的典型案例。2020年8月20日,第八代微软小冰问世,通过迭代升级,此代小冰以交互为基点,更加关注人机对话质量,包括引导对话、预测对话等。声音作为广播媒体的特性,使人们脑海中产生联想画面,未来可打造沉浸式音频,实现用户听觉沉浸的效果。2020年12月16日,喜马拉雅FM正式推出首款AI听书耳机“小雅AI真无线耳机”,这是该企业与声学工程师共同打造的音频产品,根据人耳结构和人声曲线,营造沉浸式立体空间。值得思考的是,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人们的双手及眼睛都被释放,视频是否会成为车载场景的主流?广播是否占据一席之地?广播媒体或许应当重思自身定位,向着大有可为处前进。
在传媒变革纷繁复杂的局势下,一时间或许很难清楚定义“广播+”究竟是什么,但纵观广播一路走来的经验与教训,“广播+”不是使声音成为视觉的附庸,亦不是要在互联网大潮中迷失本性,而是要充分地开拓自身特性,以声音传播为根基,以用户需求为指引,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注释:
[1]孟伟,宋青.守正、跨界和高质量——2019年广播音频媒体发展概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2):25-28+44.
[2] Crisell, A. Better Than Magritte: How Drama on the Radio Became Radio Drama[J]. Journal of radio studies, 2000(7):464-473.
[3]艾媒咨询.2020-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研究报告 [R/OL].(2021-03-31).https://www.iimedia.cn/c400/77771.html.
[4]林军.“小程序+”让广播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更“广”——以厦门广播为例[J].传媒,2020(20):44-47.[5][7]曾少华.“广播+”:广播在互联网时代的融媒战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0):35-38.
[6]李岚,张苗苗,莫桦.“广电+电商”:广电产业发展新突破[J].新闻战线,2016(1):66-69.
[8]陶岳志.流量变现:广播+电商的媒体运营模式创新[J].传媒评论,2020(6):87-88.
[9]张学勤.广播媒介的偏向与智能终端的融合[J].中国广播,2018(5):31-32.
[10][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17: 35.
[11]李鑫,陈华,陈伟.城市地铁新一代广播系统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1):173-174.
[12]万海川.语音智能技术在轨道交通广播系统中的应用[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8(7):51-55.
[13]覃信刚.广播70年+声 音互联网:沿着航标的河流[EB/OL].(2019-12-09).https://mp.weixin.qq.com/s/kgUqlAY-SeEJBCGB_hyHxg.
[14]张艺龄.广播电台跨国合作的意义探析——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转播为例[J].中国广播,2016(3):76-78.
[15]梁刚建,许可.聚焦场景化、交互化与智慧化:未来广播创新的可能性选择[J].中国广播,202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