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1-11-27赵薇薇孙国栋
赵薇薇 孙国栋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当下,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交往全球化的叠加效应,冲击着爱国主义的认同环境和基础,加剧了爱国主义认同的困惑。在这一背景下,正确认识全球化、建构文化认同、理解爱国主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认识全球化
全球化是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全球化作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我国积极投身其中。对于全球化,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是经济的而不是政治的,即经济上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政治上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发展中国模式,不以西方提倡的“普世价值”为主导。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逆全球化”浪潮,其具体表现为英国脱欧、贸易保护、边境俢墙、控制移民,这些与当前世界经济低迷不确定性大大增强密切相关。
二、重构文化认同
“认同”包括客观存在的相似性和相同性,指向心理认识上的一致性和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认同作为概念强调的是认同的共性,即主体的承认、接受和皈依。在此过程中,认同的包容性扩大自我,把“我”变成了“我们”。在现实中,文化认同总是与民族认同联系在一起,文化认同侧重的是民族成员不可退出的族属命运。“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血脉。可以说,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56 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
正如习总书记所讲,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大国之大,不仅在于体量庞大、肌肉强健,更在于文明昌盛、垂范万邦。无论是针对人类整体,还是针对特定的人群,文化都充当了生存维系、慰藉获取、凝聚人心的策略系统和精神担当。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我们既要承认不同民族国家的差异性,也要看到共同的责任和命运。中华民族用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奋斗,先后缓减了民族国家的主权焦虑、生产力焦虑,现在认真思考和缓减文化焦虑、重新建构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在人类文明史上,只有中国文明绵延了5000年没有中断,这种超长期的文明承担了巨大的历史担当,但中国也经历了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卑的过程。1840 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不仅将古老的中国撕开了一道口子,也将封建的中国从“天朝上国”的神坛拉下,使得中国人开始了文化反省,直到1894 年中日甲午海战与1895 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给中国人的优越感带来致命一击,使得中国人的自信跌入谷底。随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直至今天,这些无一不是为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中国找寻出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经历了文化焦虑、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醒、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过程。与此同时,中国逐步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理论,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不论是官方语言还是民间语言,我们要逐步掌握制定标准与解释标准的话语权,建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话语体系。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以及国内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蔓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形势也随之严峻,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要求,必须立足于新时代的国内外形势,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探索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途径。
(一)全球化与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能性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我们当前提出的文化认同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中国梦。具体来说是:拥护党的领导,热爱自己的祖国,以伟大的中国梦指引自己的人生方向。自觉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献策,为实现民族复兴砥砺前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鼓舞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的巨大精神力量。文化认同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内容的肯定和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对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国富民强的美好期盼。文化认同,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鼓舞大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伟大精神动力。
(二)全球化与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贯彻文化自信的理念以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阶级属性,同时坚持自身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以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警醒,积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给我国带来了在吸引外资和扩大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和机遇,但同时也给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或多或少弱化了传统国家主权理论,冲击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因此大学生需要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牢固意识。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形成于本民族的文化沃土并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发展动力,因而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前提是其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和归属。与此同时,以“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的使用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新媒体以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形式丰富等特点迅速推广开来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但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给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时代海量化信息的未经筛选和良莠不齐属性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杂乱无序、碎片化的信息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即时性、快捷性的信息会加大对破坏性信息防范的困难,开放和匿名的网络环境极易滋生不文明话语和非理性的表达方式,不利于网络的监管。
(三)全球化与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中国文化的传统是“家国同构”,把家和国联系在一起,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人、家庭、国家”的逻辑排列。中国人的爱国既是爱一个国家也是爱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厚重的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之中,能够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提升奠定牢固的文化根基,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力量引导大学生产生强烈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使大学生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培育中叠加爱国主义情感的厚度。
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革命时期,记载了一部挽民族于危难、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爱国主义史,展现出共产党人卫国安邦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为了国富民强而浴血奋战的血泪,其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革命文化象征着沸腾热血和爱国激情,以革命文化启发大学生,丰富其爱国主义体验。
先进文化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在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同时,能够激发人们对国家的热爱。我们应在新形势下关注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意识和行为表达,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同时发挥先进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以先进文化的方向指引着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砥砺前行,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自觉。
四、结语
新时期,为始终牢固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必须着力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任何一种政治主张,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要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