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述评

2021-11-27朱晓昕

当代体育 2021年38期
关键词:核心学科技能

朱晓昕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各国(地区)都纷纷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政策,以提高本国(地区)的教育质量。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核心素养是各国(地区)共同追求。故而各国(地区)都陆陆续续的建立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和模型。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较短,大多都是根据已有成熟模型案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提出。在对于核心素养的解读上,我国学者观点角度不一,但是对于核心素养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我国学者基本趋于一致:核心素养应融入课程教学,承担起学生各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核心素养融入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也是环境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体育界关于核心素养的探究以及研究成果较少,导致体育和核心素养相关的延伸概念的内涵和关系模糊不清,不利于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核心素养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96年基于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的30年后,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一词概念,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创造出一个“学习型”社会,这是联合教科文组织对于二十一世纪教育终极目标的解读。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加入“终身学习”“学会改变”等教育主张,最终于2013年,发布了《全球学习领域框架》报告,把核心素养划分为身体健康、社会和情感、文化和艺术、语言和交流、学习方法和认知、算和数学、科学和技术7个一级指标。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界定首先源于1997年,认为核心素养覆盖了生活中的多个领域。而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提出相较于前者的框架不同之处是强调“终身学习”。并将其纳入框架命名,其八项核心素养分别从知识、技能、态度三大方面进行描述,强调人处于社会要积极实现自我价值,健康融入社会。本文主要从世界三大组织对于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总结出核心素养理念主要是改变原有传统教学模式所强调的知识传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

当前,核心素养在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各类研究者對其的理解和定义皆有不同。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初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他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是学生所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共同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钟启泉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凭借学校教育逐渐达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公布,明确列出了我国中学生发展所需具备的九大综合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了详细的回答。

1.2 体育素养的概念

Physical Literacy是当前国际体育教育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国际体育教育主流所认可的是英国学者M.Whitehead最早提出的解读,主要从人的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维度对身体活动做全新的思考。根据这一解读,我国不同学者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由于出发角度不同,国内对Physical Literacy存在体育素养和身体素养两种翻译。

其中上海体育学院陈思同等人所提出的体育素养是结合了国外研究成果和我国相关研究,提出体育素养的概念为:人在生命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所需的运动要素的综合。研究特别强调,这其中包含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等等。而北京体育大学的任海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身体素养是身体活动和积极生活方式有效结合的关键纽带,它立足于人的整体,从人的情感、认知和身体等多种相关联的纬度上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培养人的运动能力,使其养成身体活动的行为习惯,进而进一步促进人终身参的运动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们所必不可缺的能力和气质。

1.3 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

简单来说,体育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和体育素养二者的交叉融合,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体育核心素养较于核心素养是关注于体育的体现,是广义的体育,并非对于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中的实现。故而,体育的一般素养中所筛选出的核心素养为体育核心素养,是适用于全体公民的。这些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仅是为了使大众认识到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浅层功能性作用,更应该突出其“核心”价值作用,强调核心的关键性、终身性。个体应通过对于体育项目的学习和掌握,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并应用于生活事件过程中。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从而逐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价值观,进而实现人的终身幸福。体质的初步健康,体育技能的掌握,体育社会情感价值观的建立应是每个公民所具备的体育核心素养。

1.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与体育核心素养做对比,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基于体育学科角度的诠释,更多时候充当了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方向和参照。

学科素养是学习者通过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后,对这门学科基础知识的了解,技能的掌握以及运用到实际情况中的能力的积累。在此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判断和解决这类学科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对于这门学科课程的学习,学生会具有与之匹配的核心素养,体会学科价值。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校安排的体育学科学习,进而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的体育价值观,逐渐养成完善的、可适应社会发展的体育感情和品格。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2.1 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

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是基于体育素养,首先基于受试对象不同。前文一再强调是全体公民和在校学习者的差别。再者重点不同之处在于“学科”。可见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是从体育一般素养中筛选而出。核心应强调其关键性、终身性,着重落脚在价值作用。除去个体通过体育活动而掌握简单的体育知识,例如运动生理、心理知识,以及对于简单运动项目技能的基本掌握,体育素养还承担着培养社会感情,实现人的终身幸福的重要角色。

(1)体质与健康,体质与健康是体育最基础的核心素养。体质为人的身体质量,它包括人的生理机能是否稳定,身体形态是否正常,运动机能是否健康等等。健康则在体质健康的基础上包含了心理健康。通过体育锻炼使人的体质增强,心理健康,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前提,也是体育基本核心素养。

(2)运动能力,当人们参与到一项运动项目去锻炼身体时,除了会提高基本运动能力,例如跑、跳、投等的熟练程度,还会随着时间的积累掌握专项运动技能或技术,提高和巩固运动能力。运动能力的提高带动参与者的内部动机,运动能力作为体育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体育其他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和支撑。

(3)体育社会情感,体育核心素养面对全体公民,那么社会情感不可或缺。首先体育之于大众是帮助其调节生活节奏,缓解压力,使得身心放松愉悦。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宣泄方式。参与者通过彼此之间的肢体交流甚至是精神交流完成体育活动背后的文化传递,参与者在形成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形成了体育社会情感,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2.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1)运动能力与习惯,运动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体育学科教学是通过对于不同的运动项目的学习而实现,它是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运动情感养成的载体。我国的初等、中等、高等体育教育无一不是为了传授运动能力,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了整个体育教学阶段。学校体育是当前学生涉及体育的最大范围,可以说,学校体育教育使得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了体育,不管是出于应试教育还是人的全面发展,学生都能养成一个日常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锻炼的好处也是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运动习惯的养成,渐渐会使学生脱离学校却依然积极主动参与体育。

(2)健康知识与行为,学校体育在教授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也会补充健康知识。初、中等体育教育过程中,健康知识穿插着教学活动,例如跑步时纠正学生外八字脚,抽筋时如何自救等等。高等体育教育过程中,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课程的加入使得体育学科对于知识的传递可谓是由浅入深,由日常至科学。在掌握了这些健康知识后,学生可以运动这些知识对自己的体态、不良运动习惯提出改正,甚至还可以科学锻炼、科学健身,为自己和他人进行运动康复等等。所以,健康知识与行为是体育学科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

(3)体育品德与情感。体育学科对于学生的功能传递并不止于体育能力、健康知识,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要求,它应对学生的情感、品德的塑造有一定的责任。它贯穿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是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式的熏陶。

体育所传达的积极向上、永不言弃精神应在教学课堂中传递。体育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处之一,在于体育课堂中时常会有互动合作,这会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能力,对于其良好品德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此外,体育活动中的失败经历也不同于其他学科,失败是可见并且即时公众的。体育教育学生永不言败、输的骄傲会抑制不良品德和情感的产生。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的体育品德和情感是体育学科最核心的核心素养。

2.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3.1 运动能力是健康知识行为、体育感情与品格形成的基础

運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从事一般身体活动和专项体育运动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运动能力(主要是专项运动能力、锻炼能力),才能在生活中通过运动锻炼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进而产生相对应的健康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运动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体能锻炼和技能培养过程,学生只有经常参与体能锻炼和技能学练,才能体会到参与其中的深刻情绪变化,逐渐形成一定的运动习惯。学会情绪调控、拥有适应能力。尤其是在规则约束下从事竞赛活动,在输和赢的不断交替中逐渐形成积极进取的体育感情,也会遵守规则、形成有责任担当的体育品德。

2.3.2 健康行为可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运动习惯的形成

健康行为对于提高运动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懂得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和消除运动疲劳、能够远离不良嗜好等健康行为,让学生乐于去坚持,养成较好的运动习惯。

2.3.3 体育感情和品格是提高运动能力保证

良好的体育品德对于促进深度体育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如,对于体育的喜爱,积极进取精神能促使学生更加投入地进行体能锻炼,更有实效地进行运动;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自我理解、能在运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用于实际课堂实施策略

3.1 从“关注学科”走向“关注学生”

传统的体育课堂主要是以传授学科知识和运动技能为主,“教师教,学生学”以教师为主导,这样的教学课堂虽能够最大效率的完成对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有效面对传统应试教育。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缺少应有的反思学习,也极少根据实际需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把学生主体提升到了第一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关注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应用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体育情感和品格的塑造。

3.2 从“传统教学模式”走向“深度教学模式”

深度学习相较于浅表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者动机、目标创设角度的不同,最显著的特征是学习者批判性的思维的运用和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而处于教学者角度,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不断引导。由于体育课堂传授内容的特殊性,深度课堂要求学生能主动参与活动,在自身内部动机的促使下,引发对动作学习的批判和反思,不断对错误动作产生质疑,意识自己的不足。通过自主学习和与他们合作互助的方式完成深度学习。

教师在实际教学课堂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有趣的教学课堂,而非枯燥无味的模仿式“填鸭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反思的频率,创造深度教学课堂。

3.3 从“传统课堂”走向“第二课堂”

一般而言,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情景中是检验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体现,也是验证教学效果的常用手段。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之前,能够通过教学情景模拟体会社会实践的“真实过程”。因此“第二课堂”应指走出校园,可以以家庭活动、社会实践等等形式呈现。

3.4 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教师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用于实际教学课堂的主导者、设计者、执行者。因此教师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通透与否决定了课程呈现走向。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对于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还需要了解最新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现实需要与关注点。这样才能把知识与理念融会贯通,呈现崭新的教学模式。

3.5 不仅“言传”,更重“身教”

“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核心素养中的落实,要求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注重老师的“言传”,还应重点关注“身教”。不仅仅是对于运动技能的传授,还有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体育情感的培养。体现教师浇铸在课程的方方面面,例如体育教师积极阳光的形象,学生的良性审美的培养、公平公正的比赛裁决等等。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实际教学课堂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观呈现。

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存问题

4.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结构问题

由于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研究处于初期起步阶段,所以对于核心素养内涵结构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参照国内外(地区)已有研究成果,学科核心素养更加凤毛麟角,所以适合我国实际教学情况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仍处于摸索阶段。

4.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实践案例过少

当前体育教育研究者和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较少,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的转换没有一定的前人参照,只能通过创新探索和实践,不断的积累案例,这对于体育研究者和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要求也尚高,同时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体育教学经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体育课堂需要纵向的跟踪研究,前后对照才能对其进行改进创新,这也是有价值的实践案例过少的原因之一。

4.3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要求过高

体育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于其运动技能的传授。如若打造具有深度教学的体育课堂,需要体育老师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树立高尚人格魅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正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等等,这是目前我国大多体育教师所无法具备的。

5 研究展望

(1)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课堂中的运用,结合了深度教学模式,思考运动技能如何展开深度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技能的迁移运用,以课堂竞赛形式还是有其他落实形式提出思考。

(2)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交叉融合,实现教学课堂的一体化、为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开创另一视角,实现学生课堂知识的连续性。

(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与家庭体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积极锻炼习惯的养成,对于全民体育锻炼也会有带动作用,对于契合点或以何種形式展开,提出研究展望。

(4)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融入体育课程改革进程,围绕这一研究思想,会产生一系列高质量的交叉研究成果。纵向和横向研究成果相结合,可以为指导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指导思路。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猜你喜欢

核心学科技能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拼技能,享丰收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