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对策研究
——以阿坝茂县地区为例
2021-11-27王东强赵强许方州代丽
王东强 赵强 许方州 代丽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没有了本民族的灵魂,那么即使他还存在着也只是一具空壳。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传承着古羌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以及北川等地,以三五十户为一寨,居住在汉族和藏族之间,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羌族的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羌族没有文字历史,与有文字史的汉族相比,羌族传统音乐是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在羌族社会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1]。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更多的年轻人追求新的东西,由于羌族并没有文字的特殊性和语言的区域性,也没有记谱的能力,就让它的音乐没有办法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贺艳直言,在中小学开设羌族音乐课堂已经是关于羌族民族歌曲的传承非常之必要的方法途径[2]。而该如何将羌族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使其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是当前有关政府和音乐教学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羌族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地方民歌是一个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的代表,其传承着很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想要促进地方地域文化的发展,就必须注重地方民歌的弘扬与传承[3]。羌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它的民族习俗,语言及音乐文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羌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所以有关羌族大部分的文化传承,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羌族民歌记录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就像是这个民族的呼吸,延续着这个民族的生命,让世人见证着羌族的存在,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学校更加注重教育主流文化及相关考试内容,忽视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少数民族文化同样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要让人们重拾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已经步入社会的人能空出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故羌族文化的传承把主要的传承对象放在青少年及儿童身上,从“小”入手,该阶段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传入中小学。首先,科学的开设中小学羌族民歌音乐课堂可以促进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羌族的民族音乐,了解羌族生活习惯,风俗民情,达到传承羌族音乐的目的。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将羌族民歌融入音乐课堂,对音乐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创新,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加入羌族音乐校本教材,将羌族的民族精神融入民歌意境。最后,让羌族民歌进课堂,可以激发中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通过了解羌族歌曲背后的含义推动学生对羌族文化的认知和传承,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二、羌族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难之处
(一)不具备良好的羌文化传承氛围
羌族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导致很多文化丢失,同时也增加了传承的难度,而民歌是传承羌族文化中较为有趣及容易接受的一部分,每一首羌族民歌的背后都蕴藏着浓厚的羌族文化,它反映了一代代羌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每一首民歌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但羌族的音乐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能唱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且当下能说会唱的几乎也都是老龄化的人。中小学生家长对羌族文化的不重视,导致他们的孩子对羌文化一无所知,并且对羌族民歌毫无兴趣。笔者围绕羌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将羌族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对当地30 余名中小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访谈,有67%近20 位家长认为传承羌族文化并没有太大意义,认为没有必要将本民族的歌谣融入孩子的音乐课堂,因为孩子已经学会汉语,他们更希望孩子会唱汉族歌曲,把学习羌语羌族民歌的时间用到其他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地方。访谈中仅仅有23%约7名家长认为羌族文化极具内涵,作为羌族的青少年应该从小学习并传承本民族文化,支持将羌族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余下10%的家长对此持中立态度。可见,大部分中小学生家长的不重视,使得阿坝茂县地区没有良好的羌文化传承氛围,将羌族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举步维艰。
(二)少数音乐教师具备羌族民歌相关素养
教师是学生知识获得的指引者。音乐教师教授民歌首先自己要能熟练地唱且对歌词大意有一定的了解。传统民歌进课堂对全体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它要求每位老师都应具备全面的音乐素养和一定的传统民歌演唱水平[4]。故当地音乐教师具备相关的羌族民歌知识是羌族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条件。笔者在对阿坝茂县地区的10 位音乐教师访谈中发现,80%的教师不是当地人,是从其他地方考进来或是其他原因目前在阿坝茂县任音乐教学的,这部分音乐教师之前没有学习过传统民歌的演唱,也对羌族文化和羌族民歌了解得很少,更无法谈及演唱能力。访谈者中只有两名年龄稍微大一点的音乐教师是羌族人,对民族文化和羌族民歌了解的颇多,并对大部分民歌能够进行独立的演唱,他们很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但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发现,使当地音乐教师具备教授羌族民歌的音乐素养也是将民歌融入课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羌族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对策研究
(一)营造浓厚的羌族文化学习氛围
良好的羌文化学习氛围是羌族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前提。多种途径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校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感受羌族民歌的魅力,增强其民族认同感。一方面,可以通过宣讲、访谈等多种渠道让家长充分认识到羌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及家庭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让家长重拾对羌族文化的传承,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接触和了解羌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给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羌文化学习氛围。例如利用广播在课余时间播放羌族歌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着羌族音乐;在课间操时教学生们跳羌族舞蹈—萨朗,不仅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也能很好地将羌族舞蹈传承下去;可以在运动会中加入“羌族推杆”的运动项目,这样既让运动会变得更加丰富,又让孩子们接触到多样的羌族文化;还可以在学校演出中加入羌族民歌的节目,通过活动或是游戏等方式的开展,引导学生进一步的了解羌族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羌族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充分挖掘羌族音乐的教学资源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占教学总量的80%-85%,地方学校教学占教学总量的15%—20%,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5]。千百年来羌族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民族习俗文化让羌族的音乐丰富多彩,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祭祀歌、情歌,更有羌族“释比”文化以及羌族多声部音乐等等。羌族民歌大多在民间产生,来源于节日民俗,和仪式、劳动、喜气悲痛的场景相结合,反映当地人民生活的情景。学校可以通过对羌族民歌的来源、歌词内涵、舞蹈意韵及器乐运用等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羌族音乐文化的长河。如每年的农历10 月1 日是羌族年,在那一天羌族人民会在清晨去祭祀山神,在祭山神的途中,组长会戴着羊头骨在队伍的前面领队,同时大家会唱着“哟耶嚯”上山,以此来表达祭祀山神的喜悦和爬山的劳累,这番景象便是实践教学的最好场景,届时,学校可组织学生现场学习羌族民歌,在实实在在的民族节日氛围中感受羌族音乐的强大魅力。
(三)切实提高音乐教师的民歌素养
音乐教师是羌族民歌融入课堂的具体执行者,故师资问题是民歌融入音乐课堂的关键。如果没有会演唱羌族民歌的教师,民歌进课堂就只能是空谈。但民族音乐教育在现有的高师音乐教育中所占的比例严重不足,致使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薄弱,民族音乐理论缺失,保护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淡薄[6]。故对阿坝茂县地区的音乐教师进行系统的羌族音乐知识培训,是切实提高音乐教师的羌族民歌素养的有效途径。呼吁政府部门一方面可在当地加大对羌族音乐的推广,提供羌族音乐教育的相关资源,让音乐教师感受到当地政府对羌族音乐及羌族文化传承的重视。另一方面可聘请羌族民歌的传承人以及相关专家就羌族民歌的历史来源、歌词含义、演唱方法及传承的意义等问题,对当地音乐教师进行全方位的集中培训,将其培养成不仅自己能演唱羌族民歌,而且要具备教学生唱民歌的能力。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课程,创设多种情景,并结合听赏法、设问法、分析法、对比法、归纳法、表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从专题化和特色化两方面引导学生欣赏一些色彩鲜明的民歌,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民歌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当学生融入传统文化后,则会惊赞民族艺术的独特美,为劳动人民的智慧而骄傲[7]。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羌族民歌的兴趣,让其主动去学、乐意去学,从而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增强其保护与传承羌族文化的意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当地音乐教师应基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改变传统音乐课堂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羌族音乐教学资源,一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图片、视频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对所授民歌背景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加深对民歌内涵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尽可能地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围绕羌族民歌设计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表演和创作,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民歌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的文化传承近千年。羌族民歌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每首民歌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记录着羌族人民的历程,它既是与其他民族的界线,同时也是羌民族的灵魂。将羌族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羌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学习氛围营造、音乐教学资源挖掘、教师民歌素养提高和多样化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从而在音乐课堂中更好地了解羌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