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分析

2021-11-27黄菁芸

中外医疗 2021年27期
关键词:流浪精神病救助

黄菁芸

泉州市第三医院第七病区,福建泉州362000

流浪精神病患者是指没有固定居所和固定经济收入,长期在街头流浪且存在精神障碍的一类人群[1]。目前我国的交通十分便利,全国流动性较高,随之就出现了相对较多的流浪精神病患者,其生活处于十分不稳定的状态,基本生存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同时又存在比较复杂的认知、思维等方面的精神疾病,因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其精神疾病和生存状态不断恶化,不仅使自己的生活愈发艰难,也带给整个社会一定的隐患[2-5]。流浪精神病患者由于自身能力和精神状态的限制一般无法主动寻求社会帮助,经常由公安机关将其送往附近的医院或救助机构进行救助,但是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和管理后只能暂时使生存状态好转,并不能帮助其恢复基本的社会功能,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长期生活质量也未得到明显地改善[6]。行为技能训练是指通过示范、指导、演习、反馈向训练对象教授一些行为技能,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训练对象各方面的能力。流浪精神病患者缺乏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功能都可以通过行为技能训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够切实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现状,也能减轻社会的救助负担[7-14]。基于以上背景,该次研究方便选择2019年6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101例女性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以探究行为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101例女性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n=51)和对照组(n=50)。研究组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43.18±4.37)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病程(2.15±1.13)年,研究组患者除精神疾病外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对照组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42.34±3.22)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病程(2.11±1.06)年,对照组患者除精神疾病外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全部患者均确诊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以及院内管理:对全部患者均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由护理人员进行监督让患者按时服药,并进行常规护理;引导患者进行规律合理地饮食和睡眠,指导患者进行适度地合理锻炼。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行为技能训练:常规治疗以及院内管理同对照组;行为技能训练内容如下:①培养患者自理能力:帮助患者形成固定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形成固定的生物钟;训练患者洗澡、穿衣、洗漱等技能,保持自我卫生;指导患者进行规律合理的饮食,维持自身良好的营养状态。②培养患者基本的劳动技能:训练患者整理床铺和房间的能力,使患者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一个整洁的生活环境;培训患者清洗衣物、杯子等生活用品的能力。③培训患者的社会功能:定期组织下棋、打牌、唱歌等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一项社交技能;培养患者遵守基本的社交规范,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自我表达和寻求帮助。④在培训过程中形式应该灵活多变,要循序渐进给患者充足的适应和巩固的时间,在整个培训和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全程给予心理支持,定期进行心理疏导,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注。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精神状态和康复状态:采用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康复状态量表(MRSS);统计两组社会功能和生活能力状态:采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SI)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统计两组生活质量情况: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精神状态和康复状态评分比较

在治疗后,研究组BPRS评分(30.41±3.44)分低于对照组(35.61±3.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RSS评分(30.48±4.16)分低于对照组(43.61±5.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PRS和MR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BPRS和MRSS评分比较[(±s),分]

?

2.2 两组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在治疗后,研究组SSSI评分(10.34±2.17)分低于对照组(13.25±2.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DL评 分(13.44±3.52)分 低 于 对 照 组(17.36±3.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SSI和ADL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SSSI和ADL评分比较[(±s),分]

?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在治疗后,研究组(总分)在GQOLI的物质生活、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4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

3 讨论

流浪救助者没有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一直处于漂泊状态,在不进行救助和干预的情况下这部分人群的精神状态只会愈加恶化,最终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15-16]。该次研究选择该院收治的101例女性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1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以及院内管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行为技能训练,探究行为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治疗后研究组BPRS评分(30.41±3.44)分低于对照组(35.61±3.50)分,研究组MRSS评分(30.48±4.16)分低于对照组(43.61±5.34)分(P<0.05),与向滨洋[17]学者研究结果相比,接受治疗后观察组BPRS评分(31.02±5.14)分低于对照组(37.69±3.96)分,观察组MRSS评分(29.65±4.33)分低于对照组(38.96±4.74)分(P<0.05),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在治疗后研究组SSSI评分(10.34±2.17)分低于对照组(13.25±2.54)分,研究组ADL评分(13.44±3.52)分低于对照组(17.36±3.72)分(P<0.05),与向滨洋[17]学者研究结果相比,观察组SSSI评分(10.31±4.46)分低于对照组(14.52±4.08)分,观察组ADL评分(15.27±4.53)分低于对照组(19.04±3.98)分(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行为技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实际应用价值。对于流量救助精神病患者如果只是采取单纯治疗和救助,只能一定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现状,在患者无法独立生存的情况下,任何救助都有限度,不能完全地满足患者的需求,而且会造成极大的社会负担,只有在救助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行为技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和一部分社会功能,才能根本性地解决流浪精神病患者这一社会问题[18]。在实际救助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救助观念,救助流浪精神病患者最终的目的是使其恢复正常的生活,能独立走向社会,一切的救助都应该以最终目的为中心实施,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人特点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弥补患者独立生活的缺陷[19-21]。流浪精神病患者与普通流浪人群的区别是已经具有一定的精神障碍,应该针对性地治疗患者精神疾病,综合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重点关注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社会,尽量使患者具有一个平静的心境。在治疗结束将患者推向社会时,应该综合多个救助部门,为患者提前做好一定的生活保障,也应该定进行患者,及时发现患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合理地帮扶。行为技能训练的实际应用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流浪精神病患者的认知障碍和生活技能水平不一样,要根据救助方式进行合理地调整,不能流于形式化否则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救助效果[22]。该次研究中部分流浪精神病患者在进行行为技能训练后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明显地改善,能提升患者生活各方面的技能,也能为患者培养一些生活爱好,从而提高患者的情绪自控能力,临床效果十分明确,如果能够推广应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

目前我国构建了多重综合运行的福利救助机制和社会保障系统,以为社会成员规避风险,在社会成员因为意外事件失去收入的情况下,给予及时地救助,但是目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呈现出分离运行的情况,流浪在城市的精神病患者难以及时给予合理地救助,其生活状态极度艰难,基本生活水平难以进行保障。流浪精神病患者一般是由各地区的福利救助机构进行发现和帮扶,能在一段时间内让流浪精神病患者有所依托,但是这部分人群在进入社会后,大部分的生活状态依旧不会有明显地改善,所以仅仅给与其短时间的生活帮扶对患者的帮助有限,对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的提升没有明显改变。根据我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病患者超过1亿人数,平均每13人中就有一位精神病患者,其中重症患者占比也很高,当这部分重症患者脱离家庭且没有及时得到社会救助时,就会变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而且我国目前的福利救助机构相对于庞大的精神病群体严重不足,对全部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进行长期甚至永久的救助不符合现实条件。基于目前的社会救助体系现状,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就需要给与合理有效的技能训练,使其在救助阶段后,能具备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使救助效益最大化,以提升流浪精神病患者长期生活质量为救助目的。该次研究探索的初步技能训练在研究结果中都得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具体的技能训练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扩展。

综上所述,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和院内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行为技能训练可以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确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流浪精神病救助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流浪
水下救助抢险
流浪的歌
水下救助抢险
遇见一只流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