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城市农民工阶级意识探析

2021-11-27宋艳

魅力中国 2021年32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阶级农民工

宋艳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述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是指反映一定阶级的特殊地位和利益的社会群体意识,包括阶级的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阶级心理和阶级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十分强调工人阶级对历史地位的认识。恩格斯这么论述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有阶级觉悟的’,这在我们中间固然是容易理解的简略说法,但是我认为,为了便于一般人的理解和翻译成外文起见,不如用‘认清了自己的阶级地位的工人’或类似的说法”。[1]“工人比起资产阶级来,说的是另一种习惯语,有另一套思想和观念,另一套习俗和道德原则,另一种政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彼此是这样的不同,就好像他们是属于不同的种族一样。”[2]马克思敏锐地观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需求发展的同时,工人的需求却受到压抑,进而产生不满情绪的社会现象。他形象地写到:“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房屋的需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这是,狭小的房子的规模证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讲究或只能有很低的要求;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座较小的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越发感到受压抑。”[3]从这段论述看,马克思比较关注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相对地位的变动对工人阶级的心理影响,强调阶级、阶层之间社会流动和生活机遇相对变化的影响。

二、新时代城市农民工的特征及其阶级归属

(一)新时代城市农民工地基本情况和特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走进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新的补充力量。2020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 万人,本地农民工11601 万人。[4]尽管他们还有土地,与农民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城市农民工逐步失去依靠传统农业谋生的条件和能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本文中的“城市农民工”,是指虽然拥有承包地,其户籍身份仍是农民,但已经脱离农业,转移到城市第二或第三产业中从事各类劳务的人员。

城市农民工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他们具有户籍制度所认定的农民身份,并或多或少有些承包田以及宅基地,但他们基本不或不主要甚至再不从事农业生产,但他们的户口身份仍然是农民。第二,他们是从事非农生产的工人,主要从业于第二产业,也包括第三产业。他们是工人阶级中新的阶层,即由于户口身份的制约,他们不能享有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属于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较低阶层。第三,他们的生存活动空间受制于工业化、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客观发展,主要是在城市,而且通常是大中型城市。第四,是我国工业化的重要支撑资源,其原因在于城市农民工的劳务成本低廉,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二)新时代城市农民工的阶级归属及其阶级意识缺位

在新时期,城市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为工人阶级队伍注入了新的力量。工人阶级是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生产和服务的体力、脑力劳动群体。根据工人阶级的根本属性分析,工人阶级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换取工资收入,并且是以工资收入为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与现代化生产相联系,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发展方向;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性。部分城市农民工虽然在农村尚有一些农田,但一来他们对于责任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二则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只是靠出卖劳动力,主要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计;三是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化大生产紧密相连,逐渐掌握一定的先进生产技能,同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所以,综上分析,虽然城市农民工的制度身份仍然是农民,但当代中国城市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工人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在日益成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人阶级形成了较之其他阶级更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意识。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作为新的工人阶级,城市农民工已经从第一产业转移到新的产业,开始具有工人阶级在大生产基础上形成的本质性特征,即基本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先进意识。但是,城市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现实问题导致其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内在自发地形成工人阶级意识。在经济上,他们同农业、农村、农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职业具有临时性、流动性的特点,大多从事报酬低廉的劳动,生活普遍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政治上,他们尚未形成工人阶级的意识,尚不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所供职的单位中缺乏主人翁地位,被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排斥在主流之外;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处在城市社会的最底层,经常受到各种歧视;心理上,他们离开农村来到城市,不能经常与家人、亲戚、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亲情互动,又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在情感方面缺失宣泄的渠道,在社会流动与漂泊中容易产生种种心理不适,长期处于情感需求与情感实现的矛盾冲突之中。

(三)新时代城市农民工阶级意识

城市农民工的工人阶级意识培育是指,如何使农民工摆脱传统的农民意识,从自发的工人阶级意识逐步形成上升为自觉的工人阶级意识的实现过程。它包括在理论上的继续解放思想,满足现实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满足城市农民工的阶级心理需要,提出真正反映这个工人阶级新阶层的地位和利益的理论;在实践中从解决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维护城市农民工的利益入手,真正解决城市农民工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意识缺失,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城市农民工真正融入工人阶级,从自在的阶级上升为自觉的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核心力量。在工人阶级新阶层的培育中,还要重视对这个阶层的教育与培训,通过自身的不断提高,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能够自主竞争的群体,成为具有集体意识的工人阶级。

三、推动新时代城市农民工阶级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城市农民工的数量越来越大,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该群体如何定位,如何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阶级意识,是影响其发挥潜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重新审视和研究当前的中国城市农民工,对这个阶层进行阶级属性的界定,培育其所应有的工人阶级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的主人,[5]新时代城市农民工数量大、力量强,为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秉承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全力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消除各种社会矛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由于目前社会发展的不成熟、不完善,导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付出与所得之间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农民工自身的阶级意识薄弱,极易把自己置于与工人阶级对立的位置,必然影响广大农民尤其是城市农民工对党和目前的经济、政治改革的认同,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影响社会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培育当代进城农民工的工人阶级意识,促进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深度转化,能够消除农民工对城市居民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对立态度,有效地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和农村地区的繁荣以及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其次,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深入进行。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6]目前,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在逐渐演变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他们长期在城市就业,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承担着城市建设、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任务,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据农业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估计,农民工在人数上已经超过城镇中有户籍的公有制第二、第三产业的职工,而在有些行业,有些地区的第二、第三产业的职工已经主要是农民工,如建筑、建材、采掘、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的第一线职工80%以上是农民工。2020 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 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5%[7],这些成绩都离不开这些新型工人力量的贡献。

再次,有利于加强新时期的工农联盟。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工农联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的城乡分割使城市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直接联系越来越少。城市农民工长时间阶级身份模糊,迷茫于归属于农民阶级还是工人阶级,他们天然地倾向于同情农民阶级,对城市和城市工人产生敌视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工农联盟。城市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其阶级属性的确定壮大了我国新时期工人阶级的力量,是我国工人阶级构成的一大突破。及时培养农民工的阶级意识,使农民工真正自主地接受自己的阶级所属,可以缩短工人和农民的距离,加强工农之间的天然联系,促使农民工自觉促进工农之间的交流融合。

第四,有助于城市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新生力量的发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把城市农民工阶级意识培育提上日程,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城市农民工群体的内在需要。城市农民工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零散地发挥自己的努力,把他们凝聚起来,使之意识到自己属于先进的工人阶级,既而发挥阶级的先进作用,激发其内在潜力和积极性,使城市农民工真正成为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阶级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还原真实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