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推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以豫西地区为例
2021-11-27马铭董泽富宋双龙黎昱良
马铭 董泽富 宋双龙 黎昱良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经过了长达数年的全面脱贫攻坚战,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在脱贫基础薄弱的地区,相当一部分原贫困户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地区闭塞依旧严重。对于这种情况,普通话的推广有利于相对贫困地区打破地域闭塞,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交流与联系的桥梁,消除语言隔阂,让当地更多优秀历史文化走出去,同时将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与人才引进来,带动当地产业的全面升级,全方位、多层次地发展乡村产业,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让全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不易成果更为稳固且长效,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努力建设具有高新产业和文明乡风的现代美丽乡村。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推普的重要意义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一直以来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繁荣,普通话是全国的通用语言,充当着信息载体和交流工具的角色,在语言上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价值和共识,不仅在促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促进欠发达地区人民加快融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搭建了坚实的基础性桥梁。普通话的广泛推广有利于消除沟通壁垒,有助于为中华民族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地区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急需加快进度。
二、农村地区推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我国农村的推普工作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村民的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普及率有一定提高,但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农村的普通话推广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在实际运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说讲普通话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掌握好普通话不但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村民对普通话的理解仅局限于语言的交流功能。
1.客观原因
由于我国农村缺乏经济信息和语言发展环境,缺少先进产业,很难接触到一些高素质专业人才,人们普遍对普通话的功能和用途认识不深,对普通话不够重视。
劳动力的严重流失导致良好语言环境缺失。随着升高的物价和家庭经济、外界等生活压力下,很多青年、中年人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将儿童交由家中长辈看管,同时村镇中的主体人群也是老年人,语言素养不高,学历普遍较低,于是衍生出农村语言环境缺失的问题。
2.主观原因
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领导没有充分意识到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没有将推广普通话列入常规工作日程,且宣传力度不到位,从而使村民对普通话的了解不深,也没有讲普通话的意识。
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部分农村教师认为使用方言进行授课,学生更加容易听懂,容易理解,比使用普通话的教学效果好。他们认为只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成绩优异就可以,至于是否说普通话,普通话是否标准并不十分重要,这种教学理念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
(二)方言便利的交际心理
人们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行为往往取决于当下的情境。在我国大部分农村,普通话只有在一些社会工作的场景下才使用,如医院探访、办公室工作等,而方言则出现在日常学习和实际生活的场景,如家庭教育、日常管理交流等。可以看出,普通话的推广空间非常狭窄,而方言在农村的使用频率更高。一方面,农村流动人口相对较少,人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局限于当地,与当地人的接触更为频繁,所以往往更多地依靠地区方言来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另一方面,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方言区更有可能学习自己的方言,所以,对村民们来说,用方言进行交际更为便利,而非普通话。
(三)普通话的推广措施不力,形式较为单一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农村推广普通话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制度,对于推广普通话,只有一般性的号召,没有具体的推广措施。从普通话的推广形式来看,大部分农村使用黑板报或者广播,缺乏创新,导致普通话推广的形式化,从而使人们用普通话交流的现实体验感较差。
(四)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只有一些青年教师或公职人员有讲普通话的习惯,村民缺少讲普通话的机会,普通话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且因为绝大部分人的普通话都是后天学习的,学习效果因人而异,从而使广大群众的普通话水平呈现出差异,使用程度和交流效果也参差不齐。
三、推广普通话的对策探讨
(一)以新媒体宣传为载体,提高对普通话的思想认识,掀起语言热
当今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崛起带动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如今新媒体网络已经覆盖到了农村,无形中也促进了普通话的广泛运用,成为了在农村引进普通话的一个很好机会。人们可以利用微信、短视频等这些新媒体平台进行日常娱乐,同样也能利用这些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并且,为满足社会大众化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些平台的传播语言都是以普通话为基础来进行交流学习的,所以,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普通话进行听说感染,更加地了解和熟知普通话,从而体验到普通话的优美与普通话的重要性,以此不断地提高普通话在生活中的参与度,掀起一股语言热。
(二)以活动为推手,提升普通话的辐射范围,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农村推普工作需要良好语言大环境的支持。全面扎实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可以提升普通话的辐射范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教师、乡镇基层干部、中青年农民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中不断贡献力量。
比如,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可以在学校举办以歌颂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的诵读活动,可以与相关工作单位合作开展“诵读党课”活动,还可以开展每周一次的推普周活动等。村委会可以组织村民举办文化体育活动,举办普通话宣讲座谈会、普通话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比赛、红歌比赛等。借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字活动,辐射农村地区从上到下的各个单位,加强人民群众的普通话能力。
(三)以考核为抓手,构建普通话培训体系,提高普通话水平
为提升学生教师、乡镇企业干部的普通话水平,可制定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科学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不仅是学校和乡镇基层全面开展推普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这些单位和部门普及普通话工作的有力起点。
比如,学校可以为普通话开设必修课,或者将普通话水平纳入平时表现成绩,加强师生对普通话的重视度,促使其自觉提高普通话水平。同时,集中组织教师、乡镇基层干部人员学习普通话,制定考勤制度并严格落实,定期举行普通话能力测试,对普通话能力不达标的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其次,可以借助一些信息化教学平台,例如组织人员利用手机中的“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测试”等专业软件,随时随地学习,既能达到培训工作事半功倍,又不会引起人员的反感,保证农村地区推普工作科学、长效地开展。
(四)以学生为纽带,发挥学校推普主阵地作用,联动全社会并肩作战
学校是普及普通话的主阵地,学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纽带,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其背后家庭中的一员。全面、扎实、持续地在学生中做好推普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素质,还能在整个社会的推普工作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农村的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让学生明白,普通话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在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不断强调讲普通话的重要性,提高他们讲普通话的意识,并且鼓励学生在家讲普通话,让家里老人都能听懂普通话,家庭成员都能明白国家推普工作的开展对个人、民族与国家的重大意义,潜移默化的影响长辈也讲普通话。其次,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普通话环境。对校领导来说,要在平时集会等大型集体活动中做好表率,自觉使用普通话,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对教师来说,不论是课上提问还是考试监考,都应做到在课堂教学中百分百使用普通话;对教职工来说,也要做到在校讲普通话、与学生交流百分百讲普通话;学生之间也要习惯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这样,从校领导、教师、教职工到学生本身,一层层落实,大家相互提醒督促,逐渐改掉用方言交流的习惯,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最后,学校可以围绕普通话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还可以通过录制短视频,借助社交平台,将这些活动的视频信息传播出去,以带动社会上更多的人说普通话。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地区推广宣传普通话的方式也需要跟上时代、与时俱进。在对当前乡村普通话推广工作实际情况的调研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分析不同乡村普通话方言的发音特征与特点,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普通话中现存的困难和问题,良好应用科技成果,不断更新完善以往的宣传方法与推普手段,采取新视角、新手段、新思路、新理念,有效管理并结合网络新媒体推广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普通话普及手段,使广大乡村人群方便快捷高效地了解和学习普通话,提升他们的普通话熟练程度,切实改善中国乡村的语言生态环境,努力让推普工作取得的成果长期有效地留存下去,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