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下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2021-11-27陈红伟
陈红伟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引言
目前,世界各国联系密切,交流日益频繁,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的进步与翻译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作为最流行的语言,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第二语言。而汉语历史悠久,使用的人数最多,也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英语和汉语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汉互译并不是简单的字与字,词与词的转换,是两种文化背景下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对翻译的过程产生影响,影响译者的思维和认知,最终影响译文的效果。如果译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整体的认识,这些影响因素就会成为翻译过程中的障碍,那么译文也不会达到“信达雅”的标准。所以,提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是翻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环节。
一、跨文化交流下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
(一)地域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与地域环境相融合,并带有深刻的地域印记的独特文化。受地理环境、区域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会对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译者缺乏相关的文化知识,就易造成误解,不利于读者的理解和文化的交流。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部,又受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影响,季风气候十分明显。东风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舒适。而来自西伯利亚的西风则凛冽刺骨,让人瑟瑟发抖。唐代诗人李商隐就有“三月石堤冻销释,东风开花满阳坡”的佳句,体现了诗人对东风的偏好。古人也有借助西风抒发哀愁的诗句,正如李清照的“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在英国,北大西洋暖流给沿岸人们带来了温煦的阳光。从大西洋吹来的西风给各岛送去了春天的期盼。因此,在西方文化中,西风的寓意却截然相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就有“Oh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的名句。
此外,由于地域环境存在差异,中西方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在中国,春雨过后,竹笋长得又快又多。人们就用“雨后春笋”来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出现。然而,英语却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来表达相对应的意思。由此可见,地域文化会对英语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背景知识匮乏,翻译出来的译文就失去了可信度,对读者造成误解和困惑。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还要对地域文化有所了解。
(二)历史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积淀了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文化是各个民族长久以来的物质文化积淀和精神文明积累,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所呈现的历史文化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历史文化无不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从而对英语翻译造成障碍。
在说英语的国家里,英语成语和习语使用十分频繁。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历史悠久,丰富了英语的内涵。这些成语有的源自历史典故,有的从风俗习惯或者文学艺术中发展而来。这些典故至今仍有丰富的生命力,用于文学著作和日常生活交流当中。古罗马作为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对西方的文化影响深远持久。英语表达中就存在了大量的关于罗马的习语。比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这句谚语出自《罗马典故》,意思是完成一件事的方法有很多。而在中国文化中,“殊途同归”一词可以表达相对应的含义。中国有入乡随俗一说,指到一个地方,就顺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受古罗马文化的影响,英语也有与之相对的表达。这就是“When in Roma,do as the Romans do”。
历史文化带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烙印,展示了本民族的特色,这就无形之中增加了英语翻译的难度,也给译者带来了挑战。如果没有特地研究原文的历史文化背景,翻译的过程就特别容易出现偏差。翻译中国文化典籍,难度不可小觑,要求译者要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造诣[1]。
(三)社会习俗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社会习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形成的行为规范。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中西方风俗习惯也不相同。了解中西方社会习俗的差异,英语笔译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物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十分常见。动物的文化含义是指动物的象征意义。人们从动物的习性去观察动物,认识动物,并且贴合生活实际,赋予动物新的文化内涵。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民族对同一动物的喜好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动物文化含义。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联想含义就大相径庭。四千多年前,中国就驯养了鸡。传说中鸡鸣日出,给人间带来光明,能够驱逐妖魔。晋代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现代人们把鸡当作吉祥物,赞美鸡。关于鸡的商标也频繁用于商品。而英语里的chicken 却是“胆小鬼,懦夫”的代名词。不同的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也有一致性。汉语常用“力大如牛”来形容人的力气大,而英语用“horse”来表达,如:as strong as a horse。
颜色词汇不仅有基本意思,还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不尽相同,所以颜色词汇的文化含义更加广泛[4]。中国人对红色情有独钟,很多传统习俗都与红色相关。结婚的时候,贴红喜字,新娘穿红色的嫁衣;逢年过节,人们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等等。红色象征着喜庆,激情。相反,英语中的red 有“流血、暴力”的含义。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的书名时,意识到red 的这一层意思,就根据原名《石头记》,译为了“The Story of the Stone”。
(四)宗教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宗教反映不同的文化特色。中西方人们信仰的宗教千差万别,宗教文化也有着天壤之别。
中国的宗教思想包括本土的道教、儒教以及后来传入的佛教。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圣经》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出自《圣经·旧约·出埃及记》第五章。知道了故事情节,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人们借此来形容“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或“根本做不到的事”。此外,“dragon”一词在西方的宗教中代表着邪恶势力,这与中华文化中“龙”的象征意义大相径庭。做翻译的时候,直接把“龙”翻译成“dragon”就会造成误解,不能更好地向外介绍中国文化。宗教文化对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的影响根深蒂固的。翻译的过程中,了解宗教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五)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的地域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也就有所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表达上能够体现出来。中国人的思维是整体化的,强调意合;西方人的思维则更加注重形合。这些差别在汉语和英语的表达当中十分明显。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尤其是在科技文中。汉语虽然有相关的词来表示被动,但汉语中运用被动语态表达的情况很少见。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英语中的被动常常根据语境译成了主动语态。此外,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差别还体现在英语的静态思维和汉语的动态思维。汉语是动态的语言,在表达的时候,善于使用大量的动词来充实句子的内容。与之相反,英语是静态的,用名词、介词等代替动词的作用,使句子的动态性大大降低。这种方式就弱化了动词,英语表达就趋向了静态。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动词的使用。
二、跨文化交流下英语翻译的策略
在英语翻译中,译者要忠实于原文,准确无误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同时要兼顾中西方文化,做出正确的选择。针对跨文化交流下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避免差错,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可靠性,可以采取合适的对策,如增加注释,转换法,意译等。
(一)运用增译法,填补词义空缺
增译是指根据目的语词法、句法、语义、修辞或者文体的需要,或因受限于目的语的某些特定文化规范,在翻译中增添某些词、句或段落,以更好地表达原著思想内容,或更好地实现特定翻译目的。
例如: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is word:sun,moon and you.Sun for morning,moon for night,and you forever.天地间,三事吾之所欣:昼则乐日,夜则惜月,一世则恋君。在这个译文中增加了4 个动词,分别是欣、乐、惜和恋,更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深层含义,让译入语读者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原文含义,体味原文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里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造成词义上的空缺。这时就需要用到增加注释法。这种方法能有效补充词义空缺,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能够让读者对信息一目了然。翻译时,通常增加背景材料、词语的起源、相关的文化介绍等,让译文更加充实。译者可以在相关词汇的后面做出解释,也可以使用脚注的方法,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例如,Sesame Street 芝麻街(美国一档的儿童节目)、tree hugger 紧抱树干的人(指极端环境保护主义者)[2]。要注意的是,加注法也属于增译法,它是增译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转换词性、句式和语篇,增强可读性
跨文化交流中,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语言结构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为了使译文更加地道,读者能轻松地理解译文,增强其可读性,常常需要改变表达方式。这种变通方法就是转换法。转换法种类多样,最常用的就是词汇层面的转换,句法层面的转换以及语篇层面的转换。
首先,是英语翻译中的词汇层面的转换。词汇层面的转换就是要改变词性。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词汇的翻译。每一个词汇在另一种语言里会有一个与之词义和词性相对应的词汇。如果译者不分情况,简单地将词汇对应起来,那么译文就缺乏了逻辑,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也就不能称之为翻译了。一般情况下,译入语、译出语之间的词汇与句子结构差别较大时,就需要采用词类转换的方法。通常,是将英语的名词转换成汉语中的动词,副词和形容词。英语的动词转换成汉语的名词和形容词。
词汇层面的转换不是机械的转换,是灵活的转换,忠实于原文的转换。例如,“He had given up school without the knowledge of his parents”可译为“他的父母不知道他已辍学”。此处把名词“knowledge”转换成了动词。再如,“Iron deficiency is characterized by chlorosis of young leaves”翻译成汉语就是“缺铁的特征是嫩叶萎黄”。这就把英文中的动词转译成汉语中的名词。如果仍按照词汇的原有词性进行翻译,译文就会显得冗长且不通顺。
其次,是英语翻译中句法层面的转换。句法层面的转换主要包括:语序转换,主动、被动转换,形合、意合转换以及主语、话题转换[3]。翻译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一些特殊句型,增加翻译的难度。如不采用翻译技巧,问题就很难得到处理。
一般,英语为了强调、突出等目的,会采用特殊句型,改变句子的结构。倒装是英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相比之下,汉语中很少出现倒装。所以,在做翻译时,尤其是英译汉,就要将这一特殊句型转换成正常的语序,将句子准确表达出来。例如:Here comes the bus(公交车来了)。句中,谓语出现在主语的前面,给翻译造成了障碍。如果不调整句子的语序,翻译就无法进行。被动语态能起到强调事实的客观性。英语就善于使用被动语态,尤其在科技英语中;汉语则用主动语态较多。在英译汉时,遇到被动语态的句子,通常采用主动的语态进行翻译[5]。
最后,就是语篇层面的转换。在语篇结构和信息分布模式上,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别。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原文进行结构重组,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篇结构,让译入语读者能对原文信息一目了然。例如:
在中国政府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加上中部地区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国际产业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中部转移,正形成新一轮“潮涌中部”之势。
A new trend of“Coming to Central Region”is being formed,owing to the strategy of boosting the rise of the central region,the advantage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human resources in central China,and the transfer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and industries from coastal areas of East China to the central China.
又如:
It is well known that animals cannot be maintained in good health on diets which will supply the necessary calories together with protein,fat and mineral requirements,if certain accessory food factors,the vitamins,are absent from the diet.
动物的食物缺乏维生素这类附加成分时,即使还有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物,而且能供给必需的热量,也不能保持动物的健康,这是人所知的事实。
(三)采用意译,灵活传达原作信息
意译法是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与修辞手法的翻译方法。意译的主要特点是,做适当地语法和词汇调整,以便流畅、有效、地道地传递原文的意思。意译法可分为两种:释义法和套译法。释义法也称做解释法。在释义法的指导下,译者对原文进行解释性翻译,但并不用目的语的惯用语来代替原文的词句。例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以翻译成“One can not expect to achieve anything if he risks nothing”。另外一种就是套译法。这种方法是借助目的语的惯用语来替代原文的词句来实现的。因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可以译为“Nothing ventured,nothing gained”。
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按字面意思进行直译,译文可能晦涩难懂,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文化内涵,引起误解。那么,就应该转换一下思路,尝试意译法。采用意译法的译文更加简洁、地道,利于读者理解。
结束语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信息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间的信息转换”。翻译不单单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翻译的背后,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英语翻译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既传递了思想,又丰富了语言。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只有兼顾中西方文化,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牢记于心,才能深刻把握和传递原作的思想,呈现出优秀的译文。同时,翻译方法和技巧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体会中西方文化的意境,并熟练运用一些翻译方法,将文化内涵通过翻译语言的方式转换出来,这才是翻译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