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科技化转型与个性化课程体验
2021-11-27马澳红朱婷
马澳红 朱婷
摘 要:成都博物馆是成都市文化重要的承载体之一。该馆主要通过文物征集、保护、研究和展示等方式,向公众传播成都的历史文化。目前,成都博物馆依旧采用传统的展览模式,没有较好地发挥科技优势,将文物与科技进行高度融合。现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博物馆进行科技化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文章以成都博物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馆内在的利弊,探索博物馆科技化转型方式,并根据该馆陈列展区与展示文物特点,初步设计了系列融科技化、专家现场讲述与互动体验为一体的个性化创意课程方案,旨在满足大众文化需求,提高成都市民对文物的欣赏水平,为增强成都博物馆地标性文化服务能力尽一分力。
关键词:博物馆;科技化;个性化;课程;体验
成都博物馆是成都市的地标性建筑,同时也是成都市的公益一级单位。它坐落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西侧,是成都市文化重要的承载体之一。该馆主要通过文物征集、保护、研究和展示等方式,向公众传播成都的历史文化,努力为城市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成都博物馆依旧采用传统的展览模式,没有较好地发挥科技优势,将文物与科技进行高度融合。现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博物馆进行科技化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文章以成都博物馆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分析该馆内在的利弊,探索博物馆科技化转型方式,并根据该馆陈列展区与所展文物特点,初步设计了以秦汉、唐宋、明清、民俗四个专题的个性化课程方案,旨在满足大众文化需求,提高成都市民对文物的欣赏水平,为增强成都市博物馆地标性文化服务能力尽一分力。
1 成都博物馆利弊分析
在精神文化日益增长的今天,博物馆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成都博物馆是否真正做到了阐释文物的意义、勾勒历史的轨迹、满足公众的文化精神、引起公众的兴趣呢?如果客观回答,答案肯定是双面性的。下面,项目组通过文献查阅与实地调查方法来分析成都博物馆的利弊问题。
1.1 成都博物馆的优势
1.1.1 地理位置
成都博物馆位于成都市天府广场西侧,坐落于成都市区的繁华地带,毗邻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美术馆、四川科技馆、四川省大剧院,与其他文博建筑一道围绕天府广场排开,形成一定范围的文化格局①。成都博物馆可乘成都地铁1号线直达,在地理位置与交通上有高度的优越性。
1.1.2 文化地位
成都市博物館历经50年变迁,是成都市投资规模较大的文化公益设施。近些年,承办过多次特展与讲座,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参观者,大大提高了成都市多元文化服务,促进了成都市文化传播,推进了对外交流等多项工作。
1.1.3 展品内容与数量
成都市博物馆共有六层:一层—特展;二层—九天开出一成都(先秦至南北朝);三层—喧然名都会(隋唐)、丹楼生晚辉(明清);四层—近世、民俗篇;五层—中国皮影木偶展;六层—休息室与咖啡厅。其藏品数量有20万余件,上始石器时代,下至近代民国,从多方位、多时代展现了成都的历史文化风貌。代表性展品有天府广场出土的神兽石犀、西汉的人体经穴漆木佣、汉代陶俳俑、汉代画像砖、唐代乐舞俑等。此外,馆内还展有青铜器、金银器、画像砖、石刻、陶瓷器、书画、家具、皮影、木雕等,在数量和规模上已形成体系。
1.1.4 文化创意
除了常设展览以外,临时特展以及讲座十分丰富,代表性讲座有“中国古代与神界的交流”①、“成都自然与人文讲堂系列讲座”②等,代表性特展有“灵蛇传奇”③、“映世菩提”④等。2020年9月,该馆还举办了亲子活动项目“周末儿童博物馆”⑤。这些特展、讲座与活动,吸引了成都市民的目光,参与人数较多。
1.1.5 消费与公共服务
成都博物馆属于公益性项目,门票免费,仅需提前在微信公众号预约并凭身份证扫码就可以进入。如若关注成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则会不定期推送专题讲座与亲子活动的提醒服务,这些项目也是免费的。参观成都博物馆需要提前预约,由于人数有限,常常需要抢票。
1.2 成都博物馆的劣势
1.2.1 经济方面
成都博物馆从展览、讲座到互动活动等项目,都是免费的,并无经济方面的收入。笔者查阅相关网站和多次实地调查,发现成都博物馆的淘宝官方旗舰店仅有4000多粉丝,其产品不超过70个。成都博物馆实体文创店中,产品常无更新,游逛的游客也较少。由此导致博物馆周边产品销量较差,经济效益低下,无法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1.2.2 科技方面
成都博物馆依旧保留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模式,在展览与科技结合方面没有做出更多的转型。成都博物馆使用的61处展陈数字技术细分为3D投影、互动投影、投影、触屏、视频、幻影成像及其他七类线上语音讲解。⑥这类科技化设施仅能满足大众的自主化学习,无法带给大众沉浸式体验。智能化展览相较于其他大型博物馆也稍逊色。
1.2.3 经营模式
成都博物馆依旧采用单独经营的模式,与其他博物馆、艺术馆、学校、网站、App等其他类型商业或非商业实体、网络结合较少。此外,成都博物馆在网络宣传方面涉及较少,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推广的优势。如微信公众号中“深度解读”专栏一直停留在2016年,未见更新。
1.2.4 音乐文物
成都博物馆的文化藏品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大量的音乐类文物,如汉代陶俳俑、汉代乐舞俑、汉代画像砖、唐代乐舞俑等。但笔者通过知网及四川省图书馆查阅文献时发现,除了对汉代说书俑有部分研究文献外,其他音乐文物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或尚待研究。
1.2.5 同类资源竞争
成都市博物馆虽然地处市中心,有着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但成都市内及周边的博物馆等文化型场馆资源十分丰富,如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对于游客而言,可以选择参观的博物馆较多。因此,从人们对于文化知识的求知程度来看,距离的远近并不占绝对的优势,同类资源竞争较激烈。
2 成都博物馆科技化转型方式
项目组思考成都博物馆的利弊,认为可以通过VR技术、AR技术、微信扫码等方式对成都博物馆进行科技化转型,让参观者在新型的科技化博物馆中找到学习的新鲜感与乐趣。
2.1 VR技术
VR(虚拟现实)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相关科学技术,生成与一定范围真实环境在视、听、触感等方面高度近似数字化环境的技术。可以利用VR技术复原文物考古、修复过程。此外,考古学家在博物馆现场授课时也可以通过VR技术让每一位课程参与者成为虚拟的考古学家,直观感受考古挖掘过程、文物修复过程。
2.2 AR技术
AR是在VR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是一种实时计算摄影机影像以及位置角度,并结合相应的视频图像、三维模型等技术,将虚拟世界叠加到现实世界中的技术。⑦博物馆可在文物展示区安装语音智能设备,参观者通过手机AR扫描文物,与不同文物进行交流,达到人与文物的互动体验。
2.3 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有限时间内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①讲解员可于参观之前给参观者设立几个小问题,让参观者在博物馆中寻找答案,并通过扫描二维码发送答案至讲解人设备。讲解人快速掌握参观者学习数据,参观者也能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
2.4 微信掃码与游戏
参观者可以拍摄属于自己的文物图像,与讲解员一起参与文物互动,进行现场配音与表演。例如,讲解员在介绍成都皮影艺术时,可以带领参观者进行皮影人物配音或跟随皮影艺人现场学习与体验皮影艺术的魅力。
3 成都博物馆“个性化”课程设计方案
博物馆不仅仅是将文物展现在人们面前,更重要的是要将文物背后的故事以一种新鲜的方式呈现到公众的眼前,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项目组在多次考察成都博物馆之后,根据其展厅、展区与所展文物特点,初步拟定了个性化课程的设计方案,即:以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成都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办音乐与文物、图像与文物、民俗与文物、非遗与文物等主题学术讲座为先导,继而邀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音乐理论家、民俗学家、手工艺人、说唱艺人、川剧表演艺术家等为文物代言人,开展秦汉、唐宋、明清、民俗四个专题的系列创意课程,并围绕专题推出四期趣味课程。
3.1 秦汉专题——众神“造”蜀地
课程内容主要是介绍秦汉时期蜀地的文化精神与内涵。成都文化之深厚,是历史长河里万物对于成都的润泽,万物对于成都,可谓“众神”。因而,将专题取名为“众神‘造蜀地”。我们将这一专题分为“‘铜时代”“可爱的神兽”“声声迭起”“千姿百态”四期课程。
第一期“‘铜时代”:青铜是人类最早冶炼的合金,代表了人类的文明。在中国古代,青铜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这一期中,可邀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以成都博物馆馆藏的青铜文物为主题,讲述古代青铜独具特色的文化象征。
第二期“可爱的神兽”:2013年年初,身长3米有余、重8000千克的石犀出土于天府广场一侧的四川大剧院工地,这一只长相可爱的神兽约2000岁,生于秦汉,是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也是天府之国的萌宠。在这一期中,可邀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作为代言人,带领参观者感受这位萌宠石犀庞大身体背后李冰治水的伟大智慧。
第三期“声声迭起”:成都出土的东汉俳优俑可谓后世评书艺人的前生。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1957年出土于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的东汉击鼓说唱俑,其造型生动形象、憨态可掬。此外,展现汉代歌舞音乐繁盛的馆藏文物亦较多。因而,在这一期中可邀请考古学家、音乐理论家、历史学家等作为代言人,通过讲述馆藏汉代音乐文物,将参与者带入汉代歌舞艺术的场景之中,感受声声迭起。
第四期“千姿百态”:汉代是成都城市的大发展时期。西汉晚期,成都一度成为首都长安之外最为繁盛的城市。在这一期中,可邀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作为代言人,让参观者从馆藏展区“汉代画像砖”中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感受千百年来成都人生活的千姿百态。
3.2 唐宋专题——名都韵华章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唐宋时期成都的文化繁荣景象。成都作为西南名都会,在唐宋时期,社会安定、文化繁盛,宗教艺术得到多元发展与融合。因而,我们将这一专题命名为“名都韵华章”,并将这一专题分为“铿锵唐音”“佛佑万世”“娴雅之致”“乐活成都”四期课程。
第一期“铿锵唐音”:唐五代十国,成都文化艺术繁荣,诗文传世,蜀乐盛行。沉眠的乐舞俑留下的是唐代宫廷盛宴景象。这一期邀请历史学家、音乐理论家、考古学家现场授课,让参观者从馆藏文物唐代乐舞俑中感受成都曾经的盛世之歌。
第二期“佛佑万世”:唐代,统治者推崇佛教,佛教传播达到极致。这一期邀请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现场授课,让参观者从馆藏文物唐代佛头中了解唐代成都繁盛的佛教文化与精湛的制作工艺。
第三期“娴雅之致”:宋代,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均为文人的雅趣。而宋代窑藏含蓄内敛、简约素雅,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意境。这一期邀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现场授课,让参观者从宋代窑藏白釉花口瓷瓶、定窑白瓷孩儿枕等馆藏文物中体会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
第四期“乐活成都”: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都地区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反映了成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宋代成都市场规模以及运营时间都远胜于唐朝,更是出现了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等按照时令季节变化的集市。这一期课程中,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将带领参观者从博物馆展区“三月蚕市”中感受宋代成都地区百姓乐活的生活状态。
3.3 明清专题——天朝盛世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成都明清时期的礼仪、建筑与精神文化生活。明清时期,成都是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商铺、茶馆、餐馆分布众多,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因而,我们将这一专题取名为“天朝盛世”,并分为“气势如山”“成都皇城”“叮叮猫儿黑老鹰”“蜀戏冠天下”四期课程。
第一期“气势如山”:明代,四川省被称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被称为成都府。在成都博物馆的展厅内,陈列着整整齐齐、英姿飒爽的明仪仗队俑,他们各守其职,持旗、持笙、持笛、持戈……这一期课程,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将带领大家参观展区“明代仪仗俑”,从文物中了解成都地区明代的礼仪制度。
第二期“成都皇城”:明代在成都构筑“皇城”,建藩封王。清代于此修建“满城”,重兵布防,发挥了首领西南的重要作用。而如今的成都博物馆就坐落在曾经的皇城中心区域。在这一期课程中,可邀请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作为文物代言人对展区“明蜀王府模型”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并通过科技化VR体验方式,带领参观者沉浸式虚拟体验成都“皇城”曾经的辉煌。
第三期“叮叮猫儿黑老鹰”:此名来源四川清音《小放风筝》中的歌词,是成都市博物馆民俗展厅的背景音乐之一。“叮叮猫”为四川方言,意为蜻蜓。四川清音,为成都地区代表性的说唱曲种,发源于明清时期的俗曲。在这一期课程中,可邀请四川清音艺人、音乐理论家现场授课,让参观者不仅能学到关于“四川清音”的音乐理论知识,同时也能现场感受说唱艺人带来的声音盛宴。
第四期“蜀戏冠天下”:清末,各地移民涌入川地,各地会馆在成都地区建立,南北声腔发展融合。川剧,集五种声腔之精髓,在这一时期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成都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这一期课程可邀请音乐理论家、川剧表演艺术家在博物馆的川剧展区进行现场授课,带领参观者领略川剧艺术中的独特唱腔、绝活变脸、吐火以及人物的“戏如人生”。
3.4 民俗专题——鹤鸣川韵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成都民俗生活的丰富多彩。成都民俗,是成都人民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同时也是十分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传承。而成都人的闲情逸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茶馆听戏、喝茶、聊天……其中,坐落在人民公园的鹤鸣茶楼是民国时期少城公园内六大茶馆之首,也是目前成都主城区所有茶馆中已知的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茶馆。因而,我们将这一专题命名为“鹤鸣川韵”,并将之分为“成都风味”“灯影胡声”“悦来茶时”“纵牵戏梦”四期课程。
第一期“成都风味”:明末清初,辣椒传入成都,逐渐形成了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城市。在这一期课程中,通过邀请民俗学家在博物馆川菜展区进行现场讲解,让参观者感受川菜制作的精湛、技艺的独特,以及每一道川菜的历史轨迹。
第二期“灯影胡声”:清代,成都的手工匠人制作了不少精美的艺术品,也发展了多种艺术相结合的新形式,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就是其中之一。四川皮影,也叫“灯影戏”,于清代盛行,其制作细腻精美、栩栩如生,具有汉代石刻的古韵。在这一期课程中,可邀请手工艺人、民俗学家、音乐理论家在该馆皮影戏展区进行现场授课,带领参观者领略皮影戏中的历史故事,感受皮影艺人用一条条线串联起“皮影的人生”。
第三期“悦来茶时”:自古以来,茶叶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都,茶楼里的大爷扇着扇子摆着“龙门阵”,聊着旧时的成都,喝茶、说唱、糖画,到了午时吃个麻婆豆腐,喝杯清茶。吆喝声、唱曲儿声,成都生活,市井生活,如痴如醉。在这一期课程中,可邀请民俗学家带领参观者在展区“茶馆小成都”中感受成都人民豪爽好客的一面以及悠闲的市井生活态度。
第四期“纵牵戏梦”:清末民初,人民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反映生活、勾勒民间传奇。历史久远的艺术方式在这一时期更加盛行起来,川派木偶戏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这一期课程中,可邀请民俗学家、非遗传承人在该馆木偶戏展区进行现场授课,让参馆者了解其中的制作形制、音乐歌舞、戏剧脚本等丰富的内容,感受川派吐火变脸木偶中川劇变脸与木偶戏的完美结合。
4 小结
传统的博物馆常常为高等文化群体所消费,一个因贫穷或残疾而被边缘化的个人可能会同时被排除在劳动市场、文化服务和社群之外。①当博物馆的科技化转型更加趋近于生活,更加接地气,则博物馆的包容性会随之扩大。博物馆在经济数字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对自身资源进行高度整合,扩大第三方机构的进入渠道,包括博物馆与教育机构、博物馆与媒体机构、博物馆与互联网公司等,使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因此,成都博物馆在当代社会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大,但其凸显人文价值与精神色彩的初心不变。秉承文化服务的原则,构想以理论研究讲座立足科研竞争,虚拟化藏品展示立足科技创新,创意化课程立足生活教育。同时,博物馆会追随现代社会的优点,建设出更为妙趣的博物馆,社会功能更为强大的博物馆,满足大众口中的“逛”博物馆,让成都人民心中的成都博物馆更加亲切。公众参与活动的方式在成都博物馆科技化转型中逐渐改变,更多人群参与到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教育中来,博物馆与人民形成了双向交流,这也必将是成都博物馆在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孟庆金.现代博物馆功能演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2]宋向光.博物馆"非营利"机构性质谈[J].中国博物馆,2000(4):51-56.
[3]詹妮娟.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研究—以成都博物馆新馆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9.
[4]张文婷.成都博物馆展陈数字技术使用情况初探[J].文物鉴赏与鉴定,2020(3):125-127.
[5]李树桥.认知“博物馆信息”—文本、实物、档案、展览以及博物馆转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4.
[6]赵沁平.虚拟现实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09(1):2-46.
[7]徐玲英.科技期刊出版中嵌入VR/AR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6):532-537.
[8]张引,陈敏,廖小飞.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S2):216-233.
[9]周高亮.以“博物馆+”推动博物馆转型发展[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8):146-151.
[10]温琦.今天博物馆缘何更加包容[J].中国博物馆,2021(1):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