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的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研究
2021-11-27杨元香
杨元香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湖南 益阳 413002)
伴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提升,高校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生活和网络中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等的影响,让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降低。为了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人们不断提升了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不仅需要高校教师能够从自身工作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升对学生引导工作的质量。同时也期待高校其他工作人员也能够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协助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本身具有较高的育人工作资源,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有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一、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
(一)政治基础:三全育人工作的要求
人才的正确培养是一个全方面、多层次、体系化的工作,仅通过部分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努力,并不能完全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正确性和有效性。正因如此,国家以“三全育人”为工作指导,需要高校各层级工作人员能够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全面提升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品质。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利用图书馆中丰富的文献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影响,帮助其以更加客观、正确的视角,审视国家、社会和世界的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工作服务,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图书馆的服务中提升对国家、对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可,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提升的需求。
(二)物质基础:信息化的图书馆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已然突破了原有的发展局限,可以为高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满足不同高校大学生思想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如在当前信息化的高校读书馆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各种纸质版文献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以满足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借助数字化的手段,以图书馆为基本的文献资源参考平台,不断搜索更多的文献资源,以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有效的体现出“互联网+”技术融入的价值和意义。在服务体系方面,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图书搜索、借阅、整理等多种基本的服务,也可以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数据技术为学生进行读物的推荐,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学生的引导。在基础设施方面,图书馆已经能够借助多种不同的信息技术,尽可能地缩短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教育工作者与读者之间以及读者阅读者之间的沟通距离,可以更好地实施服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三)思想基础:正向丰富的文献资源
在更高育人要求的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到不同工作者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需求[3]。因此,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编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从文献资源的丰富性角度进行了思考,尽可能多地引入了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文献资源,同时也提升了对文献资源本身质量的把控,让高校图书馆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丰富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还让学生本身的思想和观念,能够在多种不同文献资源的引导下,实现正向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从根本上提升高校图书馆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价值。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工作定位局限,无法支持思政教育工作开展
虽然在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下,高校各层级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都应该重视到自身在培养人和教育人方面的价值,并采取一些积极、主动的措施,将自身工作的价值体现出来。但就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分析,部分图书馆在实际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将教辅组织作为了自身工作的本位,认为自己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但却没有直接参与的必要,因此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常表现出不积极、不主动的姿态,无法支持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二)本职工作挖掘的程度不足,存在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漏洞
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功能体现的前提,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立足于本职工作,深度挖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找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采取工作的对策,有效地发挥出自身在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价值。但在实际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中,部分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并未基于本职工作进行深度的研究,导致其在参与思政教育工作中时,存在一定的工作漏洞,让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水平始终难以得到提升。
(三)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滞后,互联网技术无法被有效运用
就目前高校图书馆工作队伍的建设情况分析,部分高校图书馆工作队伍建设的滞后,依然是限制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思政教育功能的主要因素。如在目前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受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影响,导致其难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图书馆的各项工作进行调整和优化,无法给高校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引导,不仅削弱了高校图书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同时也让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教育活动的价值大打折扣。
(四)高校图书馆技术运用局限,互联网的价值无法有效体现
高校图书馆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入了多种不同的互联网技术,可以为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改革和优化提供充足的助力。但就高校图书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分析,部分高校图书馆虽然及时地融入了互联网技术,但其本身对各种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工作局限,只是一味地强调高校图书馆各项管理工作的改进和优化,并未根据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工作的需求,进行实际服务工作内容和项目的延伸,难以让各项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思政教育工作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立足于图书馆工作本位,定位图书馆服务功能,提升互联网技术引入水平
强调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硬性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打造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思政教育服务工作,而是要求图书馆能够立足于图书馆的工作本位,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更加直接、科学、合理、有效地参与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为此,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高校图书馆必须立足于图书馆的工作本位,重新定位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找准自身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价值体现的方向,更有针对性地对互联网技术进行运用。如高校图书馆可以立足于来馆学生的阅读需求,考虑从期刊采编的角度入手,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在具体实践时,图书馆期刊采编工作人员可以考虑将更具引导性的时政热点评论期刊引入到图书馆的建设中,并借助互联网技术,以摘抄、热点词汇搜索、时政要闻等方式进行推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现出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工作中引入的价值。另外,为了满足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需求,图书馆采编工作人员也可以从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引入以及纸质版文献资源的创新等角度进行思考,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来馆读者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升文献资源建设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依赖,逐渐提升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工作的功能。
(二)立足于图书馆服务优化,渗透思政教育的工作,提升互联网技术引入效果
图书馆除了具有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源之外,其本身的服务也是渗透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因此,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工作价值的提升,高校图书馆也需要立足于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优化进行思考,更加有效地对互联网技术进行运用。如在当前的高校图书馆建设中,海量的文献资源虽然能够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但其本身也对来馆阅读的学生造成了较大的阅读障碍,增加了大学生的阅读成本。为了实现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优化,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思考。第一,基于学生实际的阅读需求,调整和优化图书的编目方式,让各种文献资源的编目方式,与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相适配,让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多种智能化的设备,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掌握图书的基本信息,包括该文献资源在图书馆中的位置、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借阅状态等,降低学生在图书馆阅读的成本,提升学生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第二,基于学生思政教育服务工作,强化和优化文献资源推荐工作,如图书馆可以将学生的阅读需求和思想政治建设需求作为文献资源推荐的主要参考指标,利用多种不同的互联网技术,综合性地对各种文献资源进行分析,找到最适合学生课程学习以及个人发展的文献资源,有针对性、有方向性的进行推荐,提升学生在图书馆中的学习效果。
(三)立足于图书馆人才建设,本职与思政教育协同,构建互联网技术引入基础
为了强化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职能,高校图书馆必须要立足于图书馆专业工作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自身在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的价值。为此,高校图书馆应当立足于两个基本建设内容。其一是高校图书馆各层级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要求各层级工作人员应当顺应图书馆建设的需求,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的提升自身的工作素养,不仅要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还要适应性地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以更好地对各种互联网技术及对应的管理办法进行运用。其二是高校图书馆各层级工作人员的思政教育水平,要确保高校图书馆各层级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思政教育工作水平,能够有效地对各种思政教育工作资源进行应用,从而打造出更加适宜引导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活动,真正的满足实际工作开展的需求。
(四)立足于图书馆技术建设,实现图书馆工作延伸,提升互联网技术引入质量
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给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因此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有必要立足于图书馆的技术建设进行思考,实现各项工作的有效延伸,尽可能地提升自身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借助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根据不同的主题或内容,及时构建不同的校园论坛,并引导相关教师坐镇其中,不断拉近图书馆工作人员、学生以及各学科、各专业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学生和教师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形成与教师之间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合力,实现对高校学生的有效引导。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工作便利,在“三全育人”的工作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自身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工作基础,找到实际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不足,并融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工作优势,有针对性地采取工作的对策,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