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啦啦操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探讨
2021-11-27周晨欣
周晨欣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建设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我国迈入新时代,物质基础的充足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大学生作为优秀群体,承担着社会发展与建设的重担,必须加强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推动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而啦啦操运动属于新兴体育运动,魅力独特、热情洋溢,结合形体、音乐、运动等多种特点,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啦啦操运动,从而培育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增强身体素质。
1 啦啦操运动概述
啦啦队是以团体形式,结合口号、舞蹈、跳跃、技巧、托举等技术动作,配合队形变化、服装、音乐等要素,遵守安全规则、比赛规则的比赛运动。啦啦操起源于美国,早期属于助威活动,组织者带动人群通过欢呼、呐喊的方式为支持比赛队伍鼓励加油。有组织的啦啦队通常处于军队中,为“军事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棒球、田径等比赛也出现了啦啦队助威活动,在不断创新中形成完整发展模式。
啦啦操运动具有内隐性与外显性特征,内隐性体现在啦啦操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精神,强调集体至上、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注重顽强拼搏、奋斗进取,提高人的领导力与综合能力;外显性体现在啦啦操表演风格突出、动感活力、团结协作。高校通过开展啦啦操运动,有助于发展学生团队意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新兴体育的认知,在娱乐、健身、审美、经济、教育等方面具有社会功能价值。
2 高校啦啦操运动开展影响因素分析
2.1 重视度不足
高校领导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与执行者,其对于啦啦操运动的态度对于运动开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很多高校领导对啦啦操项目重视度不足,且呈现分化特点,部分领导尽管重视啦啦操运动,却更愿意从物质、资金方面支持啦啦操竞赛、训练与教学,大部分领导则倾向于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啦啦操竞赛与训练均需要保障其物质基础,参加竞赛中对于道具、服饰、交通、食宿等具有特殊要求,学校需要予以经济支持。高校领导对于新兴体育项目缺乏重视,校际交流较少,比赛数量有限,即便比赛也是小范围规划,缺少国家级、省级比赛项目,且比赛中缺少专业规则、宣传、资金与评委策划等,规模性与规范性不足,致使高校啦啦操运动发展缓慢。
2.2 运动经费不足
啦啦操运动开展中,场地器材硬件设施、学生奖励、教师待遇、训练方法、先进教学等均需要投入运动经费。但是,在高校啦啦操运动中,普遍没有设置队伍比赛、训练的专项经费,多为自费或学校拨款,队员奖励也较少,部分学校采取奖励学分、训练补助方式鼓励队员,加上器材设施不足,学生通常是几个人共用一个器材,或是自己准备服装,由此可知,大部分高校啦啦操运动开展的,经费支持力度不足。学校应当注重给予运动员、教练员精神、物质奖励,推动啦啦操训练健康进行,加强训练效果。
2.3 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教师作为重要环节,存在着师资力量紧缺的问题,部分学校尽管开设啦啦操课程,却缺乏专业教师,教师多数是通过短期培训或自学方式掌握啦啦操技能。并且,课堂上通常对理论知识有所忽视,多为运动套路或是比赛套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上课除了示范动作、讲解动作,或是选用重复训练法、分解法等方式训练,缺乏教学新意,导致学生对于啦啦操运动欠缺兴趣。同时,教师还缺乏一定的医疗应急处理能力,遇到学生受伤易出现慌张、无措的情况,无法有效解决学生受伤的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阴影,难以面对今后比赛与训练。
2.4 学生认知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与热情,提高学习效果。高校学生对于啦啦操运动缺乏兴趣,且认知度不高,对于啦啦操学习缺乏期待、热爱与兴趣,为高校发展啦啦操运动造成了阻礙。一方面是学生对于啦啦操运动还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啦啦操表演奔放性感,男生群体则认为其属于女生运动,学习欲望较低。另一方面,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相差较大,学生自信程度、自身悟性、健康程度对培养啦啦操兴趣具有关键作用,部分学生由于识记动作能力不高,缺乏学啦啦操的耐心与悟性,导致学生认为自身缺乏条件,丧失学习啦啦操自信心,缺乏勇气表演,在同学、教师面前难以展现自身,动作扭捏,进一步打击学生自信心,造成恶性循环。对此,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啦啦操运动的特点及价值,以传播体育项目知识。
3 高校啦啦操运动开展的发展策略
3.1 加强运动重视度
为推动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应当发挥高校动能,提高领导层对于啦啦操运动重视度,以此为运动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持。高校体育教师需加强工作协调,加强领导层了解啦啦操运动项目文化与功能价值,使其愿意从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持啦啦操项。一方面高校应当明确自身啦啦操运动的优势与作用,对安全、经费、教育等因素综合考量,加大对项目赛事、培训的支持,构建完备啦啦操赛事体系与培训机制,实现规模化发展,完善组织服务,优化传播信息渠道,为高校师生参与竞赛与培训提供便利和支持,扩大啦啦操受众面,营造优质培训、交流、竞赛环境;另一方面,高校组织俱乐部、啦啦操协会等,开展啦啦操运动良好国家具备众多协会组织,学生作为活动主体,也是生活、学习接触面广泛的群体,可借助学生互相影响交流,自觉传播啦啦操知识,将该运动带入校园。并且,高校也要组织啦啦操社团、协会、俱乐部等,实现人员专业化训练和指导,开展校园宣传、竞赛与训练工作,使得人员能够不断增长,为发展啦啦操运动提供后备力量。高校之间也要加强合作,组建协会联盟,共享优势资源、广泛交流经验,推动啦啦操运动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3.2 完善保障体系
优美的训练学习环境与训练场地设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避免运动员发生损伤,也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高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啦啦操场地建设开发,利用现有设备、场馆、绿化等,实现综合开发、合理设计,为啦啦操训练、教学提供物质保障。一是加强经济保障。高校体育捐赠文化能够缓解啦啦操运动的经济压力,也为高校啦啦操运动和社会融合构建桥梁。社会力量的支持是维持体育捐赠文化的基本条件与动力源泉,缺乏社会支持,则无法为啦啦操提供更多资金,高校与社会间存在互相哺育、促进的内生关系,社会能够为啦啦操提供资源支持,高校则为社会输出兼具身体素养和知识素养的人才。因此,高校应加强和社会力量联合,通过捐赠平台,募集啦啦操发展基金,设置专项基金,为其提供经费支持。二是加强物质保障。物质保障是发展啦啦操的基础,高校应完善场地设施,为学生提供现金、便利、安全的条件。为保证训练中啦啦操运动员安全,高校应结合项目训练需求与基本特点,提供专业体操垫,保护队员,缓冲结束动作时的冲击力。高空作业,积极应用保护绳防护,提高队员与教师安全意识,保证队员即便面对较高难度系数动作,也能够顺利完成,学会保护自己。同时,高校还要配置下落、翻腾的专业蹦床,使队员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3.3 增强师资力量
随着我国啦啦操运动的发展创新,啦啦操文化逐渐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对于教练员综合素质、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该变化,高校应当构建完善教练员培训体系,为推广啦啦操运动提供技术指导,使其能够和其他项目培训同步,为啦啦操训练提供服务,扩展师生思维视野,更新与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可从以下方面发展:一是扩充教练员人才库。在啦啦操委员会引领下,推行“送培至基层”活动,扩充人才资源库,推动教师业务能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普及啦啦操运动提供良好师资团队,服务于高校啦啦操发展。并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模式,“走出去”是指安排高校优质教师参与高水准、高级别啦啦操学习培训,借鉴先进国家培训方法与教学理念,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啦啦操发展。“引进来”是指邀请啦啦操专家走进高校开展指导培训,丰富教练员技术、理论知识储备,增强对啦啦操的认知。
3.4 强化运动认知
高校啦啦操运动以独特表演形式和极强感染力受到学生喜爱,项目实现了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动作内容丰富多彩,表达形式多元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身体形态及身心健康。为了强化学生对啦啦操运动的认知,一方面应当加强啦啦操宣传,可利用电视、校园宣传栏、校报、广播方式,宣传啦啦操运动知识,营造活泼、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师生、领导对啦啦操发展动态能够全面掌握,扩大项目影响力。还要利用QQ、网络直播、管网等移动平台,推送啦啦操政策、賽事、国际咨询等,扩大传播效应,挖掘啦啦操商业、文化、表演、竞赛价值,形成正面舆论导向;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啦啦操表演、竞赛活动,体育竞赛作为传播运动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了解运动的窗口,可借此吸引学生关注,将啦啦操纳入常规高校赛事中,与全国竞赛保持同步发展。此过程中,应当选派优秀团队参与大型啦啦操赛事,学习丰富、前沿的啦啦操知识、技术,把控项目发展,促进整体队伍水平提高。还要关注校内、省内赛事,以竞赛方式展现队伍风采,可在竞赛总增加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Gala秀,增加比赛观赏性。通过举办高水平、高质量比赛,体现啦啦操赛事文化美感,增加大众对运动的关注度、认可度与认知度,还可借鉴CUBA、NBA竞赛模式,加强合作表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4 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啦啦操运动项目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有不足之处,需要高校进行完善与创新。因此,高校应当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加强运动重视度、完善保障体系、增强师资力量、强化运动认知的方式,使得领导层、学生、教师均能认识到啦啦操运动开展重要性,采取积极发展策略,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