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壮锦技艺传承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2021-11-27李妍

魅力中国 2021年52期
关键词:壮锦技艺大师

李妍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0)

一、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壮锦技艺传承人才的背景

(一)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力量,更加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奋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二)国家政策文件引领

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出台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职业教育是民族技艺传承的有效方式,蕴含了职业教育与民族教育的双重属性,肩负着民族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职责和重要使命。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在基本职能上体现“职业性”,着力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还要体现“民族性”,全面参与民族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承担起自身文化职责和重要使命。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 年)》规定:“扶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改革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化,增强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发展的活力。”这些政策为职业学校传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职业教育具有传承创新壮锦技艺的优势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具有与时代接轨较快、能迅速适应社会变化的独特优势,相比普通教育而言更加注重技术技能方面的培养,壮锦技艺则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针对性的、全程的感知性学习。因此,壮锦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纳入规模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掌握具有现代技术的优秀壮锦技艺高技术技能人才,有效缓解壮锦技艺传承人断层和壮锦技艺濒临消亡的危机。我校具有传承创新壮锦技艺的深厚基础。在民族技艺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工作中,职业院校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不仅成为传播知识技能的主阵地,而且主动肩负起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的重任,因地制宜,始终扎根少数民族地区,把民族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依托服装设计等专业深入挖掘广西壮锦技艺瑰宝,汲取民族文化营养和精髓,对壮族民族文化、壮锦服饰文化及织锦技艺文化深入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服务民族技艺传承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壮锦技艺传承人才的意义

(一)民族技艺传承是对文化强国发展战略要求掷地有声的响应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内在动力。文化自信,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定力,从而为每一个现代中国人构筑起一座来自几千年历史积淀,却始终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现时代”的、正在进行时的、能作用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又是“超时代”的、将来进行时的、作用于一个民族子孙后代未来灵魂建设的长远考量。对内可以成为我们万众一心、战胜艰难险阻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也可以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掌握话语主动权,产生以理服人的作用。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壮锦技艺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技艺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契合文化强国的理念,有利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底气,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持续繁荣发展。

(二)民族技艺传承与创新助推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技艺,民族技艺传承能使现代职业教育更具特色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基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多彩的文化、灵活的经济结构等,因地制宜,乘势发挥少数民族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优良文化传统优势,突出民族地区特色办学定位,发展适应民族文化环境的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探索出一条民族特色发展之路。

(三)职业教育依托传承与创新民族技艺“扶智”又“扶志”

精准扶贫、教育帮扶是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职业教育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出一批批高技能型民族技艺传承人,职业院校贫困学生毕业即就业,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的传递,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在服务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时以创新理念推动传承民族技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尤其为少数民族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壮锦技艺传承人才培养现状

(一)壮锦技艺传承人不断减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价值观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随之发生变化,对时尚文化热情,对传统文化冷漠,许多年轻人对壮锦传统技艺毫无兴趣,即便是有民族技艺传承的家庭背景,也放弃学习传承,外出打工谋生。而传统民族技艺传承人很多已年逾古稀,老龄化严重,数量正在不断减少,面临后继乏人的严峻局面,造成民族技艺岌岌可危,濒临失传。

(二)壮锦技艺传承和创新效果不佳

传统的壮锦技艺传承以家庭传承、师徒传承为主。家庭传承主要包括父传子学、兄弟相传、妇女传承等,在生活中采用口传身授、实际行为模仿的方式进行随机性的、自然而然的传承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地点;师徒传承通过口传心授,师徒间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来掌握壮锦手工制作要领和制作技艺,传承范围小,缺乏传承标准。这些传统方式传承途径少、模式单一,劳动力和生产条件相当有限,传承的时间、地域、适用人群均受到限制,导致壮锦技艺的传承得不到有效的创新和发展。

(三)壮锦技艺文化内涵被淡化

大量现代化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得以全面应用,工业生产对壮锦技艺的影响逐渐加大,传统壮锦技艺因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无法创造大量的经济效益而逐渐萎缩,被机器化流水线生产所取代。机械制造工艺只重速度、轻视质量,粗制滥造,大失水准,很多壮锦技艺的内涵与价值不被了解,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受到极大动摇,完全丧失原有的审美品位,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壮锦艺术品,使壮锦技艺处于开发一样就毁坏一样的窘境。

四、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壮锦技艺传承人才的做法

(一)构建“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壮锦技艺人才标准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大师工作室和创新平台,大师、名师同堂教学、共同指导,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校企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学校为企业提供订单培养人才、企业员工培训、创新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提供实习场所、提供行业信息、提供研发项目、提供就业岗位。校企双方共同合力,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共同参与,学生与教师、企业师傅签订师徒协议,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设置课程,实现校企共赢最大化,并依据民族技艺人才培养规律,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目标,明确学徒制的培养内容,让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掌握最新的壮锦工艺技术,同时要制定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方案,成立现代学徒制领导小组,学生与大师、技师签订培养协议,举行传统的拜师典礼。同时把工艺美术大师请进学校,走进班级,按传统的技能手把手传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水平,提升民族技艺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立集“教学、实践、创新、转化、展示”五位一体的壮锦技艺传承人才培养基地

1.校内传承实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壮锦发源地考察培训基地。学校与民族文化企业合作,采取共建共赢的模式,在校内建立壮锦传承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在壮锦起源地忻城、靖西、宾阳、龙州等地建立考察培训基地,深入感知壮锦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加强与企业、民间团体、行业协会和从事壮锦工艺品生产、经营企业交流切磋技术,不断提升壮锦技艺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各方保障。

2.大师工作室。引进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壮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大师工作室,共建产教融合、技术技能创新平台。

3.壮锦创新研发平台。依托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创业实践等,促进壮锦技艺人才实现“创意—创新作品—产品”的转化。

4.壮锦技艺数字化宣传展示平台。借助数字化手段的新颖形式与传播特性,通过录音录像、全景拍摄、三维动画、公众号、微博、APP、小程序等多元自媒体平台成为壮锦技艺传播的重要渠道,发挥“平台+技艺”便捷、融合、广泛、交互的优点,实现传统资源和现代技术的有机对接、融合,使数字化传承、展示和传播壮锦技艺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扩大。

(三)开发高质量的壮锦技艺传承特色教材

依据壮锦技艺传承人才培养规律,学校联合骨干“双师型”教师、企业专家、技艺大师等开发壮锦技艺特色教材,确保从教学实践和技能传承、生产实际的角度编写教材。

(四)构建壮锦技艺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

采用学校、企业、大师三方多元质量评价系统,各方合理制定各项考核评价标准,考核内容包括德技双项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内容,其中学校重点考评学生的基础技能掌握情况及德能的考核,企业重点考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技能水平的考核,而企业和学校的师傅重在考核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期间的表现情况及创新创造能力的考核,三方考核最终都要依据市场(企业)人才需求为标准考核,做到考核时间及考核内容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重点考核学生掌握壮锦技艺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实现全程跟踪评价,最终以市场来验证考核,确保民族技艺人才培养质量。

(五)打造由“大师+名师”领衔、“双师型教师+企业技术能手”支撑的教师团队

学校培养出一批壮乡壮锦技艺传承“双师型”教师,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从社会各界聘请国家级壮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湘光、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王建阳等技能大师,行业专家、能工巧匠、企业人才、民间艺人等担任兼职导师,携手我校国家级名师陈良教授,打造一支由“大师+名师”领衔、“双师型教师+企业技术能手”支撑的高水平教师团队,专兼结合的校内校外师资,极大满足了壮乡建筑非遗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需要。

猜你喜欢

壮锦技艺大师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大师剪我也剪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壮锦献给毛主席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