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水平
2021-11-27曹倩
曹倩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水平逐渐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标杆。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展恰好可以满足当下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来看,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主要涉及家政以及纸工、泥工、手工制作,且都是建立在实际动手操作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接受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实际行动能力,通过专门的课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自我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促进个人综合素养的发展。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介绍几种能够提升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
一、引入现代教学工具,提升劳技教学体验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主要依靠教师板书以及语言讲解完成,这种模式消耗了教师很大的精力,导致教师的教学精力以及注意力无法更多地集中在学生身上,给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阻碍。然而在劳技课堂上,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
(一)改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勇于不断尝试新型教学工具,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当学校引入新型教具时,教师要积极学习,快速并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争取尽快将其与教学融合,进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在我校引入电子白板后,我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了电子白板的使用说明,并在不妨碍学生学习的时间内到教室,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了模拟授课。在遇到瓶颈无法进行下去时,我及时联系相关技术人员向其请教,在技术人员的耐心讲解下克服困难,完成了模拟授课。
(二)利用新型教学工具授课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新型教学工具中出现了许多传统多媒体没有的功能,例如屏幕书写、图片保存等。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功能辅助教学,使学生获得更高水平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包书皮》一课时,我便使用电子白板完成了相关授课。授课前,我结合教学内容搜集了相关教学资料,包括视频、文字等。授课时,我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了包书皮的视频,并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包书皮的具体步骤。通过这种在教学中插入视频播放环节的方法,学生学习了更真实的包书皮过程,并在视频的指导下掌握了具体的手法操作,学习效果得到很大提升。
二、结合生活实际,将教学融入生活
小学时期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安排设计较为简单,主要围绕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展开。因此,教师需考虑教学内容安排的特点,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融入生活,让教学为生活助力。
首先,教师可以尝试将生活问题作为课程导入,引发学生的生活共鸣。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对课程内容产生熟悉却无法与生活事件相匹配的感觉,这是由于他们虽然有相关生活经历,但经历并不充分。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思维结合教学与课程。例如在《自制信封》这一课程制作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完成制作后,亲手把贺卡装进信封。这时提问: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有的学生发现贺卡太大,塞不进去;有的信封很大,贺卡放进去落到角落里去了;还有的封舌太小,导致信封无法封口……根据这一系列问题,我成功引出自制信封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并顺利带领学生完成了信封制作。其次,将教学内容拓展延伸至生活。学习最终是要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生活助力。因此,教师要倡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了植物种植后,我要求学生种植一棵属于自己的绿植,并结合自己所学进行科学种植。在此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周期性文字描述以及拍照留念的方式记录植物的成长,并将自己的记录内容制作成成长册。在学期末,我征集了许多学生的成长册,并在班级内部举办了小型的“小小成长册展览会”活动。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逐渐养成一种“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组织小组学习,在合作中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轻松愉悦的集体学习氛围是该模式发挥促进作用的关键。因此,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劳技课堂,让学生在集体中劳动,在合作中进步。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力较差,所以课堂秩序的好坏成为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轮流组长”制度,即让小组中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的角色,轮流维持小组学习秩序。利用这种方法,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担任组长期间感受到组长责任的重大,体会到维持秩序的不易,也就会在后期的小组学习中自觉遵守课堂秩序。
在小组学习时,教师要保证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参与小组任务,保证他们都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划分小组任务,并充分调动小组长的带头领导作用。授课前,教师可以与小组长谈话,强调学习任务划分的重要性以及方法,培养小组长科学划分小组任务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在小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小组学习。同时,在划分任务的同时,小组长能够逐渐了解每一位小组成员的能力特点,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以及相互了解。
四、推动家校合作,发挥家长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加之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家长的注意力重心从家庭转移至工作,对孩子的关注越来越少,亲子交流越来越贫乏,导致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问题的出现。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叠衣服、叠被子等生活小技能时,我就选择与家长合作教学的家校合作教学法。授课前,我利用家校联系群与家长们取得联系,并表明了与家长合作完成教学的愿望,督促家长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联系中,我要求家长利用空闲时间教导学生如何进行生活的自我打理,教会学生叠被子、叠衣物的技巧,并将过程拍照留念。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学到的生活整理小技巧进行衣物整理展示。通过这种方法,家长们能够意識到参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也能够通过这一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加深亲子感情。
五、组建实践场地,推动学以致用
组建实践场地,是让劳技课程在实践中开花的有效渠道。建立校园种植基地,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种植过程,这样学校的绿化面积也会不断扩大。植物的种植与成长环节比如凤仙花,从种子发芽、开花一直到结果需要持续近半年,教师如果只运用口头语言的形式给学生讲授这些知识,学生并不能对这些知识产生透彻的见解。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参与实践种植,就能了解植物生长的环节,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种植,可以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素养。
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借助实践场地进行实践,不仅能够感受到实践的趣味性,还能解决以往单纯学习理论知识产生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走进生活,可以对劳技知识产生透彻的理解。借助组建实践场地,学生可以验证在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也能更加了解周围的事物。教师将劳技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结合,运用于实践,可以提升实践的素养。
总之,运用组建实践场地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劳技课程的实践性,还可以让学生所处的环境更加优良,激发学生的环保观念。
劳动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实践能力是判定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生活的标准,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劳动与技术课程都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要充分重视劳技课程,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课程质量,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