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哲学基础
2021-11-28鄢梦瑶
鄢梦瑶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旗帜,聚集着全体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的目光。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1)2019年6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2](530)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2](529)。
一、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沿革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起,就把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全国人民的夙愿,也是全党的心愿。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政党,它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重托,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践行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难路程。具体而言,它是解救人民于民族危难、安定人民于社会主义,到富足人民于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是让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这一动态历程顺势而变,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责任与担当。
(一)新中国成立前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被外化于中共一大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一、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二、本党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至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联合第三国际。”[3](133)继而在其后的历届党代会上一再被表达出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向世人宣告了党的初心和使命:“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3](133)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我们的使命是以国民革命来解放被压迫的中国民族,更进而加入世界革命,解放全世界的被压迫的民族和被压迫的阶级。”[3](277)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但要解放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民族,而且与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国际共产主义革命,谋求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的解放。然而,中国共产党只有率先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先进行社会革命,通过国民革命夺取政权,才能重建新国家,才能消除阶级差别,以至消灭阶级;无产阶级只有先解放自己的民族,才能扩展到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
这一纲领思想最初源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向全世界昭示了世界国际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4](435)世界国际共产党把推翻现存的全部社会制度,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立为初心和使命。为此,“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4](413)。世界国际共产党要实现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的初心和使命,不得不逐步展开这一使命的践行过程,首要的是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这一步开始。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与世界国际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个别与普遍的辩证关系。
诚然,中国共产党要实现解救人民于水火,解救民族于危难,谋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解放的使命,就必须像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所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这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解放被压迫的中国民族”这一使命圆满完成。
(二)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的成立,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前提条件。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的这7年的实践经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的科学性。随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和稳健发展,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投射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之中。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党要“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5](6)。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开幕时发表讲话,他强调指出,我们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92年,中共十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共产党员“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6](194)。从这些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报告的表述中可以发现,“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表述逐渐变少,取而代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两者是断裂的、截然分开的。从外延来说,共产主义包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是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诸多外在的条件,这一终极目标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志存高远,不忘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牢记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将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断奋斗。
2002年,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提出,“共产党的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7](54)中共十八大报告继而提到了“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8](4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惠及人民群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重要举措。“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对象指向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方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这里“初心和使命”的表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与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的“历史使命”的表述相一致。“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表达等同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表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表达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又化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1](22),即在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1](22),即在2049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一个一百年目标是惠及人民,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的愿望;后一个一百年目标指向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要想幸福,得先解放其“手足的锁链”,还得让其“口袋鼓起来”。民族要想复兴崛起,得先“站起来”,还得“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不论是谋民族独立、求人民解放,还是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而努力,或者是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些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具体要求,是通向“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理论渊源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特征。这体现在它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和理论根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将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昭告世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来步步趋向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世界和平发展的终极理想目标。全世界共产党人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去实现初心和使命,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清楚明白地呈现出一份共产党人的革命纲领。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中,恩格斯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供了落实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而新时代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成果。的确,党的初心和使命根植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中。
(一)《共产党宣言》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初心和使命公之于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不仅被全世界共产党人奉为圭臬,还是一部让世人叹为观止的著作。在《共产党宣言》的正文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产生,共产党人的特点,还将全世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公之于众。在这里,可以找到中国无产阶级、共产党人身上独特的品质和理论原则。
关于无产阶级产生的根源,《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4](406)无产阶级是和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因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最初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正因为资产阶级以雇佣主的身份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一贫如洗。此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致使大量的工人失业,难以维持生计。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由小范围逐渐扩展为大范围的斗争,它由最初的单个人起义,扩散到了某一工厂的工人运动,再扩展到某一国家的工人革命、全世界的工人革命;它从最开始毁坏舶来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上的经济斗争,扩展到了经济、政治、思想相结合的全面斗争;同样,它由自发性的斗争走向了自觉性的斗争。因此,无产阶级具有革命性。
无产阶级在斗争中不仅组成为阶级,而且也组成为政党。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413)共产党人大公无私,不谋私利,它代表的是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不仅如此,共产党人还代表着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代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他们有着面向世界的国际主义精神,把自身和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连为一个整体,不仅为本民族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斗争,而且将和全世界工人阶级一起为自由而战。
《共产党宣言》指出:“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4](399)它向全世界公开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4](435)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目的在于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通过共产主义革命,从而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消灭私有制是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但最终目标是需要通过一个个阶段目标来完成的,“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4](413)。只有先完成无产阶级专政的近期目的,才能逐步到达最终目的。
《共产党宣言》中所阐明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与共产党人的关系等思想观点,通过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发展。由此,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对国际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一脉相承。
(二)《哥达纲领批判》呈现了理论的和实践的无产阶级革命纲领
《哥达纲领批判》是一部对德国两大工人党纲领(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的批判性著作。马克思通过对爱森纳赫纲领和拉萨尔纲领的逐条反驳,阐明了科学的无产阶级革命纲领。这主要表现在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革命理想和革命视野这三个方面。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马克思阐明了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首先,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具有革命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说来是革命的,因为无产阶级本身是在大工业基地上成长起来的,它力求使生产摆脱资产阶级企图永远保存的资本主义性质。”[4](366)其次,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和一些改良资产阶级的统治、企图依靠国家来建立生产合作社的“社会主义者”的做法完全地区别开来了。马克思指出,国家只是虚伪的共同体,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用以统治和压迫的工具。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无产阶级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进而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进而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9](373)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它的目的在于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以及落后的生产关系和思想观念。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想,马克思表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一步就能进入的,而是需要一步步从资本主义社会母胞中产生的过渡时期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来的”[9](363)。所以,“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9](364)也属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它在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化等方面都还带有旧社会的固疾。只有当无产阶级专政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的时候,并逐一清除从资本主义社会胞体中所带来的种种弊病之后,即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还指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视野。它强调,共产党人除了在本国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应该有着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把本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分支,通过本民族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而推动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本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决不能只反抗本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更要投身于国际性的社会主义革命之中。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提出“工人没有祖国”的伟大宣言。这实际上是在说,一方面,工人没有一个能够为其遮风挡雨的祖国,他们所在的国家是用以剥削和压迫他们的工具和手段,是一个虚假的、仅仅代表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共同体。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的运动是不分民族的,虽然他们先是在本国民族中展开运动的,但“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4](419)。对于各国资产阶级来说,他们的交流往来频频不断,早已在世界范围内联合起来,如出一辙地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那么,无产阶级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拥有国际主义的广阔视野,共同对抗全世界的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解放全人类,进而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此外,作为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固然重要,因为“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9](350),但关于革命纲领的实践行动更为重要。马克思在致威·白拉克的信中表明:“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9](355)恩格斯在给奥·倍倍尔的信中也写道:“一个政党的正式纲领没有它的实际行动那样重要。”[9](350)显然,无产阶级革命纲领的实践性高于理论性。这一革命纲领在实践中产生,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反复验证。只有将无产阶级革命纲领在实践中践行,纲领的生命力才会尽显盎然。
这一革命纲领,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纲领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先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进而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再而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与落后的社会体制顽疾作抗争。
从《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的公然提出,到《哥达纲领批判》的革命道路、革命理想、革命视野的呈现,这都是关于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最重要思想理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初心和使命”,是对《共产党宣言》中的共产党人的目的、意图和观点的遥承,是依循《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科学革命纲领而发展的结果。
三、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
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同构成了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目标,深刻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逻辑。这一内在逻辑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站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通过作为人民群众的领军人,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创新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将亿万中国人民群众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拉动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内在逻辑深深根植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中。同时,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相契合。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序言中写道:“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9](385)在《自然辩证法》中,他还明确指出:“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 ”[9](978)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将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藏身之处——历史观中驱逐出去,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缺陷,并且合理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精华,将其运用于自然和社会历史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写道:“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386)在他们看来,虽然作为《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经得住时间的推敲和实践的打磨,但其实际运用却要依照现实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这充分表达了历史观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历史看成是有着动态发展过程的历史,并且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同样处处存在相互作用的种种联系。于是,将辩证法引入到社会历史观,历史的发展进程就被看成是“一幅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9](395)。要分析这一总画面的各个枝节的历史事变时,就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来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具体来说,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把握这些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与此同时,包含辩证法思想在内的历史观要求人们采用一种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用以考察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这就要求“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10](249)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如实揭示出历史规律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正因为把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之中,才能够切实地把握住历史进程中的各个历史事变之间现实的联系,才能够用经济现象来说明政治领域的斗争,才能够用经济关系来解释阶级关系,才能够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实际运用到谋求社会发展的现实之中。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中的辩证法思想还要求人们采用一种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原则。在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精髓的同时,灵活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现实所面对的新的实际问题。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原则,才得以将实践过程中凝练出来的智慧经验,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观点。
马克思主义成功中国化,并取得丰满的果实,这得益于一以贯之地坚持运用辩证法思想。毛泽东根据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性质和经济生产力落后、政治制度腐朽的特殊国情,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领中国人民独辟蹊径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根据他所在时代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和拨乱反正的必要性,抓住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为打破思想僵化的坚冰,赋予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以特殊的重要意义,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江泽民根据他所处的新世纪阶段和肩负的历史任务,科学地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决断,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新发展。胡锦涛根据所处时代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既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一脉相承,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创造性发展。这些领导人都是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牢牢立足于现实,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而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自我调整,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又在新的实践中形成新的经验与观点,并将其智慧经验上升到新的理论,以丰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10)这一重大论断准确判断了我国现阶段的历史方位,反映了我国的客观现状。社会矛盾有很多,不仅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还存在生态与经济发展、城乡差别和贫富分化以及偏远山区与沿海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等矛盾。归根到底,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正是基于这一基本矛盾、现实的发展情况,以及新的历史方位而提出来的政治论断。可见,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提出,坚持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原则。
不仅如此,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提出,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此时,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提出是必然的。但在这种必然性的背后却隐藏了很大的偶然性,因为面对艰巨的改革任务,全党全国全社会群策群力,为改革攻坚克难,偶然地达到更接近中国梦的这一历史阶段,这也就赋予了在此阶段党的初心和使命提出的偶然性。正是基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而提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中国伟大梦想。
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内涵,还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内在联系。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是辩证统一的。人民幸福的前提在于人民的现实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还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论是和谐的社会环境,还是美丽的生存环境,都能逐一满足人民对此的需求,这就需要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若是,生产力有着极大的发展,国家必然走上富强。民族复兴了,人民也就幸福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决断,更是一个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动力。
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实现,体现了现实性和可能性的辩证统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基于我国的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实际国情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都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磨练,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