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党建引领作用
2021-11-27刘诗扬
刘诗扬
(贵州水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大河边煤矿,贵州 六盘水 553006)
2016 年10 月,习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国企发展的规律所在,深入回答了国企党建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国企党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紧紧围绕全面解决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在国有企业贯彻执行;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坚持党组织对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不能变,着力培养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坚持建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不放松,确保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在哪里,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为此,如何使企业的党建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措施更具体、更有操作性、更富实效性,并与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贴得更为紧密,避免与行政管理工作出现“两张皮”现象,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工作,不断强化党组织的功能,切实彰显谋大事、管干部、强监督、作保证作用,扎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正是笔者在本文中的重要阐述。本文尝试探究国有企业中党建工作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大家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功能被弱化
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本应在国有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但在当前,国有企业进行着轰轰烈烈的体制改革,改革后的国有企业性质有所改变,一些国有企业只注重企业经济的发展,很多精力都放在了做大做强企业,这并不是问题,但问题是,很多企业认为抓党建并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不愿在党建工作上耗费人力物力,存在这种思想的国有企业普遍认为,企业的发展应该以经济利益为主要抓手,更有甚者认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应该在经济利益的发展下服务,在机构的设置上也把党组织机构设置为企业的附属机构,在形式上就将党的建设工作放在了“门外”。如此一来,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领导分工负责制就难以实现,造成了很多错误的认识,认为国有企业的重大事项研究只需要董事会决策,使得党的组织功能被弱化,党委(党支部)的职能职责功能形同虚设。尽管上级党委或者监管部门有要求,但很多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主要还是体现在资料上,特别是一些诸如学习教育、党内活动等的进行上,假资料、伪资料应运而生,这类国有企业普遍认为,抓党的建设工作与抓企业的经营是相冲突的,大多重生产,轻党建,就是负责党建工作的领导干部有心抓党建,但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下,一些党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党课教育、党内活动等都难以在实践中得到落实。总的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认为,党的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政治要求,比较“虚”,实在的还是实现经济利益的发展,存在这种消极思想和模糊认识的原因,极为容易造成党政关系的不顺,使得党的组织功能被弱化,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三者相互关系协调不顺,党组织参与决策、监督、活动较难。
(二)党性观念被淡化
新形势下,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逐步发展和改制力度的不断加大,流动党员、退休党员的数量急剧增多,这给国有企业开展教育管理增加了很多难度,而有的国有企业党性观念较为淡化,特别是经营比较困难的国有企业,党的组织活动难以开展。同时,这些流动党员、退休党员的组织关系在转接中,由于单位与企业的对接中存在协调衔接等的脱节,党员问题频频出现问题,特别是流动党员,在国有企业中流出后,由于工作地点和单位不确定,随意性增加,党组织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有找不到接收党员组织关系的情况发生,而党员本人又缺乏应有的意识,长期不与组织联系,思想认识出现偏差,有的对组织也渐渐失去信心,党的理想信念受到动摇,党性观念较为淡薄,不愿意参加组织活动等等,这给党的建设工作增加了难度,企业的教育管理特别滞后,缺乏及时调整管理等使得流动党员、退休党员等离开了党组织的教育关心关爱,成了没有“家”的党员。
(三)组织建设被虚化
新形势下,有的国有企业在抓党的建设工作时,认为抓党的建设工作应该以服务经济利益的发展为目标,诸如学习教育、党内活动等的开展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能抓就抓,不能抓也就算了,在主观意识上根本不重视,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基础比较薄弱,党的建设组织虚化,缺乏组织活动经费的预算,缺乏组织活动场所、器材、内容等。特别是当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放缓或者出现问题不佳的时候,企业的职工思想就会变得比较涣散,党的建设组织就更加虚化,党员领导干部的作用就更加难以发挥,领导干部职工等待、观望的情绪就比较明显。有的国有企业中,出现党员培养发展断层,多年未发展党员。有的国有企业中,行政领导兼任党委(党支部)书记,但只主抓企业生产经营,对党的建设工作既无视也无经验和精力,党的组织意识极为薄弱,在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中,从不召开党委(党支部)会议,党的组织机构运行处于虚设或无人可用状况。在有的国有企业中,从事党的建设工作的干部缺乏应有的待遇,薪酬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同级别的经营管理人员,该享受的政工职称等受到区别对待。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造成了部分优秀的从事党的建设工作的优秀人员的流失,即使很多留在党建工作岗位上的人员,也未必就能安心尽心地对待本职工作岗位。一旦遇到企业改制或者机构人员精简等情况,不重视党建的国有企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精简分流党建工作人员和机构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处理问题边缘化
新形势下,有的国有企业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极易产生较大的问题,很多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处理,企业在处理问题时常常把问题边缘化,给党的建设工作带来较多的困难。如,党员干部职工由于个人利益发生变化,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事关个人生活的很多重大问题一时之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个人思想上出现较大落差,常常聚集起来一同上访,也给社会和企业本人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的国有企业职工,由于企业推进的改革设置的年薪制,领导干部和普通职工之间的薪资差距较大,有的国有企业借助企业改制或重组机会,大搞任人唯亲,裙带关系,还有的国有企业在工程招投标、大额度资金使用、大宗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问题上搞个人主义,稍有不慎就容易滋生许多腐败问题等,企业干部职工和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形象和发展前景。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强化组织领导作用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组织是企业政治领导核心,起着把大局、统全局、领航线的作用,如果没有组织的把关与监督,国有企业的发展将如无头的苍蝇,缺乏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因此,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合理编配党务人员,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切实做到活动有场所,有经费保障。组织活动要经常化、多样化,不断增强党员归属感、使命感,大力激发企业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同时,企业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着力建立起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定期组织、沟通、团结和增进友谊,不断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和班子的团结协作能力。要严格按照党的建设要求,始终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帮助班子成员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不断加强党内监督和增强凝聚力。坚持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使党员干部职工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坚定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素质。
(二)强化组织功能作用
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正确处理好党组织与董事会、经理层关系,充分发挥重大问题决策参与职能和决策执行,正确处理好企业内部利益群体关系,强化党组织协调职能,正确处理好党组织与群众团体的关系,发挥政治核心的领导职能。笔者认为,发挥政治领导核心,就是要在企业中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重大问题决策中把好政治方向。党员职工思想比较活跃,不稳定因素也比较大,企业党组织书记必须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切实抓好干部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不断加强和提升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党性教育,确保思想统一。21 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创造更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统筹兼顾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着力抓好统筹管理,兼顾企业各方发展力量的平衡,不断化解利益矛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三)强化党性教育作用
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强化党性教育,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要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促使企业党员干部职工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培养出更多讲政治、讲原则、有理想、有信念的党员干部职工。党员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是先进性的代表。大力推进先进典型的树立,设立“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号”等岗位,充分发挥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切实加强党组织活动的开展,给党员干部职工以“家”的温暖。经常走访慰问困难党员,适时关心党员工作生活,从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更多帮助,让党员职工在精神上感受到党的温暖。
(四)强化民主监督作用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党内民主监督的作用强不强。因此,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扎牢企业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制度笼子,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科技、营销等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方位实施民主监督。企业要尊重职工党员在企业发展中的首创精神,采取有效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引导和发动职工党员在相关法律规定下,真正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