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评价“指挥棒” 让人才活力奔涌
2021-11-27唐余方
唐余方
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高不高,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人才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
近年来,重庆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倾向,实施“放权松绑”,先后推行3轮职称评审改革,出台“1+10”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起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通过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让广大人才在巴渝大地上各显其能。
评价方式更多元
10月,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展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结束,共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69人次。
这是建工集团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第一年,对于集团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集团首次开展的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效果非常好。把技能人才评价权放给企业,企业更能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评出真正需要的人才。”建工集团组织人事部部长王宇说。
过去,评价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是职业资格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技能人才评价的需求。
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确定了由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组成的多元评价体系。重庆在开展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用人单位自主评价、第三方评价的市区两级管理和技工院校学生评价市级统一管理的体制。
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关于开展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深入企业宣传,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到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中来。
“把技能人才评价权下放给企业,用什么人、人才水平怎么样,真正让企业说了算。”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建工集团便是重庆首批取得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企业。
为了更好地推动自主评价工作,建工集团专门成立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领导小组,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上升为建设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抓手,制定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实施方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出台6项“硬核”激励措施,搭建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四梁八柱”,让更多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截至2021年10月,重庆已有77家企业成为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机构,累计评价人数超过5万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员工的技能提升方向更清晰、发展通道更畅通,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人才流动更畅通
对于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教师廖明佳来说,今年10月是个收获的季节。
10月中旬,廖明佳参加了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10月底,学校通知她已经通过了组织评定,成功获得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通过申报、专家评审的评价方式,就能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是廖明佳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为了拓宽人才发展空间,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今年初,市人力社保局先后出台《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关于工程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参加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通知》,先行先试,打通了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廖明佳属于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副高级职称,一直从事与化学工程相关的教学工作。对于这位年轻教师来说,两类人才的贯通融合不仅让她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提升综合能力,还进一步丰富了她的教学内容。
“目前,‘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要求老师不仅能够胜任理论教学,还能指导学生实践。但是要指导学生实践,老师必须持有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廖明佳说。
以前,要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廖明佳需要逐级报考,并参加理论和实践等考试,耗时耗力。如今,随着两类人才贯通融合工作的开展,只要是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都可以直接参加高技能人才评价。
在推进两类人才贯通融合工作中,重庆进一步明确了申报条件、评价方式和评价工作制度。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等要求,依据专业技术人才取得的业绩和评价等级,对申报人员资格等情况进行审查,采取直接认定、综合评审和考核评价3种方式进行评价。
“这一方面为专业技术人才创造了更多深入现场的实践机会,提升其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推动专业技术人才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这一方式还为教师取得更高等级的一体化教师资格创造了条件,让他们更能集中精力投入到教学教研工作中。”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分类评价更精准
今年7月,渝中区公布了2020年度“渝中名医”人才遴选情况,共评出学科带头人2名、学术带头人6名、青年骨干20名。
大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月波就是其中之一。今年4月,她还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取得了高级职称。
“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全科医学工作13年,之前从没想过能够获得高级职称,更没想到还能获评‘渝中名医。”陈月波说。
当拿到“渝中名医”人才证书时,陈月波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鼓励。
不断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为“陈月波们”在基层搭建起干事创业的舞台。这些年,陈月波成长很快、干劲很足,而她身边的年轻同事们亦是如此。大家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基层把全科医学发展起来,把基层首诊做起来,推动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就医格局。
近年来,为了遴选一批在各行各业道德素质过硬、业绩贡献突出、引领作用显著、行业认可度高的人才,渝中區推出了“渝中英才计划”,并在这一计划下设置了“渝中名医”、“渝中名师”等子计划,为分类选拔人才、进一步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打下坚实基础。
这个过程中,渝中区紧紧扭住人才评价这个“牛鼻子”,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完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围绕“谁来评”,渝中区推动由体制内评价为主向市场化评价为主转变,建立由党委、政府主导,用人主体自主评价,中介机构参与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对专业技术人才,重在“行业内认可”,邀请行业专家参加评审;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将企业经营状况和个人业绩贡献纳入考核范围。
围绕“怎么评”,渝中区坚持以用人单位为主体,首先由单位或个人按业务归口原则向区级主管部门申报或向区委人才办直接申报;然后由区级主管部门在收集用人单位意见、了解用人单位内部人才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形成评审细则及评分标准,并邀请行业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申报人员进行初审;最后由区委人才办邀请相关部门、行业、高校等专家进行评审。
经过几年的探索,渝中区已逐渐形成了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体系,最大程度激发和释放了各类人才活力。
评价范围更广阔
走进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记者感受到来自两个不同群体的热情:一个是退休的老年群体,他们有着极大的学习热情;一个是“85后”年轻教师群体,他们有着极高的教学热情。
以前,山城老年大学根本留不住年轻人。究其原因,是我国教师职称评审专业中没有“老年教育”这一项,教师难以正常晋升,从而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渝中区先行先试,对全区的公办、民办老年大学等老年教育机构进行摸底调研,并将相关问题提交给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
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多次赴市内相关机构走访调研后,同意开展此项工作。
由于老年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工作性质、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各学龄段教育机构的教师存在较大差异,职称评审标准缺乏类比和参照的对象,因此开展此项工作的难度很大。
经过两年的探索,重庆解决了老年教育机构教师职称申报评审的难题,建立了老年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填补了这一专业的职称评审空白。
2017年8月,重庆老年教育学校教师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组建;同年12月,全市首次老年教育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工作正式启动。
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钢琴教师章琛就是老年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建立后的首批受益者。
章琛从2005年开始从事老年教育,此前十余年,她一直苦于没有职业晋升通道。
在首次老年教育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工作中,章琛取得了中级职称。拿到证书时,她很激动:“真是没想到会有这样一个发展机遇。”
这几年,章琛的教学热情更高涨了,她也按照职业发展规划,对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老年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已经实现从初级、中级到高级全线贯通,有了这一制度,老师们的职业晋升通道就更加顺畅了。”渝中区山城老年大学副校长刘利娜说。
随着老年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老年教育队伍中。如今,在渝中區山城老年大学全职教师中,“85后”教师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