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发展沃土 培育“人才森林”
2021-11-27谢鹏
谢鹏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一位人才就好比一棵大树,想要枝繁叶茂,离不开良好的生长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社会环境,这样才能打造出如森林一样广阔、多样、可持续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避免本土人才流失。面对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的现状,我们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防止出现“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首先,对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的支持政策,用人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平衡,不能搞内外两套标准,挫伤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其次,引进人才时不能仅限于人才本身,还应引进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思维等,进一步带动本土人才、激活本土人才;再次,在奖励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时,也要注重对培养人才的团队给予支持,进一步优化人才的成长环境,不能引进人才时讲究团队引进,但对培养本土人才成长的团队却不予以关注和支持;最后,每年要对本土人才的特点、亮点、不足等情况进行梳理,摸清家底,制定人才发展计划,让各项人才支持政策具有可持续性,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
用好用活外地人才。重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水平整体低于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会使我们在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时存在短视问题,导致创新能力薄弱、发展动力不足。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明确需求,有的放矢引进人才,不一定非要刚性引进人才,也可通过“揭榜挂帅”等制度,把重大项目交到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手中,让有能力的人才有机会“挂帅出征”。要及时梳理身在外地的“重庆籍”人才。在重庆出生、后因求学或工作在外发展的优秀人才数量众多,主管部门应当利用各个学校校友会等组织,充分掌握“重庆籍”在外优秀人才的情况,主动与他们联系,打好“亲情牌”、“家乡牌”,不求能把他们引回来,但求能够“情感用人”,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智慧持续不断地汇聚到巴渝大地上。
进一步破除机制障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各项政策放开的情况下,我国科技界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并实现了转化应用。比如,成功分离出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开发一批临床救治药物、检测设备和试剂等,为党和政府应对疫情提供了决策支撑。这充分啟示我们,我国拥有大量的优秀科研人员,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但前提是要进一步破除机制障碍,为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放权松绑”。当前,科技创新已经到了进一步“放开”的时候,要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科技管理改革要善于做“减法”,真正把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机制“减”下去,扩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自主权;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进一步完善专利制度、版权制度,为吸引和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事关国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战略地位。不过,基础研究的预期收益不确定性较大,无法短时间内做出成绩,存在经费投入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要持之以恒推进,做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就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加大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基础研究经费更好地支持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聚焦基础学科和前沿探索;不断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发现、培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作者系“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功能性脑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