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021-11-27马新义
马新义
(甘肃省和政县梁家寺东乡族学校,甘肃 和政 731200)
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在经济、文化、整体环境设施的配备上呈现一定的不均衡性。因此,导致农村地区大量人口进入城市,由于学业问题导致家庭中的孩子无法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学习。所以,留守儿童数量增多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学校应加大力度不断对留守儿童实施教育,同时增进关注力度,要满足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同需求;要切合其能力特点以及性格特征,为其塑造正确的指引,为留守儿童塑造有效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各单位配备相应的环境氛围和教育引导能力,促进留守儿童能够获取身心意识上的综合成长,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因素。
一、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呈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
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放在家中,与家庭中的长辈,爷爷、奶奶等相关人群进行日常的生活。长者缺乏高素质和高文化能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指引和教育呈现不到位的现状[1]。留守儿童在产生一定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时无人交流。长期的生活环境、缺乏父母的实际关怀。难以与家中的长辈进行沟通,导致留守儿童的性格呈现孤僻、自闭的状态[2]。在问题的解决中呈现极端的形式。留守儿童心理缺陷,由于家庭因素、家庭氛围的缺失,形成了一定的影响[3]。
(二)学校因素
农村地区学校大多处于偏远地区,环境设施较差,教学水平也呈现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监管和督促[4]。但是,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硬性要求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知识讲解呈现“灌输式”的问题。学生无法得到真正的关系和爱护,难以应用先进手段完成知识学习[5]。学习成绩出现下降时,教师直接批评、硬性指导,让学生逐步丧失了积极性。家庭中无法得到关怀,缺乏优质氛围。学校中无法得到教师的关注。久而久之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社会因素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经常会呈现厌学的现象。农村地区辍学问题时有发生,年龄较小的学生进入社会,由于心智、思维意识价值观念均不成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也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时间推移,社会中问题少年的产生,多半在问题留守儿童之中。社会环境的缺乏、关注度的不够,致使留守儿童的各方面能力均较弱,也使得留守儿童的自身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四)留守儿童自身因素
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年龄较小,在心理意识上对家长的依赖程度较大,习惯有家长的陪伴和监管,但是,父母外出打工影响了幼儿的认知,问题产生时无人倾诉,沉溺在封闭的世界里。生活和教育环境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和保护。问题心理的产生,导致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其发展,阻碍了健康心理的形成,不利于留守儿童日后的综合发展和成长。
(五)其他因素
生活环境中的突发问题、周围人群对留的嘲笑均会成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生病、生理问题发生时无法及时解决,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与他人发生矛盾时、遇到欺凌时的恐惧心理。上述问题都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呈现缺失。
二、农村地区对留守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分析
(一)发挥教师作用,推动留守儿童成长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同时能敞开心扉交流的人员较少。因此,会对教师呈现过分依赖的状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和知识讲解中,应践行有效方式对其实施正确指引。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现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意识上的孤僻和性格上的自卑心理。教师要注意自身榜样作用的树立。以自身乐观、向上的性格影响学生,指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此外,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组织心理咨询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同时,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倾诉中增进情感。以教堂方式和心理咨询形式的渗透释放留守儿童心理的压力,简单弥补其在亲情上的缺失;通过有效教学以及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能够让留守儿童形成信息,有助于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减少社会中问题少年的产生。
(二)营造优秀校园氛围,树立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环境。学校内部要把握住自身的重要性,营造优秀氛围,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和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正确疏导和引领工作落实到实处;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教师综合能力的强化提升、对相关知识的传授进行构建;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切合学生发展,在遇到问题和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实际解决其苦恼。
建立健全完善的机制,学校内部可以通过条幅张贴、材料发放、定期组织集体活动的方式培养留守儿童的乐观态度。此外,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可以选择年轻、接受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外出学习,了解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学校中以成果汇报的方式跟其他教师进行分享。同时,要多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在进行教育和引导过程中使方法更加科学,关注其成长和发展需要。在学校与教师的同步努力下塑造留守儿童形成健康乐观的思维状态。
(三)促进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共同引导和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来自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中全方位的共同协调、努力。要突破由于家庭引导环境破裂,父母关心缺乏,而导致留守儿童自闭自卑心理的产生。要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让其正常参与学习和生活。社会中要在为农民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关注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家庭氛围的构建问题;要不断建立农民工学校,为其子女提供学习的机会,留守儿童能够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直接的教育和引导,会解决其心理扭曲的现状。
学校内部也要加进对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交流问题的关注,营造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有效环境。借助科学技术水平提升不断带来的产物,可以利用微信、QQ 或网络视频的不同方式增进双方的交流。协调不同方面的运行方式,学校定期组织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根据家访中发现的不同问题,正确引导和塑造幼儿形成正确心理。教师要积极纠正留守儿童,形成优秀的心理意识和健康习惯。紧密推动各方为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成长,明确教育方向,让城市与农村“受牵手”、让城市学生与留守儿童手牵手获取共同进步。
(四)开展心灵教室,帮助留守儿童抒发情感进行疏导
为不断强化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帮助留守儿童摆脱心理和情感上的困惑,增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独自生活的能力,开发出留守儿童的无限潜能。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在此环境中设计不同层面的交流方法。第一:可以让留守儿童与教师进行交流,摆脱自身的情感困苦;可以将生活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和学习中的困惑与教师进行交流,增进彼此了解。教师要基于留守儿童的分享及时调整计划和策略进行方法的变革,让科学方法推动留守儿童正确心理的形成,有助于让留守儿童的最佳状态在交流中践行。第二:留守儿童可以在此环境中采用单独抒发的方式,对面可以摆放一个娃娃,让留守儿童采用与娃娃交谈的方式抒发自身的情感。以此,解决留守儿童对教师的抗拒心理、解决留守儿童胆怯的心理;第三可以让留守儿童在心理沟通教室进行信件的书写,以“心语的信箱”方式书写与父母之间的思念之情。教师负责将学生的信件发给家长,在有所回信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此教室中进行查看。在充分关注留守儿童心理、成长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秘密空间和有效环境,能够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在交流中最大限度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困惑。
(五)提供体验机会,增强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理解
留守儿童可能会在情感意识上对父母产生一定的“误解”。因此,学校在引导中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体验机会,寻求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帮助,定期组织不同的留守儿童到父母的工作环境以及城市中的生活环境进行体验。以实际参观、体验的方式,在情感价值观念上,推动留守儿童能够理解父母所付出的艰辛和为生活做出的努力、贡献。在理解契机上创造出儿童能够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努力学习、积极形成健康心理的状态。以成绩回报父母,同时交流互动过程,也会增进留守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向往。形成通过学习改变生活环境、改变命运的思想意识,有助于留守儿童学习欲望的提升。
结语:综上所述,社会发展要求不同人群获取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水平提升,要求大量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助力的同时,要关注其家庭中的不同成员,为留守儿童送去温馨、送去成长的有效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合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家庭等不同引导环境,为留守儿童塑造有效的平台,满足其心理意识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相关教育问题在实施和落实过程中,如果各单位发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与其父母进行交流,教师也要关注其学习的基本特点;通过不同维度为留守儿童的成长铸就灿烂明天,能够有助于社会的综合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