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运用微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2021-11-27范鑫
【摘要】随着互联网深入寻常百姓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微课”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以其简单、高效的优势,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将“微课”与高中化学教学相结合,在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化学素养。因此,研究“微课”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微课 高中化学 自主学习
一、微课在高中化学中应用的意义
高中化学知识繁琐,内容量大,并且原理性抽象内容也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某些抽象的过程,就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效降低教学难点的教学难度,如学习必修1的“物质的量”时,由于物质的量反应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
化学微课可以突破常规教学的不足,突出化学实验,如针对探究铁制品生锈的条件实验来看,由于实验耗时较长、且难度较大,单纯依靠传统实验方法无法实现实验目标。因此,教师应引入实验微课,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组,要求每组学生对不同环境下,铁制品表面变化现象进行记录,并在课上播放。
微课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可以使微观的,抽象的知识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加深感知和理解。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效降低教学难点的教学难度。微课实验的引入也让有毒的,难操作的演示实验现象得以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夯实化学学习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运用微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究
笔者在大庆第一中学分别设计了三节微课,把微课分别用于课前预习、课上实验视频讲解、课上化学模型演示,课后进行对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和访谈,得出如下结论:
化学微课的制作的重点是微课的设计。而微课设计要求教师对高中教材,高考考纲更加系统化的关系建构。高中化学微课运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教师创新思维和研究思维的有意识拓展。
在具体的课例中,老师发现,只要微课的设计得当,学生在课程中的思考加深了,思维更加活跃了,课堂节奏一环扣一环,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延长了学习时效,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课探究时间不足的难题,探究性强,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缺点就是如果设计不合理,课堂就会失去控制从而混乱度增加。另外,利用这种形式上课,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来预习新课,消化知识点,也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实验操作能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更强,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合理,对学生心理了解更细腻,也对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更 熟悉。但劣势在于:师生耗费时间多,学生学习效率较低,而且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效果也无法保障。
高三年级学生课程紧张、时间紧张,没有过多地时间吃透微课内容;学生家里有没有网络学习是个问题;接触到网络以后,是不是在学习微课又是一个问题;学生自觉性、自律性、自主性都得不到保障;对教师而言,一方面,既要找课题,还要做微课视频、还要做课件、还得根据 学生的任务表充实课件、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等等一系列工作,工作量太大,另一方面,是不是所有老师都具备开展这种模式的素质也是一个疑问号。
目前老师应用的主要录制视频方式有手机录制实验视频、ppt加录屏、ppt自带录屏、bilibili录屏、平板电脑录屏,一般是提前做好ppt,用手寫板或者是ipad书写笔书写。手写板用起来需要老师有一定的熟练度,而ipad比较好用,但是价格要贵一些。
初期拍摄出来的视频一般来说占用空间较大,需要进行剪辑,目前项目组主要应用的软件是剪映和剪辑师,基本上软件里的免费功能即可满足制作微课视频的需要。剪辑时要注意抓要点,去掉可有可无的操作和语言;视频的后期处理和前期准备同样重要。
微课不可能完全代替老师,尤其对于高中来说,知识体量大,内容覆盖面延伸面都比较广,设计微课时最好融入交互式思考互动,可以加入测试、提问、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设计上的启发性,引导性,和课上课后的互动联系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结语: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网络平台的发展,微课的实施条件越来越成熟。但是要推广微课,在国家层面能否有相关制度,学校是否给予老师授课自主权;随着事物发展,微课是否能够作为主流教学方法仍需实践;目前,还缺乏更多一线教师的认可和支持,在制作难免需要教师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业务进行自我突破,而且,也会因此比传统课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某一次的研究中,难免会有所偏颇,需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微课教学的内容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学生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否保持注意力在微课上,如果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终生学习探索学生都是受益的。
【参考文献】
1、张文、马秀芳,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5,36(3):3-9。
2、刘艳斐、乜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2):61-66。
3、蔡凌飞,高中物理“微课程”的设计与实现研究——以电磁学部分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4。
4、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1):105-112。
范鑫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