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化中如何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治探讨
2021-11-27郭彩转
郭彩转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0)
前言:从苗木的选择到后期维护,再到提前预防,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不能出现纰漏。因此,深入探讨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至关重要。
一、合理选择绿化植物
(一)因地制宜
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具有极强的区域性特点,受到地形、气候、生存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城市园林绿化的生存条件更为特别,空间小且林木密集,受到阳光照射的时间与其他条件下生存的林木也不同。因此,在选择绿化林木树种时,应分析当地的气候以及栽培地的地理条件,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栽种的树种进行绿化设计[1]。
(二)严格选择无病虫害苗木
在确定绿化林木种类后,便要选择苗木进行运输。苗木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务必仔细甄别选出无病虫害的健康苗木。除此之外,所选苗木也不能有发生病虫害的迹象。苗木选择完成后,往往要进行跨境运输,如若这一过程不严加看管,也容易使苗木发生病虫害。因此,运输途中苗木的存储环境要有所保证,运送苗木的人员要时常检查苗木存储环境是否维持良好。
二、规范栽培操作
(一)树种搭配
病虫害一般情况下只在同种类林木之间传播,不会波及到其他种类的林木。所以在园林绿化林木栽培时,切忌不要将同一树种大面积栽培,大面积栽培会使病虫害发生后急速传播,难以控制。缩小同一种林木的面积,在同一处园林绿化面积中穿插栽培多种林木。这样可以在病虫害发生时,及时阻断其传播,将病虫害控制在小范围内,方便治理且降低损失。
(二)规范施肥灌溉
园林绿化林木的施肥以及灌溉应当有固定规范,施肥与灌溉不能够随心所欲。肥料的选择和用量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施肥前充分了解肥料成分,确认其多种成分达到平衡标准。林木的灌溉也有很多要求,灌溉次数、灌溉方法以及灌水量都应有所规定并予以高度重视。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积水过多,会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外部环境,增大发生风险。
(三)规范林木维护
林木病虫害防治并非一蹴而就,除去日常施肥灌溉,林木的维护也十分重要。易被病虫寄生的枯枝烂叶需及时清理,同时将其尽快销毁。安排工作人员定期科学合理修剪林木,除去病枝,同时改善城市园林环境下林木较差的通风条件和光照条件,助其生长。
三、生物防治
(一)引进天敌
引进天敌是防治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以虫治虫,但这种防治方法对防治人员要求更高。防治人员在引入天敌之前,需要前往该区域进行综合考察,全面了解此处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并掌握此处生态系统的具体情况。做好全方位的了解与准备后,根据此处环境下的食物链情况,合理合规引入不同种类的病虫害天敌。在引入天敌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有如下几种条件需满足。第一,要保证天敌的生存环境,使天敌在与病虫害的对抗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情况下,引入天敌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发挥。第二,要增加原有天敌的数量。人为增加原有天敌群体中繁殖体的数量,以此增加天敌数量防治病虫害。第三,形成新的生态体系后,引入其他病虫害天敌时,务必遵循科学依据引入新品种天敌,使得该体系中的食物链更为丰富。保证园林绿化这一小区域的生态系统更为稳定平衡,病虫害发生的可能也随之减小。
(二)引入菌类
在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内引入对其有致命作用的病原菌或是微生物,也是防治病虫害的常用生物防治方法。应用此方法之前,同样需要做十分充分的准备工作。防治人员需要分析各类病虫害发生的季节,确定导致病虫害发生的病原体,依照这些因素确定引入病原菌的种类。同时要估测引入这类病原菌后,会不会对其他生物有所影响,综合考量评估后,再进行病原菌的引入。菌类引入常用方法有喷雾杀菌、土壤杀菌等,使用方法应该结合发生病虫害的情况进行选择。除此之外,菌类药物的选择需要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并选择官方渠道购买。
(三)培育新品种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也越发多种多样。利用类似于基因工程、分子工程等科学手段培育林木新品种也逐渐普及,改造林木原有基因使之成为抗性新品种也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一种手段。这样培育出的具有抗病虫害基因的林木品种,可以随着人类对病虫害基因了解的不断深入,不断进化其抗性基因。抗性基因不断加强,防治病虫害的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工作量相对减小。但成本相对较高,使用频率较低。
四、化学防治
(一)喷洒化学药品
化学药品的喷洒分为喷雾和喷粉两种,两种方法的使用各有要求。喷雾一般是将化学药品加水溶解,溶解一定要均匀。喷雾器械的喷口要符合要求标准,喷出雾滴直径大约为200 微米为最佳,以此保证植物被喷洒均匀,达到药效。喷粉相较于喷雾效率高,但用药量过大且效果一般,同时影响林木美观,城市绿化病虫害防治基本不再使用这一方法。无论是喷雾还是喷粉,这样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在药品的选择上要尽可能低毒、低残留,并且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降低化学药品的副作用。
(二)苗木土壤处理
用药剂处理苗木或土壤也可达到化学防治的作用。将用于栽培的苗木统一进行药剂处理,从根源上杜绝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这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但在进行药剂选择时,需要清楚各类苗木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药剂,每种苗木所需药剂的类型、浓度、用量、处理方式等都不同。目前主要的处理形式是浸泡,若想提高药剂渗透力,也可在此处理过程中加入热力处理。用药剂处理土壤所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可能会改变原有土壤结构并带来新的危害,因此这种方法并未被推广。防治病虫害最基本的准则是不破坏原有环境,为了效率而选择危害较大的防治方法得不偿失。
(三)其他方式
除上述两种化学防治方法外,药剂涂抹枝干伤口、涂刷枝干、药剂注射、枝干包扎等也是常用防治方法。街边绿化树木的枝干往往被涂抹为白色,所用颜料便是具有防虫作用的化学药剂。有些园林式绿化公园中,偶尔会看到枝干上方悬挂一袋药剂,用针管插入树木枝干内部,便是一种补充树木所需养分,减小病虫害的发生几率的方法。这几种化学防治方法,影响小操作简单,因此更为常见。
五、物理防治
(一)诱捕害虫
在林木绿化区域内使用各式杀虫灯、粘虫板或色板等工具人工引诱捕杀害虫,或用高压喷灌冲洗附着力强的害虫,是较为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杀虫灯利用灯光引诱其趋向我们的杀虫设备并将其捕杀,影响小且效果显著。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杀虫灯,大多是不引诱天敌只引诱害虫最新款,捕杀效果更为明显。粘虫板主要利用气味引诱害虫并将其捕杀,适用于对气味比较敏感的害虫。色板利用害虫的趋色性,设置可以相应的颜色引诱害虫,颜色的设置要依据此处防治害虫的特性进行选择。高压喷灌适用于吸附力较强的害虫,加大喷灌水压,将其从林木上随水流冲洗掉。捕杀成虫,减少繁殖,是这一类防治措施的根本目的。
(二)物理阻隔
设置防虫网或铺设地膜阻断害虫与林木的接触,也是一种强有力的物理防治方法。防虫网由细线编制而成,可根据防治害虫的体积大小选择其网眼大小。防虫网起到一种阻隔效果,直接杜绝害虫与林木的接触,从根源上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在地面铺设银黑色反光塑料薄膜,也有很强的防治效果。这种薄膜的强反射功能既可驱逐害虫,又能够吸收温度并以此抵御夜间急速降温。同时这种薄膜相对较厚可抑制杂草生长,防止肥料水分的流失,有益于林木的健康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三)改变物理条件
了解害虫的温度承受能力,常用升温、降温的方式使害虫难以生存。但是,在调温时要考虑到除害虫以外的生物承受能力,保证除害虫外其他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加强紫外线照射强度,在园林绿化区域内安置紫外灯,科学合理设置紫外灯安置数量及密度。
六、完善预防机制
(一)长期监控病虫害防治情况
相关管理单位应该为每一处城市园林绿化安排专人长期监控,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范围。设置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专项监管组,长期驻扎所管辖园林绿化区域内,以此实现无空闲期病虫害防治监管。在这样长期的监管环境下,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并阻止其传播,将病虫害最大限度缩小到可控范围内。小范围的林木病虫害,病木处理更为方便快捷,造成的损失小且防治效率高。
(二)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就国内情况而言,城市园林绿化依旧处于发展期,属于冷门领域。由此导致该行业缺乏高素质年轻人才,而相关单位又不能为在职员工提供专业、专职的岗前培训,最终使得该行业内各级工作人员能力不足,工作开展十分不顺利。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提升工作待遇明确发展方向,以此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这一行业。除此之外,单位定期开展专业职能培训,真正让工作人员了解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如何开展,了解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将管理层与基层工作人员素质全面提高,可从根源上提高病虫害防治的工作效率及完成质量。
(三)完善举报机制
城市园林绿化区域面向群众开放,群众在园林中游玩或散步时,发现工作人员消极怠工或是其他游客存在违反规定行为,又或是某处发现了轻微的病虫害,可在固定平台进行匿名举报。相关部门接到举报后进行核查,核查发现举报内容属实,对相关工作人员或游客进行处罚或警告。病虫害防治非同小可,全民都应当参与其中,这样病虫害的防治更加轻松。
结论: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防治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每种病虫害的特征,采取最适宜的防治方法,这样才能有效防治降低损失。全民应齐心协力,尽最大努力杜绝病虫害侵袭,维护城市生态发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