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探究
2021-11-27张林鹏
张林鹏
(甘肃省临夏县新集镇古城小学,甘肃 临夏 731100)
小学数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秉承面向每一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收获与成长的原则教学。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体能力特点与差异,之后使用分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因此得到成长和进步。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即便来自不同的层次,同样也能获得一样的学习机会,享受公平教育。使用分层教育模式,能够缩小学生学习能力差异以及学习热情差异。学生主动投身到学习当中,享受学习乐趣,在学习中收获发展与成长,提高了课堂教育有效性。
一、分层学生
按照学生情况合理分层,是保障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关键,提高了分层教育效果与质量。每个学期,都要根据学生自愿原则以及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常用方法是,将学生分成A、B、C 一共三层。层次的设置并非固定,而是要考虑学生情况,随时调整与变化[1]。比如A层次学生是班级中能力最出色的一批学生,B 层次学生是班级中比较平庸占比最大的学生,C 层次学生是能力最差的一批学生。如果C 层次学生认真学习,是完全可以顺利进入B 层次的,发现C 层次学生实力达到B 层次,教师可以将其调整到B 层次。如果A 层次学生渐渐不够出色,教师也可以将A 层次学生调到B 层次。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保持学习斗志,为了不掉层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
二、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教师考虑技能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彼此之间统一。应确保自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具有激励性作用,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展现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数学技能、数学知识的时候,就能顺利掌握数学目标。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情况,为学生设计对应目标[2]。对于班级中,能力最出色的A 层次学生,目标设定一定要足够难。对于班级中的B 层次学生,因为能力普通和平庸,所以设计目标的时候,难度需要低于A层次学生。比如可以让学生直接套入公式就能算出来的答案。对于班级中的C 层次学生,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学生平时成绩差就忽视他们,教师应当按照C 层次学生实际,尽可能设定非常简单的目标。比如让C 层次学生只需要背诵公式,能够写出公式即可[3]。应说明的是,不论是什么层次学生,教师在设定目标的时候都要考虑难易度问题。应确保问题和学生最近发展区相匹配,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任务。
三、小学数学教育分层教育模式
过去数学教育的时候,一般使用传统班内分层作为分层教学手段。分层模式,只是简单按照学生考试情况,为学生划分层次。分组方法不够合理与科学,只是简单地为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的内容和目标。隐性分层是近些年开始流行的分层模式。教师在教学期间,暗中观察,分析与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性、心理特点、接受能力以及学习情况。教师默默记下不同学生能力,并为学生进行分组[4]。这种分组手段,能够让学生协调发展与成长。该方法保护了每一名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能激发学生知识学习热情,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前面的法方式以外,还有个别化学习模式。个别化模式中,教师提前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为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不同要求、学习任务、考核难度。材料选择期间,教师充分考虑每一名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知识接受能力。对各种内容和要素的合理设置与分析,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一段时间的针对性指导以后,考核学生。如果此时学生的成绩进步幅度达到下一个阶段,则对学生的等级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分层设计
(一)导入环节的分层设计
为了让所有层次学生,都能以最快速度进入状态,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需要合理设计导入环节。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设置情景。应考虑不同层次学生水平与能力设计情景。对于班级中能力最出色的A 层次学生,使用导入过程使学生展开问题思考。对于班级中的C 层次学生,则要使用有趣的内容,让学生聚焦课堂,产生学习兴趣。
(二)提问分层设计
小学时期,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以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当中。教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还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对于班级中,能力最出色的A 层次学生,教师需要提出具有跨越性的问题,让学生联系知识关系。对于班级中的B 层次学生,教师需要提出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准确回答问题。
(三)教学设计方面的合理分层
设计教学的时候,应确保数学教育可以面向每一名学生。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与关注学生能力差异、个体差异。数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难度不一的各种数学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体现学生课堂主人公地位。
(四)作业设计合理分层
数学作业有足够层次性,由易到难的完成知识学习,应从小到大的设计作业量,才能让所有层次学生收获满足。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得到发展与进步。一般情况下,在面向学生的时候,教师先设定基础作业。这些作业能够很好地巩固学生课堂学习。当然面对不同学生,学习方法不一样。A 层次学生,需要利用自习课或是课堂上完成作业任务。B 层次学生,应当用课后时间独立完成任务。C 层次学生,则要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集思广益中,学习他人思路,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除了基础题以外,教师还要设置拔高题,拔高题难度循序渐进。A 层次学生必须做拔高题,B层学生和C 层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性尝试。
(五)优化课堂环境
完成各种目标、任务和考核分层以后,教师需要创建合适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处理课堂教育资源与环境。对待不同学生的时候,教师授课模式与讲课内容一定要做好区分。对于班级中能力最出色的A 层次学生,少讲多练十分重要,应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用各种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各种有效答题方式与技巧。对于班级中的中等生,教师需要重视的是教材例题讲解和课后习题训练。走进例题当中,寻找答题技巧和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巩固知识理解。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一定要从基础知识以及概念角度切入,让学生打好基础,后续学习才能顺利进行。比如面积知识点在小学数学中属于很重要的内容,不论是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还是学习三角形、多边形、圆形知识点,都要考虑面积知识问题。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对于班级中的优等生,教师一定要提高问题难度,让学生学会辅助线的正确使用办法,了解多边形问题的有效处理方式。学生通过绘制辅助线,将不熟悉、陌生的图形变成了熟悉的图形。对于班级中的中等生,学生需要通透理解面积方面的知识点概念,使用同步练习、课后习题的方法巩固知识。后进生需要降低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与概念即可。这种手段,能够让能力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
教师在分层学生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平时的表现。分层目标为的是降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压力与难度,让学生保持信心和学习主动性。考核十分关键,教师应按照考核情况创新教育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分层教育模式效果与价值。创新改革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能盲目。应当以新课标为基础,不断创新与发展,推动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够牢固记忆和掌握教材知识与内容。
结语:小学时期,数学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小学数学教育对分层教育模式的使用,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合理分组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合适的层次中展开知识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掌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