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红色基因传承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2021-11-27吕绪敬
吕绪敬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春荣小学,甘肃 庆阳 745211)
一、红色基因的本质内涵与核心特征
红色基因是我国共产党的生命源泉,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共产党人员对共产主义的热爱与信仰,这些都被记录在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奋斗征程中。红色基因的传承本质与内涵就是理想信念以及奋斗精神的传承基因,传承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我国青少年逐渐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且充分信任党,形成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理念,努力成长为担任民族复兴的接班人。为了更正确地认识红色,提高传承的质量与效率,本文从生命的角度分析了红色基因所具有的特征:
(一)可复制特征
可复制特征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前提,客观历史无可复制,革命历史战斗历史无法搬过来,但是坚强的革命思想、坚定的信仰与理念,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都是可以传承的。
(二)内隐性特征
其特征主要隐藏在党的发展历史、中国革命历史、改革开放历史当中,隐藏在红色文化基地以及传承中,需要不断地挖掘和探索。
(三)先进性特征
青少年所需要传承的是优质精神,而传承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我国共产党在发展以及完善的征程中,努力学习先进的世界文化,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气息的精神文化,这份文化应该成为鼓舞青少年勇敢进取的精神动力和能量。
二、红色基因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小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主力军,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能帮助小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时期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并且由于能力存在缺陷,无法辨别信息是否有效,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地攻击了我国共产党,诋毁了我国革命英雄,扭曲了历史真相,对于社会以及国家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红色基因的传承,在小学的思政教育中具有重塑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的作用,能让学生自觉、主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高政治地位,并且能准确判断不同领域中的风险,在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定自己的立场,在大是大非之前,也能冷静对待从而成长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小小英雄”。红色基因传承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理念,能让学生将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能勇敢地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同时也能让学生逐渐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化。
(二)丰富小学思政教育内容
红色基因素材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能让小学的思政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充分提高思政教育的创造力和感染力。红色基因的强大感染力与明显的政治性,能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使小学生能够变得努力进取、勇敢拼搏将人生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梦想进行完美融合。如,宁县的革命事件、英雄事迹能让小学的思政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教师为学生讲述的每一个英雄故事,都能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到英雄的伟大、感受到英雄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而主动将这种精神传承发扬下去。这些不仅是小学思政教育最有力的素材,同时也是我国革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事实,这对于小学的思政教育来讲,其价值不容忽视。
三、红色基因传承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确定主体,明确分工,建立联动机制
思政教育的主体是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集团[1]。对于中国来讲,共产党的性质与理想决定了思政教育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开展小学的思政教育时,学校要重视这项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教育责任,并要明确此项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是学校的党组织。但是,红色基因传承作为我国党的重要政治任务内容,是一项具有宣传育人的工作项目,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学校必须要积极建立以学校党组织为领导主体的红色基因传承联动机制,将当地党组织与政府部门的指导方向与师生理论、教学实践方向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要适当的联系校内德育部门、教研组等,联系社区、家庭等,以此构建全方位的立体化教育模式,促使红色基因传承能够顺利开展。
(二)加强规划,跳出束缚,完善价值体系
1.明确党组织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学校要将马克思理论作为导向,重视学校党组织的建设,强化思想指引,保护政治统治[2]。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引导学校的教师、学生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红色基因传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做到统一规划,保证政治方向正确。2.针对红色基因传承工作进行系统化的梳理。要掌握思政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之间的关联,并针对性地制定合理工作方案,优化教育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整合,保证形式的多样化,真正将红色基因传承与思政教育融合。3.重视对红色文化的钻研。要根据知识教育、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信仰、理念、精神、观念等,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现状,根据时代进行有效创新。
(三)协调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同行同向
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具有较为明显的系统性和政治性要求绝交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体系。首先,思政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做到同行同向[4]。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每一个学科都有思政的功效,所以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与价值,其他学科也应守好自己的路径,加强学科教师思政培养能力,使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行同向,逐渐形成良好的协同效果。其次,学校的组织也要与行政管理部门做到同行同向。学校的党支部在传承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统领作用,与学校中的各个部门进行紧密联合,相互协作,形成多层配合、多主体参与的育人环境,跨出部门与人员之间的思想沟壑。最后,要充分利用好外部力量,整合多项资源,形成校内校外的同行同向[5]。政府部门所明显的政策、资源优势,各个学校拥有专业人才优势。所以,学校必须要学会如何利用外界力量,主动联系相关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聘请高校专家、知名企业家、曾经参与战斗的战士等,积极地参与到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中,这样不仅能够弥补校园师资力量的缺失,还能拓展教育资源,扩大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的影响力,形成良好的传承环境。
(四)创新方式,健全机制,探究长效模式
1.创新红色基因传承内容。通过具有真实性、丰富性的事例引入,将红色资源、红色故事变成具有生命力的素材,能让红色记忆扎根在学生心中。革命故事不能只停留在讲述的层面。由于学生与历史发展年代相隔较远,所以已经无法切实体会到战场上所弥漫的硝烟。基于此,教师以及学校可以将红色故事时代背景还原将,英雄人物当时所面临的困难以及行为表现重现在学生眼前,如“1939 年4 月23 日,方镇五在九龙川早胜坡阻挡警一团指战员动手开荒自种粮菜,双方口角神犯,几乎动武。随后,宁县事变正式发生,战斗至天亮前结束,打死保安队6 人,伤12 人,俘虏400 余人及枪支及部分军用物资。方镇五困守的辑安楼也被一营围定。后经国共双方派要员多次谈判协商,10 月中旬,八路军又调整一营移驻西华池,三营接防宁县城”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移情、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红色精神。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心灵碰撞、思维交互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故事的核心价值。
2.积极创新实践教育活动。如借助情景教学、体验教学等高效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结合主题活动以及实践活动,全面开展思政教育。但是,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整体课堂的形式多数停留在现场讲述、遗迹观察的层面上,学生经常将实践教育当成旅游和玩耍,这充分反映出了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问题。基于此,学校以及教师应用重点加强实践活动的设计,挖掘活动主题,利用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涤。如,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演绎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1936 年12 月12 日,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在西安扣留了前来部署‘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个历史事件进行情景演绎,重现历史事件,以此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抗日精神与革命信念。
3.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手段。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开展课堂翻转、跨界融合、虚拟仿真等,为学生打造具有新时代媒体气息的全新传承方式,以此提高红色基因的感染力;通过微信视频、抖音平台、快手视频等学生喜欢的现代媒体软件进行准确的红色文化传达,设计个性化的传播形式,拓展传承空间,改变传统的传承形式,强化红色基因的感染力。如,搜索宁县红色文化传播的官方账号,按顺序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这样能够让宁县的学生更了解家乡历史,了解家乡的红色文化资源,从而在视频的感染下形成良好的爱国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意识。
4.建立评价、问责追效制。学校应积极优化、创新原有的评价机制[6]。将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完整地纳入评价体系,并根据不断的探究、实践等,设计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引导教师主动担任起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同时,学校也要将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的效果纳入学校的奖罚机制中,设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针对思政教育的开展成效,制定合适标准,全面激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要积极建立监督、检查、问效等相关机制,针对不同部门、不同任课教师的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持续跟踪、问效,将具体做任务落实在人头上,充分强化红色基因的育人效果。
结论
总之,红色基因中包含了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它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追求。当前的红色基因已经深深扎根于党和人民的心中,成了共产党人不可缺少的精神,也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根基,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肥料”。将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不仅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更是与党、国家的前途具有密切关联,会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会关系到中国梦是否得以实现。所以,探索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应用策略是具有重要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