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真实的生命
——舞台剧《姊妹树》导演阐述
2021-11-27苏建华
苏建华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黑龙江大学建校80 周年,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激励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黑龙江大学校史剧《姊妹树》精彩上演。该剧以黑龙江大学发展变化为线索,以人民教育家、老校长王季愚和杰出的外语教育家、副校长赵洵秉承、发扬延安精神,扎根边疆创办高等教育,爱国育人的动人故事为题材,讲述黑龙江大学辉煌的建校历程。
作为导演,“对一部戏剧的创作既要考虑剧作本身表现的时代背景,还要考虑它演出的时代背景;既要考虑剧中人物命运的变化,还要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既要遵从戏剧规律,还要加以创新。”
为了能够呈现出新时代的戏剧艺术,为了更真实的再现那一段峥嵘岁月,在创作之初,我曾与编剧、制作人等对黑龙江大学校史以及老校友进行走访调研,阅读大量人物传记,收集了宝贵的创作材料。通过调研和采访,确定了这部戏的创作基调,即用“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黑大精神,用“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的黑大校训引领观众,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校史深入人心。在进行剧本创作时,为将二位校长建设管理学校不同阶段所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思想在剧本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中合理展示出来,我们对剧情进行了精心设计;在指导演员表演时,要求演员要将角色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都立体生动地表现出来;在进行舞美设计时,要求舞台及人物造型要给观众带来直观的感受,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在音乐音响创作与选择上,要求具有震撼心弦、烘托情感,为表演艺术服务的作用,使该剧更具感染力。
下面分别从剧本创作、舞美设计、音乐音响制作、舞蹈创作、剧本排演、艺术特色等方面讲述该剧的创作历程。
一、剧本改编方面,调整结构,增强戏剧感染力
王季愚、赵洵如同姊妹,她们在校园里亲手种下的两棵椴树被称为“姊妹树”。“树”的形象与生命历程揭示了不断繁衍和生生不息,该剧标题从树木引申到树人,从个体情感扩展到教育梦想、再升华到国家与时代使命担当,立意鲜明,感人至深。
排演版《姊妹树》是根据话剧舞台呈现规律,在原文学剧本基础上进行改编的。改编后的剧本由序幕、第一至三幕、尾声组成。序幕是校友参观校史馆,通过讲解员对王季愚、赵洵两位校长事迹的讲述,以回忆倒叙的形式展开剧情。第一幕,延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该部分主要展现为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斗的抗大精神,以及两位校长革命教育理想的形成阶段。第二幕,佳木斯时期。此时学校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主要展现发扬抗大精神、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强调外语实践教学的思想。第三幕,哈外专时期。学校迁回哈尔滨,先后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主要展现创新人才培养、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师资队伍、强化学术建校、人格教育教学的思想。尾声黑龙江大学沙曼屯初建校时期,主要展现创新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想。
排演版剧本,调整剧本结构,浓缩演出场次,表现红色基因,加强矛盾冲突,突出主题思想,渲染艺术氛围,增强戏剧感染力,将黑龙江大学校史在戏剧舞台更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
二、舞美设计方面,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再现历史画卷
该剧舞台布景主要根据学校发展不同时期进行还原设计。序幕为黑龙江大学校史馆,本剧从这里开始,为入学新生讲述黑龙江大学的光辉建校历程。第一幕主要呈现延安窑洞、宝塔山、保育院等场景,来表现抗大学生热火朝天的学习操练场景,以及王季愚、赵洵二位校长的生活工作场景。第二幕主要呈现佳木斯松花江、破旧校舍、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礼堂等场景,来表现在佳木斯建校的艰苦岁月。第三幕主要呈现哈外专时期王季愚校长办公室、家里、学校广场等场景,来表现学校在哈尔滨初期办学情况。尾声主要呈现哈尔滨沙曼屯黑龙江大学主楼、学校广场、姊妹树等场景,来表现学校即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整个舞台设计采用了阶梯形布局,用以体现宏大叙事的场面。布景装置的色彩体系灵感来源于土地,树木生长在一片沃土之上,经过大地的滋养,得以茁壮成长。黑龙江大学正是这样一片沃土,滋养着每一个黑大学子。两位校长也像大地母亲一样,将她们毕生心血奉献给教育事业。布景主要采用景板、LED 屏、天幕、纱幕、坡形舞台等加以呈现,背景图片、视频、沙画以及剧中的大、中、小型道具,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服装都经过大量前期调研,进行还原设计与制作,目的在于给观众真实的带入感。本剧的结尾,观众和演员一同观看在LED 屏上投放的沙画视频,用沙画艺术的形式讲述黑龙江大学80 年来的发展变化,描摹出朝气蓬勃、步履坚定的“黑大人”群像,书写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光辉篇章。
三、音乐、音响方面,以原创为主,渲染气氛、突出主题
话剧音乐、音响是话剧演出中具有揭示剧本主题思想、丰富人物形象、渲染剧情气氛、突出动作与节奏、推动剧情发展、加强演出对观众感染力所安排的艺术手段。
话剧音乐既有适合演出风格、体裁的序曲、幕间曲和结束曲,又有在某些场景或动作中用来加深思想内涵、烘托节奏气氛的音乐。《姊妹树》剧中的原创主题曲《我心如初》,全曲分为三个段落,将抒情、行进、颂赞歌曲的音乐体裁有机融合,情绪逐层递进,主题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统一。在作品的编曲与演唱方面,既有娓娓道来的深情,又有气势磅礴的豪迈。歌词“种下一棵树,莫忘来时路。岁月如歌唱不尽,我心如初。”更是直接表达了该剧的主题——不忘黑大人的初心,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话剧音响也是表现话剧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剧中为表现王季愚在北国寒冷的风雪里,用激情点亮梦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带领师生在断壁残垣、四壁透风的环境进行艰苦建校的场景,在演出过程中多次加入北风呼啸的音效。以及外教孩子的啼哭声和联欢会中的枪声都是推动剧情发展,起到转折剧情、激化矛盾冲突的作用,表现在人物紧急状态下的应对状态。
该剧共有音乐11 首,旁白及音效16 段,可以说音乐、音响在舞台剧《姊妹树》的呈现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舞蹈创作方面,提高了艺术欣赏性,增加了舞台表现力
话剧中的舞蹈不同于舞剧,它既可以在戏中参与剧情发展,表现事件场景,也可以表现情绪情感,目的不同,设计的内容也不相同。该剧总共有四段原创舞蹈,即腰鼓舞、行军舞、波尔卡舞、喀秋莎舞。陕北腰鼓舞蹈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祝愿丰收、欢度节庆时的民俗性舞蹈。剧中出现的腰鼓舞用于表现抗战胜利后延安人民欢天喜地的庆祝场面,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行军舞是一段四分半的舞蹈,表现王季愚随部队奔赴东北的艰苦过程。随着原创气势磅礴的行军舞音乐响起,几十位演员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大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带着革命理想,间关万里、奔赴东北的场景,这段舞蹈既能让观众看到行军的艰难,也能感受到王季愚的初心。
波尔卡和喀秋莎舞蹈都是具有异域风情的舞蹈,一方面,用来表现在佳木斯期间虽然生活学习条件艰苦,但是王季愚、赵洵依然让师生们感受到在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学习的幸福和快乐。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建校初期,两位校长并没有用简单的方法单纯地抓外语教学,而是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外语,在实践中应用外语。她们充分利用艺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志、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将情境以舞蹈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可以凸显主题思想,还可以提高艺术欣赏性,增强舞台表现力。
五、剧本排演方面,深入挖掘人物性格,演出真实的生命
该剧是一部还原史实的剧目,剧中人物角色众多,主要有王季愚、赵洵、王力凡、王力平、谢队长、叶正大、鲁刚、叶楚梅、舍列波娃、库兹涅佐夫、王雪梅、李凤林、王福祥、王超尘、李锡胤、艾刚阳等角色。这些角色大都真实存在,并且充满热血与激情,具有远大抱负和理想。想要诠释出那一代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气魄,让观众看到一个个形象鲜明、充满革命教育理想的人物形象,需要每一个演员作出充分的准备。
我作为该剧的导演,赵洵角色的扮演者,既是剧中人,也是剧外人。既要指导演员演戏,担当表演教师;还要全盘把握,担任导演职务;另外,还要参演主要角色,可谓是三位一体。尽管责任重大,但我依然不畏艰难、保持初心,目的就是传承红色经典,将王季愚、赵洵两位校长办学治校的精神,将延安精神、抗大传统、黑大校训深入人心。
六、舞台剧《姊妹树》的艺术特色
(一)以当今的师生演艺过去的师生,穿越历史、走进校史
校史剧《姊妹树》150 余位演职人员均为在校师生,他们穿越历史的长河,走进校史,再现真实的人物角色,共同演绎黑大的红色传承,诠释两位老校长的奉献与担当。
(二)师生共同参与,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们在排演校史剧的过程中,学习到戏剧表演、服装道具制作、音乐舞蹈表演,视频剪辑合成等技术,锻炼了综合素质,增强了团队意识。整个过程将教学从课堂中走出来,使知识从书本里走出来,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以戏剧艺术形式,直观立体的再现黑龙江大学校史
以往传播黑大校史和王季愚、赵洵教学思想都是以理论形式,通过戏剧的形式既可以为观众增添视听体验,使观众感同身受;又可以帮助观众深刻的理解两位校长教学思想的精髓,给观众带来直观的体验。
(四)打破“第四堵墙”,让观众参与戏剧创作,产生沉浸式体验
这部剧的部分场景设置在观众席内,打破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第四堵墙”,演员从观众席的廊道中穿行,观众作为剧情的一部分参与戏剧创作,产生沉浸式体验。
以戏剧的形式传播王季愚、赵洵两位校长的教学思想,呈现黑龙江大学的建校历程是首次尝试。为了将每一个真实的人物演出得生动、鲜活,为了呈现一场精彩的演出,让观众产生视觉上的真实体验,思想上的情感共鸣,台前幕后演职人员同心协力,用延安精神、抗大精神、黑大精神不断激励和鼓舞自己,最终为黑大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动人的视听盛宴。这部剧的排演,将黑大师生乐观向上、勤勉求学的面貌展示出来,引领当代师生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百年、建校八十周年献礼。
建校之初,王季愚、赵洵两位校长不忘初心,怀揣着革命理想和教育者的激情携手共进,在中国东北办学校、兴教育。韶光流转,岁月如歌。如今,黑大人不忘初心、挖掘校史、言说时代,将博学慎思、参天尽物,融入到每一位黑大人的血液和灵魂之中,演出真实的生命,创造出一部属于黑大人的编年史。这部戏剧体现了黑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党报国、爱校荣校的情怀。相信该剧能够激励新时代的黑大师生们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为建成教育强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