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2021-11-27卢宁

魅力中国 2021年42期
关键词:诚信个体大学生

卢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体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宝,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老体制的相互碰撞,虽然物质生活快速发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设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而诚信缺失行为就是当前道德层面上严峻的问题之一。对大学生诚信的研究是当代高校思想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会进一步丰富完善诚信教育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对大学生诚信培养的方法上有所帮助,有助于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为我国大学生的诚信培育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

一、大学生诚信的具体问题

(一)学业诚信

学业诚信是指大学生在考试考评以及作业论文活动中的诚信行为。根据调查,大学生的学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考试中的不诚信现象。近年来,很多大学生出于侥幸心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在考试中进行作弊,甚至用一些先进的科技手段,付出了大量的金钱代价及人格代价,而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大学生为此收到了一些惩罚,有的甚至付出了终止学业的代价。这类不诚信行为是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中最为普遍的。第二是论文和作业的抄袭。对于老师在课后布置的作业或者论文,很多学生都有抄袭经历。随着信息的不断发展,网络平台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很多学生不愿意思考,抱着应付的态度进行抄袭。

(二)交往诚信

在马斯洛的个人需求理论中,在获得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个体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需求,它是个体人格健全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过程,诚信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大学生交往诚信的缺失多指在与同学、老师日常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违背诺言、欺骗他人或者失信于人等不诚信行为。“以诚待人、立信服人”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准则,也是取得良好人际关系和树立个人形象的根本条件,如果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诚信缺失的行为,就容易被其他同学孤立或者排斥,甚至产生矛盾与冲突。

(三)职业诚信

职业诚信主要表现大学生在求职方面存在虚假简历以及用人合同的单方面违约。随着求职压力的增加,大学生们表现得也愈加浮躁和焦虑,一些学生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提高自己的能力上面,而是过分在意表面荣誉,刻意包装自我、做虚假简历,忽视自身的职责。还有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没有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就签下合同,最后因为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问题又草率违约或者重复签约,这与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有很大关系。这种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失信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大学生在人们心中文明礼貌的形象,还为一直以来被人诟病的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争议,也给大学生将来步入信用经济时代的职业生涯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影响。

(四)经济诚信

在经济诚信方面主要指大学生在涉及自身经济方面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诚信行为,比如故意拖欠学费、不按期偿还助学贷款和网络平台贷款等。大学是大学生真正离开家门独立生活的第一步,也意味着大学生需要独立自主进行理财并处理与自身相关的财务关系和经济关系,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缺乏诚信,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剖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时应首先分析其内因,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自身原因具体说来是以下两个。首先是心智不成熟。个体意识对大学生的外在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大学生由于其价值观还不稳定,独立生活能力较弱,缺乏独立外出实践的机会,社会生活的阅历和经验缺乏,思想容易脱离实际,对很多事情不具备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对诚信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其二是内在意志不坚定。诚信价值观的践行不仅需要对诚信的涵义进行深入了解,还需要坚定的意志力才能在长时间内都坚定不移的秉承诚信价值观去生活和学习。但正如前文所说,很多大学生没有经过足够的历练,加上自控力又相对较弱,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往往比较欠缺。在当前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常常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所弘扬的艰苦奶酪和舍己为人等优秀价值观的深刻认知,因此即使在接受了诚信教育后也有可能因为意志力不坚定而难以长期付诸实践。

(二)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是社会诚信文化的缺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传统诚信美德的断裂,诚信文化的发展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社会个体诚信缺失、社会道德滑坡、社会成员极度缺乏安全感,因此个体利益被片面放大,这也为人们盲目追求利益的“短期化行为”提供了生存条件。大学生群体受到社会公众诚信价值体系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今日大学与社会的交集越来越广泛,大学生诚信与社会诚信整体在发展方向上基本趋同。其次,大众传媒的误导。一些无良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提高阅读量,故意发布一些没有经过调查、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报道去故意“炒作”,结果是混淆大众视听。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的高速传递及个体的虚拟性,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的能力较强,但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较弱,在这个过程中也容易成为这些信息的制造者和传递者,也会对诚信行为产生错误的认知。

(三)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最早的场所,父母合理的教养方式以及对个体照顾和关怀对于诚信倾向起着强化作用;随着个体期望得到回报和诚信行为的付出,诚信机制得以形成,也就达成了诚信惯性。诚信惯性的稳定性很强,有较高的风险容忍度和承受力,因此它虽然形成于个体人际交往的熟人范围内,但仍适用陌生人际交往。诚信惯性是诚信行为发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多次诚信行为的重复会强化诚信惯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如果信任方的期望得不到被信任方的正向回应或支持,信任过程就会遭到破坏,诚信惯性就会减弱,结果就造成恶性循环,诚信惯性发展成质疑惯性,成为了诚信文化建构的较大障碍。

但是很多父母对家庭诚信教育并不重视,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导致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要成绩优秀就会得到认可,从而忽视了德育缺失的消极影响。更糟糕的是父母本身没有践行诚信观,没能以身作则,树立了错误的榜样,致使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养成了不诚信行为,破坏诚信惯性,以致在与他人交往中也有了失信行为和习惯,对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养带来极大阻碍。

(四)高校管理因素

大学是进入社会的过渡期,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进行各类实践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对于大学生诚信观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有很多高校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德育课程和活动仅仅是走形式、走过场,甚至压缩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严重影响了诚信观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对于诚信缺失现象来说,学校教育中有以下具体原因。一是“两课”中的诚信教育不足,很多学校并没有科学严谨的制定教学方案,道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只是将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知识教给学生,而较少关注道德层面的教育,也就导致了大学生较少在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中接受诚信价值教育。二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价值观教育缺位。有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系统的日常思想政治模式,而是将很多工作都交给辅导员完成,缺少专门的诚信教育老师,也缺少系统的工作模式来专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引导,所以使得大学生除了课堂之外很少能接触到诚信观教育。说到底,征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缺失的根本原因就是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将诚信教育提高到应有的地位,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增多。

(五)政府部门监管

在社会转型中,随着道德性诚信的萎缩,行为主体的行动已经无法仅靠道德来约束,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良好社会秩序和社会运转的前提。法治对行动者的约束主要源于对违规行为的监督和惩罚,行动者对于法规的遵守则是因为对因违规而产生惩罚的恐惧。若有良好的监督机制,对发布不真实信息和不诚信行为个体有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行为者则会减少背叛和作者的机会,促进人际之间的诚信。

三、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制度诚信

制度是对个体正当行为的支持和保障,使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着明确的预期性,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是一种规则与规范体系,多通过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来体现。由于制度强大的协调功能和稳定功能,良好的秩序得以形成,同时也就促成了信任。因此要强化制度信任,减少交往风险。

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信用记录系统。政府主管机构和教育部门应联合起来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体系。个体信用记录体系的建立是鼓励诚实守信、促进良好信任氛围形成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透明公开的信用记录体系下会提高约束不诚信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是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要想得到有效解决,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进行约束。有了更科学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制度更好的实行,才能促进社会信任的形成。

(二)高校诚信文化建设

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是两名嫌疑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主旨是两者彼此合作,选择信任对方,都不承认罪行,就可为整体带来最佳利益,但是在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下,个体背叛同伙可以为自己带来最大利益。形成“囚徒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博弈的不可重复性,博弈双方选择了非合作的、过多关注短期利益的个人理性,但个人理性在大多数时都是缺乏效率的,个人理性有时会导致整体的非理性,而重视合作、选择信任对方的集体理性则能够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如何能提高个体博弈行为的重复性并让个体在博弈过程中主动选择集体理性?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就是提升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大学生重视长期利益、更加自觉地选择信任对方的集体理性。而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提升则需要建立优秀的、科学的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学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心理契约”的功能。高校不仅需要开展“诚信课堂”,对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应当强调对诚信精神传递,倡导学生把诚信精神贯彻到提倡学习和生活中,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养,更能推动我国诚信制度建设的进程。

(三)重视家庭诚信教育

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这需要从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入手。很多家长重分数轻品德,这种片面的“望子成龙”的心态让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道德品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而品德才是一个人成长才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把这种意识融入日常沟通和交流中,促进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诚信挂念。

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具体行为更能够检验理论大真伪,因此父母应以自身实际行动来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模仿对象和诚信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猜你喜欢

诚信个体大学生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