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习环境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智慧化建设的创新策略
2021-11-27张超王兵何轶
张超 王兵 何轶
随着国家对“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倡,信息化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建设智慧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呈现,是提升学习者创新能力、保证高质量学习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智慧学习环境的支持下,高校体育教学智慧化建设势在必行。与传统学习环境下开展体育教学智慧化建设不同,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师生获取学习资源更便捷,智能学习设备为教学提供便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使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并能根据系统存储对学生提出阶段性学习评价。因此,智慧学习环境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为师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高校体育教学智慧化建设提供保障,进一步实现教学效益最优化成为可能。
1 智慧学习环境
1.1 内涵
智慧教育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產物,智慧教育趋向下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均已发生变化,智慧学习环境就此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是各高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需求和适时性指导,形成一个智能性、开放式、集成化的数字虚拟现实的学习空间。基于智慧教育视角的分析,智慧学习环境包括有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的微课、慕课等学习资源;可穿戴式设备的智能学习工具;以学生为主要组成的班级等学习社群;以教师为中心组成的教研小组或自媒体类教学社群等。
1.2 特征
智慧学习环境拥有丰富的信息网络资源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可按需推送学习资源,学生学习也主要演变为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使学习过程智能化、便捷化。智慧学习环境强调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角色从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强调引导式、活动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思考并创新,致力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平等的现象。
2 传统学习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智慧化建设的瓶颈
2.1 教学场地有限,学习资源匮乏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学习环境中,教学场地主要以普通的上课、健身、锻炼竞赛的静态场所为主。因上课场地的选择过于单一,气候变化成为高校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重要限制因素。在传统学习环境下,大学生体育知识的来源基本为已使用多年的体育课本教材,基本的课本知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教学智慧化建设越来越被高校重视,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高校体育课程边缘化现象严重,多功能教室无法在体育科目中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教学场地的单一以及学习资源的匮乏是传统学习环境下造成的教学发展缺陷,更是高校体育教学智慧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2.2 信息收集不完善,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受传统学习环境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较为薄弱,基本集中于记录学生姓名、出勤率、课程作业、期末成绩考核这四方面,没有对学生体适能指数以及身体素质水平做出监测;缺乏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再到考核评价的系统监测,缺少科学的数据来反馈教师真实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当今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学目标以及发展目标相违背。在传统教育中,高校体育课主要以班级授课的形式开展,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扼杀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在体育教学中的智慧化建设。
2.3 课程内容模糊,课程制作不精
关于高校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曾有过将视频学习作为课程内容的事例,例如以本校特色推出的项目精品课程、录制的体育公开课程、体育专项专家讲坛等,但这种课程的建设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似乎成为了一种“挑战”,每节课的课程时长远超出正规上课标准,学生无法在课堂中消化吸收所有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教学环节混乱、教学内容中出现的无效信息所带来的干扰过多等问题,并且课程录制成本较高,视频上传网络需要较长时间,经常造成教师工作量增多的现象。另外,传统体育课程的制作仅仅流于形式和外表,较多的只是机械地重复课本内容,使课程缺乏教学价值,不难看出此类学习形式必将有较大局限性。
3 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智慧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3.1 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智慧教育总目标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智慧化教学的推行是经济、技术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纵观当下高校的教学环境,已基本使用无线网络平台、网上选课、评教和远程授课等多项科学技术,为打造智慧校园、实现智慧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利用各大体育类应用软件,满足课后锻炼的需求,在智慧化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育成绩,进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体育教学智慧化建设不单是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也不单是这一学科的个性发展,它更是整个教育领域下思想和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和认识的过程,并在这样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
3.2 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保障课程多元化学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冲击着教学环境的智慧化和信息化,因此高校积极打造智慧体育课堂,采用“传统课堂+在线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从传统的单一授课到混合式教学的转变,是实现体育课程学习多元化的途径。借助网络空间等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微课、慕课平台开设线上体育学习,使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不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从被动教学到主动学习,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信息技术融入进体育课堂教学,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的多元化学习,也相应提升了体育教学质量。
3.3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在高校体育教学智慧化建设的过程中,有效推动了教师的成长,促使其接受并掌握新型的技术设备,熟悉并应用体育学科的教学锻炼软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体育学习形式和知识的获取需求越来越多样,更迫使教师对体育理论教学进行创新,紧跟体育教学智慧化步伐,提高对知识传授的全面性、高效性、专业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体质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系统的监测,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高质量教学目标,保障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3.4 调动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独立思维
高校大学生身体发育成熟,具备独立思考、创新创造的能力,于是高校体育教学通过将体育课堂与科技的高效结合,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智慧化体育教学突破了在教学中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利用随时随地上网的优势,保障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利用智能信息技术监测身体指标,使学生随时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进而对体育锻炼做出科学调整,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除此之外,学生通过慕课等互聯网学习平台,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在课后也能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并利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的习题考核,能有效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4 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智慧化建设的创新策略
4.1 借助智慧学习环境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效率
智慧化教学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进教学实践中。因此,信息技术的高效应用是实现智慧体育教学的硬件支撑。教师可以借助智慧化环境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造学习场地及拓展学习资源。例如智慧教室、多功能实验室的建设,微课、校园体育论坛等互联网平台的搭建等。通过拓宽学习渠道,提供资源丰富的网络体育课程,满足学生随时进行学习的需求。
4.2 利用智慧学习环境加强互动教学
体育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反复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并在师生交流合作中完成学习。在高校智慧教育的环境下,新型技术的创建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便利,摒弃传统的“教师占课堂主导地位”这一教学理念,使两者相互学习、共同成长。高校体育教学中“智慧教室”的出现是体育教学智慧化建设下的创新,智慧教室的显示系统可通过软件平台以互动的方式呈现体育课程内容。如PPT、竞赛视频、技术动作动画分解等这类直观性好、交互性强的互动模板,让师生之间产生更多课堂互动。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进行分组练习,学生间互帮互助加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将练习较好的学生动作录制下来,通过智慧教室中的显示系统展现给全体学生学习参考。体育教学的智慧化能推动丰富多彩体育课堂的打造,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4.3 基于智慧学习环境明确教学重难点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想要抓住课程内容重难点需要三个阶段的共同配合。首先,教师在课前需要通过智慧化手段做好课程准备,例如通过数据库对学生体育能力做出基本的强弱划分,准确把握学生情况。然后,将课程内容提前通过微信平台布置预习任务,教师再根据学生特点以及预习反馈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内容。其次,在课程中学生通过智慧化设备对练习过程中身体机能变化做出记录和分析,教师及时进行纠正并重点讲解,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通过智能终端设备给学生布置巩固练习任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疑问通过线上平台与老师交流。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程内容及重难点的确定,使体育课程内容科学、合理,从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5 结论
随着科技发展,智慧校园环境开启了高校体育教学智慧化建设的新纪元,信息技术功能贯穿至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正因为有了智慧学习环境,打破了传统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格局,也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智慧化提供助力。科学借助智慧学习环境,将大力提升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应用效率,切实地将体育教学信息化战略目标落实到位。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互联网+高校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智慧化建设研究(序号:304)。
通讯作者:何轶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