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中国传统文人画与“茶禅一味”的精神暗合

2021-11-27董朝阳

福建茶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人画饮茶茶文化

董朝阳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100048)

中国的种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传说时代的神农氏时期,迄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衍生出的茶文化时刻流淌在华夏民族的血液里,连绵不绝,历久弥新。茶之兴“始于唐,盛于宋”,它所孕育出的情感特征以及精神价值仍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回溯中国绘画史,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亦同步于茶文化的繁荣。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赵州录》记载:“师(指唐朝赵州和尚)问二新到(僧):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和尚“吃茶去”公案。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茶禅一味”。

1 纯化感觉,迹化情感

魏晋佛教、清谈之风兴起,品茗饮茶之风日盛,入宋之后,文人士大夫以茶会友,品悟人生之道,茶则可以帮助士子们得以精神慰藉。北宋词人苏东坡有茶诗:“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便是将茶与禅生动的联系起来。文人绘画自唐宋以来不断演进发展,“不求形似,平淡天真”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作画的审美规范,然茶禅之境在体心在开悟,纯以感觉,迹化于心灵升华,文人画与禅茶颇多相似之处,二则诗画结合,耐人寻味。在文人画中不乏以描写茶事活动为创作主题的绘画,如宋赵佶的《文会图》,元钱选的《卢仝煮茶图》,明唐寅的《品茶图》,清石涛《墨醉图》以及近代画家齐白石的《煮茶图》等皆以茶为主题,辅以茶诗,可见茶已经渗透到文人墨客的哲思之中,借茶书写胸中逸气。其中唐寅在《品茶图》中有一题诗:“买得青山种此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不难窥探到画家向往田园的心境,借茶明志、品茗修身,以求豁达自信的人生态度。茶禅与文人画看似为不同文人士大夫修行体悟的审美载体,实则均有沟通物我两境的审美机制。一方面,茶,品人生百态;画,绘宇宙沉浮。二者都强调“开悟”,茶之为物,修身养性,“君子爱茶,茶性无邪”,画之唯情,以求蕴藉,文人画亦借物抒情,撩拨胸中所思所悟。另一方面,禅茶一味与文人画皆具形而上化的哲学意味,反映出文人对于人生意义的解读,探寻日常生活之外的精神场域。

2 “茶禅一味”与文人画的精神暗合

2.1 脉脉禅境与悠悠哲思

在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中,文人画有着别具一格的观察方式,之所以“别具一格”,是由于它所呈现出的悠悠哲思天然上则蕴含着一种温存的、人道的生命意识,它所凸显的艺术气质亦具有一种人性的光亮。正如朱良志在其文章《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这样写到,“文人画的哲学思考是它的人文价值显现的基础。重要的不是艺术家留下的画迹,而是伴着这些曾经出现的画迹所包含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生命省思”。在中国,茶与禅结缘历史悠久,佛教中僧侣们借茶苦修,礼佛参禅,便是体悟一种“空”的世界,这种“空”并不是没有,而是通过“格物”去体味大千世界,正如佛语所讲“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虽然这种“空”的境遇与文人画所强调的生命省思在呈现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是通过“格物”去把握“禅机”,文人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同样有着渗透心灵的清灵意识。

茶与禅是中国茶文化所衍生出的心灵沟通的精神载体,茶禅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化精髓既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又是人与物对话的媒介。由茶所体悟的脉脉禅境一方面摆脱了尘世的纷扰与冗繁,净化身心,明心见性。另一方面在自省中体味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通达的人生态度。诚然,文人画所强调的精神性意念一是通过既定的绘画题材、故事进行写照,二是借助笔墨意趣传达时间性和生命意识。茶禅一味与文人画在精神观照、审美趣味等方面既有“格物”所通向的生命真实,又有智慧性的思考与哲问。

2.2 应以怀古与隐逸志趣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聊以自娱,抒写胸中逸气的重要表达方式。当然,文人画在其中所抒发出的怀古之意以及隐逸志趣亦是文人们逃避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真实写照。元朝画家赵孟頫在文人画上标榜古意,有“画无古意,虽工无益”之谈,从中便能窥探其怀古之心态。元朝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严苛,汉化迟滞的时代,文人隐遁避世,追寻内心闲适的生活状态。元朝画家赵原在其作品《陆羽烹茶图》的题记中写道:“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元朝社会的政治生态,同时也折射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怀古的精神世界。佛家遁世修行、日常参禅,在饮茶中对治昏沉,感受清修的内涵。诚然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日常化的生活关照,也具备了一种智慧性的哲理化思考。一言以蔽之,“茶”是内心与佛法沟通的媒介。唐朝赵州和尚“吃茶去”这段公案便是“茶禅一味”最好的注脚,更是借茶言志而观自在心,饮茶修身,以此回应人生的课题。黄蘖希运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佛教在茶的涩涩清香中感受精神世界的虚空之境,这“空”之境便是禅茶之境,禅者饮茶意不在茶,其背后通达清净之心在于隐逸怀古。

3 明心见性,澄澈空明

明心见性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人画和茶文化所强调精神意涵的重要写照。明心清心是文人画在传达个人心境,舒放人生性灵的前提之一;茶禅之境意在清心净心,就如学者葛兆光在其文《茶禅闲语》所写那样:“禅家多‘吃茶’,正在于水乃天下至清之物,茶又为水中至清之味,文人追求清雅的人品与情趣,便不可不吃茶,欲入禅体道,便更不可不吃茶,吃好茶。”神会和尚所谓“不起心,常无相清净”便是对清心净心的令一种阐释。

在中国,儒、道、释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发展也促成了茶与禅超越物质媒介而具有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茶禅文化在中国所凝练出的精神价值一则是茶与禅结缘以来,两者之间的人文情趣已然脱离生活本身的意义上升为一种审美情感;二则禅茶所体现出的清修之境实能实现精神的释然,心灵的净化。这些皆与文人画有着精神的暗合。明朝画家文征明《茶具十咏图》以诗书画结合的方式描写了空山寂寥之境中一隐士独坐凝思,有一茶童烹茶的场景,反映出画家寄情山水,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闲适生活。陈洪绶的《停琴品茗图》以雅气十足的珊瑚石、莲花、炉火等来渲染高古空淡的环境,两位高士琴弦收场,相对而坐,香茶间进,品茗论古。如此空谷优雅之境,将人物内心的隐逸情调以及文人清心明澈的品茶习俗跃然纸上,同时茶的清淡、莲的高洁也暗喻了作者净心独处时澄澈空明的人生态度。近代画家丰子恺以明朝园信的《天目山居》中的“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为题描绘了一隐士僧,独坐山间屋舍,吃一苦茶,便有“悠然见南山”,他以群山为伴,静心、净心、明心。不难发现,文人画中茶与禅,茶与诗的结合亦契合了中国古人所追寻的淡泊自然,寻求平常心的清净心境。这也是文人画借助茶文化获得精神寄托,体悟人生之道的另一种审美机制。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所体现出的“茶禅一味”与文人画两者之间的精神性表达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活的烟火气而具有一种形而上化的哲学意味。茶与禅、茶与画、茶与诗在融合过程中早已超越物象本身从而具备了独特的艺术审美形式。茶禅文化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暗合不仅丰富了文人墨客的内心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凸显出的人文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文人画饮茶茶文化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不灭的蓝火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从德昂族茶文化的现状看少小民族茶文化的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