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节水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
2021-11-27郭英刘婧李强陈娟强冯艳
郭英 刘婧 李强 陈娟强 冯艳
(1.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干部学校,山西 临汾 041000;2.临汾市种子站,山西 临汾 041000;3.4.临汾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山西 临汾 041000;5.临汾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山西 临汾 041000)
引言:传统玉米种植技术,不仅耗时、耗力,玉米产量也难以保证,通过运用玉米节水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调整玉米种植地区土壤质量,营造一个适宜玉米生长发育的环境,提升玉米出苗率,实现玉米产量提高。如何正确运用玉米节水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是目前各相关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玉米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分析
玉米种植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控,来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一)种植技术
玉米的种植密度对其单位面积产量造成比较直观的影响,在理想状态下,每株玉米的单位产量需要达到0.25kg 每株,这种情况下要求667 平方米的面积下玉米的种植密度要在4000 株左右。通常,玉米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气温、降水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会导致玉米的产量达不到理想状态,单株产量只能在0.2kg 左右。在这种情况下,667平方米面积下的玉米种植量需要从4000株提升到5000株左右,来确保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标准。
(二)玉米地膜覆盖技术
多干旱、多风气候条件地区,相较于其他气候条件地区,其地面蒸发量较大,通过运用玉米地膜覆盖技术,不仅有利于降低土壤中水分蒸发速度,也能起到增加地表温度的作用,保证玉米种植地区地温、水分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有效弥补此地区因气候条件较差所造成的不足。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合理性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快玉米种子出苗速度,为玉米生长发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玉米产量提高[1]。在一般情况下,实行了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地方,玉米的播种日期需要提前7-10 日。
(三)施肥技术
施肥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关键一环,选择将玉米种子与化肥同时在田间播入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减少玉米播种耗时,也能有效缓解玉米种植人员生产压力,解决传统人工施肥方式潜在各种问题,实现玉米种植效率及产品提高。在玉米实际播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控制玉米播种深度,无特殊要求下,深度3-4cm 最为适宜,其中施肥深度应控制在10-15cm 范围内,玉米播种和施肥间距保持在10cm。选择此种施肥技术,可降低化肥对玉米种植的灼伤程度,使其能够让玉米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玉米的生长发育对土壤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需要土壤的有机物质含量在1%以上、速效磷20mg/kg 以上,速效钾100mg/kg 以上。同时由于玉米的成长中离不开对钾元素的需求,含钾量高的土壤是玉米高产的必要条件,在玉米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需要定期为土地进行补充钾元素的工作。建议使用玉米专用的氮磷钾肥;该肥料中的氮磷钾比例较为科学,可以在满足玉米正常的元素需求时,又不会对植物的根系造成损伤。
在播种玉米时,可以采用种肥同播的方法,在播撒种子的时候将化肥也一同播下,在这种情况下播种下去的玉米种子有着不需要间苗、不需要二次施肥的优点,能够极大程度上的省下人力物力,同时也最大限度上的满足了玉米种子对于肥料的需求,可以有效的减少经济投入,从而提高收益。在进行种肥同播的时候要将玉米种子和肥料间隔开,种子和肥料之间的距离要达到15cm,同时化肥的播种深度要达到10-15cm,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避免化肥对种子造成伤害。并且,每667 平方米中的化肥重量要得到控制,通常以40-50kg 为宜。
(四)播种技术
在玉米播种之前要对玉米的种子进行甄选,对于玉米种子的选择要因地制宜,考虑到种植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条件,选择能够在当地茁壮成长的,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玉米种子。在播种时,为了避免玉米播种过程中对幼苗造成损伤,种植人员在种植之前,需要再次检查幼苗情况,确认是否苗全和苗齐,将发育不好和感染疾病的玉米种苗进行淘汰,仅留下生长发育达到标准的玉米进行播种。此方面因素对玉米最终产量与品质有着直接影响。同时,在实际玉米播种过程中,种植人员可选择包衣种子,既能确保处于苗期的玉米植株不受病虫害干扰,还可以让玉米充分吸收包衣中的养分,生长发育得更为茁壮。玉米播种的时节以早播为宜,确保在6月15 之前全线完成玉米苗的播种任务,早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的有效提升玉米出苗率,并保证后续健壮生长发育。如果遇到土壤干旱较为严重的问题,可以先对土壤进行浇水,再播种玉米种子,争取在播种玉米时,土壤能够达到一个较为湿润的状态。
二、玉米节水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具体运用措施
(一)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质量对玉米高产有着直接影响,种植人员应在种植玉米时做好对田间种植结构的优化,可以搭配种植一些能够对玉米的成长起到有利作用的农作物。重视和加强玉米生命周期内针对玉米生长情况的监控,尤其是特殊天气,需要做好相应防护措施,避免生长期间的玉米植株受到损伤,同时清除掉田间不符合标准的劣质玉米幼苗,从根本上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在田间管理过程中,种植人员也要十分注意玉米拔节期的灌溉作业,在夏季玉米的快速成长期对玉米提供大量的水分,做好田间灌溉作业。针对特殊的气候特征,如干旱气候条件,可选择小麦秸秆覆盖保墒的方式,将小麦秸秆用秸秆还田机进行粉碎麦茬作业,然后打开小麦秸秆堆,播种玉米。在玉米播种后,可以再一次对小麦秸秆进行粉碎,以对玉米播种地均匀覆盖,使整个玉米播种区都均匀覆盖上小麦秸秆,来延缓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度。待玉米进入成长期后,可以逐渐停止浇水,做到前水后用,以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减少人工劳动量,从而有效降低玉米的种植成本。
(二)病虫害防治
1.叶部病害防治
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锈病等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叶部病害,当此类病害发生时,玉米苗叶颜色呈黄色,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并于一段时间之后叶子枯死,直接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健康,使玉米发育不良,导致玉米减产。随着叶部病害加重,有一部分的玉米叶部病害会通过地下水和空气进行传染,导致患病玉米的范围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量降低。针对玉米叶部病害防治,种植人员可根据田间玉米实际病害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育苗期间,通常使用20%的百克溶液来对田间进行喷洒,这种药物能够对此类病害起着良好的预防成效,降低此类病害对玉米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2]。在玉米成熟之前的半个月中,可以更换为20%的三唑酮乳油来对玉米的叶锈病进行预防。
2.地老虎、蚜虫、玉米螟虫病害防治
地老虎经常发病于玉米幼苗时期,危害由地上向地下玉米幼苗转移,地老虎以玉米颈基为食,通常在夜间觅食,啃断玉米颈基。导致田间因玉米缺苗出现断垄情况。针对地老虎病害防治,种植人员可在田间铺撒一些拌有敌百虫药剂的嫩草,以此来诱杀地老虎。蚜虫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长期间,蚜虫会啃食玉米的茎叶,严重影响玉米健康生长,种植人员可选择硫酸锌溶液对玉米植株进行喷洒,注意控制药剂施用量,达到杀死蚜虫效果即可,施药过多,则会降低玉米品质。
玉米螟虫主要蚕食玉米茎秆,导致玉米茎秆组织被破坏,其营养无法进行运输,此虫害发生,对玉米产量影响是极大的。针对玉米螟虫病害防治,为有效控制玉米螟虫繁殖数量,可在田间土地上施用呋喃丹,能够有效预防玉米螟虫,待玉米授粉完成后,可将敌敌畏在玉米雌穗上喷洒,将玉米螟虫病患完全阻断。另外,可以采取引进玉米螟虫的天敌赤眼蜂来采取生物的措施,通过赤眼蜂和玉米螟虫之间的生物行为,达到减少玉米螟虫数量的作用。对玉米病虫害进行防治,生物防治措施和化学手段一齐使用,双管齐下,能够更有效率地起到病虫害的防治作用。
(三)田间种植结构优化
优化田间种植结构,有利于促进玉米高效生长,种植人员可结合玉米田间实际种植情况,搭配种植其他作物,促进玉米的产量提升。种植人员选择合适植物进行搭配,在提高玉米产量同时,也能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例如,采取夏玉米和大豆类植物种植混合搭配种植方式,利用双方自身天敌,充分的发挥天敌作用,以此来控制二者生产期间虫害数量,达到减少化学药剂施用,保障玉米品质的效果。在夏玉米种植后,相关人员可以从春玉米田向夏玉米田的方向建立生物廊道,将春玉米田处存在的天敌通过廊道引入夏玉米田,增加夏玉米田处存在的天敌数量,起到对夏玉米田的害虫的管控效果。此外,待玉米进入成熟期,种植人员可将秋菜在田间种植,仍利用天敌来控制虫害,在做到了绿色无公害的同时,保障了玉米最终实际产量不受影响。
(四)控制玉米收获时间
玉米节水高产高效栽培管理过程中,通过控制玉米收获时间,有利于保证玉米活杆成熟度,在收获玉米期间,种植人员需要观察玉米外观,确认玉米苞叶是否已经处于完全发黄且蓬松的状态,确认乳线是否已经完全消失等,待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判断完毕,且确认整株玉米尚未失去生命体征,并在不影响正常二次播种基础上,可以尽可能延缓玉米收获期,利用晚秋的光照对玉米进行照射,待玉米完全灌浆成熟后直接收获玉米。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运用玉米节水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时,需要对影响玉米节水高产的各个因素严格把控,优化田间种植方式,做好田间施肥管理工作,强化土壤肥力,实现玉米提质增效目标,有效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农民经济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