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示 来自学生的质疑和争论

2021-11-27徐正文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针形仙人掌松树

徐正文

在教学《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一课时,我极力地运用联想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联想:自己所知道的植物生长的环境有哪些?不同环境里生长着哪些植物?在各自独特环境里生长的植物有什么特点?

正当我引导学生明白仙人掌的叶子变成针状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样才能适应沙漠这种缺水环境,而松树的针状叶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发,这样才适应寒冷环境时,一个学生突然问我:“徐老师,仙人掌和松树的叶子都是针形的,那为什么一个生长在沙漠,一个却生长在高寒地区呢?”听他这一问我一下子愣住了。对呀,这是为什么?这可是我课前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我一下子不知如何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给他解释。这时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交流,参与讨论呢?这不正是一次训练学生联想思维的绝佳契机吗?于是我即刻把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根据植物特点和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这一现象呢?”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仙人掌茎是肉质的,内有许多水,在寒冷的地区容易结冰冻坏。”有的认为:“松树的干很高,在沙漠里站不住。”有的说:“松树的皮厚,易于保温,适宜抗寒。”还有的学生受到松树皮厚的启发联想到仙人掌的皮薄,不易保温,所以不适合生长在寒冷的地区。你看,这些学生的联想多有智慧啊!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学生最后实现一致认识:“这是因为仙人掌除了叶子是针形的这个特点外,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茎是肉质的,里面含有很多水分,这样的茎很适合缺水的沙漠地区,而在寒冷的环境里很容易被冻坏。松树的叶子也是针形的,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还可以减少热量的流失。它的干是木质的,含水量很少,但是皮质很厚很结实,特别耐寒。所以仙人掌适宜生长在沙漠,而松树适合生长在高寒地区。”

质疑和争论给了我们一些关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新课程需要换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已经实行很长时间了,但是还有不少老师的理念更新却远远没有跟上新课改的步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还停留在“以老师为中心”,教学始终围绕着课前设计好的路径走,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有学生的质疑脱离了原先的轨道,就立刻刹车。试想,这样的教学理念又如何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呢?没有源于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我稱之为“真问题”,而不是老师预设好的预料中的“伪问题”),又哪来学生联想思维的飞扬?又哪来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

二、新教材需要用新方法

新课标催生了新教材,新教材也需要衍生新方法。可是我们不少老师还是处在“换汤不换药”“旧酒换新瓶”的层面,还是用老方法去教新教材。况且新教材也不是完美的,还有许多不周全的方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运用新方法去创造性地重组教材,补充或舍弃相关内容,而不能“唯材是举”,始终围绕教材转。在使用新教材时,只要我们心中有新课标这杆秤,不论我们如何使用教材、用什么方法去使用教材的什么内容都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思维迸发的火花超出原有教材内容时,我们何不助推一把力,把学生推向更高更远的学习目标呢?

三、新课堂需要变新角色

新的课程标准对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很明确:老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角、主体。一个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课堂,就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学生半点思维的浪花。老师只有心中有学生,才会把学生当成主角,也才会允许学生随时随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疑惑、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方法。要让学生在多方辩论中涌现出许多属于自己的智慧火花,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结晶。长此以往,润物无声,最终会将智慧的火种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思维之中!

猜你喜欢

针形仙人掌松树
创意树叶
针形红茶精揉做形工艺参数优化
仙人掌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坚韧挺拔的仙人掌
松树
仙人掌
松树
瓦楞纸板黏合强度测量影响因素分析
针形管锅炉对发电机组余热的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