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批评视域下的19 世纪英国女性文学探析

2021-11-27甘莹

魅力中国 2021年49期
关键词:视域文学作品世纪

甘莹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19 世纪的英国仿佛当时世界的缩影,在不断动荡的国内形势与不断扩充的对外战争中,英国自然而然地度过了工业革命,迎来了大英帝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在政治制度得到完善、道德修养和谦逊礼貌大力提倡的同时,男女平等、种族平等等相对于当时而言比较先进的理念开始萌发、延伸,思想上的饱餐孕育了历史上多位伟大的作家,留下了众多的传世之作,以至于后世不断有人评价“19 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么作为这一世纪中的璀璨新星,女性作家及女性文学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谈论、比较、探究,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世界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一、文化批评视域对文学探析的作用

文化批评是近年来在国内文学界新兴的一种研究范式,其思想理念在欧洲启蒙运动中就初见端倪,但直到20世纪才被文化学者陆续承认,并对其文学地位予以肯定,自此,文化批评进入了无声但稳步发展的阶段。起初,文化批评并没有引起美国文化学者的重视,反而吸引了后现代人类学家的注意,他们认为借助文化批评的视域可以更加客观、透彻的了解异文化,有利于反省自我的文化模式,从而从内部瓦解人们对文化常识的固有偏见,达到某些观念看法的重塑。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批评重新登上了文化研究的舞台,并正式进入学术前沿的领域,多位文化学者公开发言表示,文化批评帮助我们打破以往文学评判的局限性,有力结合了政治学批判性立场,让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加有迹可循,同时,文化批评的宏观性弱化了高雅与通俗之间的界限,对通俗和平凡文化元素在文学作品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进行了着重强调[1]。也是因为文化批评理论的不断完善,文学的“经典性”定义迎来重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西方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文化批评理论被引入到中国,我国学者在经过总结整合后得出以下结论:不管是俄国的形式主义,还是英美的新批评,亦或者是其他国家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其特点各异的概念理论都是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之上的,即等同于独立、封闭、符号化、自主发展的客观存在物的文学,因此,他们对文化批评的研究重点都放在了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框架结构的考察上。客观地说,这一结论犀利地指出了当代各种文学研究模式的局限性,也对人文学者提出了需要迫切解答的问题,而立足文化角度解析这一相关问题与疑惑正好是我国文学研究者的强项,也贴合我国当前文学理论界发展的局势。在特定研究背景影响下,我国将对文化批评的文学研究方向从文本解读转移到文化阐释上,这也与本文的研究主题相适应。

我国的文化批评理论强调,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历史在社会变革中的沉淀物,要想研究文学中的文化,就要深入到政治学、社会文化、批判性精神当中,众多专家学者的阐述、探索也在不同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理论[2]。由此可见,近代的文化批评与传统的文学批评相比已经达到了质的突破,不管是作为学术观念,亦或者研究手段,它都已经足够成熟,且将其应用于文学文本解析中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

二、立足文化批评视域对19 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展开分析

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依据性,本文从本土体验出发,先在中国女性性别视域下找到适合的着力点,然后对西方女性文学领域展开系统化的探究。

(一)英国女性文学意识的觉醒

直截了当地说,女性文学就是由女性作家为主要创作者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多为女性生活体验的描述与延伸,颇具群体色彩。而19 世纪在英国文坛中崛起的女性作家群体也让女性文学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众所周知,19 世纪的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重大发展,因此,有人称“19 世纪是英国的世纪”,而议会改革的实施推行更是造就了特定的政治社会形势,直接动摇了英国文学界的根基[3]。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创作主题开始趋于多元性,既有着浪漫主义的热情,又有着批判现实主义的深沉,两者的糅合反映了当时的资本主义对自由平等的民主诉求的提倡,也间接推动了此时女性文学的爆炸式发展。在以上众多因素的“诱惑”下,众多英国女性纷纷拿起笔杆,希望能够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获得与男性平等交流的机会、地位。不出人意料的,在创作者的迫切需求和文采展现下,女性的文学作品在当时阶级制度还比较鲜明的社会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女性作家已经不满于17 世纪沿袭至此的诗歌创作形式,她们吸取了18 世纪的现实主义理论,尝试运用小说的创作体裁对当时女性的生活细节、内心情感进行刻画,事实证明,幸运女神再次眷顾了她们,19 世纪英国女性作家创造的小说作品对后来整个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从文化批评的视域对19 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展开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经过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渡,19 世纪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众多伟大的女作家,简·奥斯汀、玛利·雪莱、勃朗宁夫人、勃朗特三姐妹等等都堪称为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但是在当时男权为上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其中的少数几人被公众所熟知、认可、接受、推崇[4]。即使是这样,大家在谈论这些女性作家时,仍然选择将其作为一个女人来看待,而不是一个作家,可想而知,这些女作家本身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仍然是属于“出格”的,也会遭到某些男性或敌对作家的质疑。同样的,这一困扰也反映在她们的文学创作中。

(二)不断发展的女性独立意识

立足文化批评视域,19世纪的女性文学作品已经带有一定的觉醒意识,但受眼界、环境、思维等条件的限制,她们的作品中仍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学风格倾向,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在之后的演变中,女性作家的独立意识在不断发展、完善[5]。

一开始,女性作家会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赢得更多读者的认可而选择在创作时惩戒行为举止不合乎当时社会规矩的女性。例如,简·奥斯汀是19 世纪女性意识觉醒的率先者,这一点从她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爱玛》《劝导》等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来。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妇女,简·奥斯汀有着相比于其他女性作家而言还算悠闲、富裕的生活,从中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她会成为女性意识觉醒的领先者,但当时女性作家所面临的文学创作方向还是太狭隘了,多被局限在家庭与婚姻中,从《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两面性。一方面,伊丽莎白身上的自我坚持与追求在当时而言是比较少有的,这也对西方的女权主义发展产生了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奥斯汀自身被限制的客观情况也一并反映到了伊丽莎白身上,这也体现了独立意识的未贯彻性。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女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刻意表现了不尊重女性规矩的角色会在情感生活中受到伤害,但同样的内容在男性作家眼里却被解读成了“这些弱点是女性与生俱来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对《简·爱》男主角原配妻子的解读上,因此我们只能说,简·奥斯汀等一众作家努力了,却还是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三)从文学上升到价值与地位

进入19 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意识到,继续承受男权社会的压力将会使女性文学创作陷入瓶颈,因此,一大批女性作家开始寻求女性的独立身份,希望能够展现女性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乔治·艾略特就是其中的一位,其文学作品的内容表明此时的女性作家已经开始对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展开了深度的反思。由于没有经验与方向,这条道路注定是坎坷的,在女性作家自己摸索、追求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过于阳刚的女性角色刻画也从反面证明了此时的女性作家仍然承受着男权文化的干扰与误导。

由于当时所有的价值观念、道德体系都是基于“服务男性”这一核心理念创设的,因此,不管女性作家如何摸索,都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中找到一条现成的途径用以确立自己的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女性作家的探索难度[6]。只有跳出当时的社会框架,才会有可能找到可行的路径。但遗憾的是,当时众多的优秀女作家并没有发现其门道,所创立的女性角色多具有意识上追求独立反思自我、行为上仍恪守社会秩序的矛盾特征,所以直到最后,女作家们的独立意识仍然是不够彻底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19 世纪女性作家及其文学仍然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之后女性作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价值与地位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结束语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纵观历史,“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适用于每一部文学著作。要想探究19 世纪女性文学萌发、发展的原因,我们必须要回归到作家所处的社会与时代中,尽管这个时期较短,但其在文学发展史上留下的痕迹、创造的成果是非常卓越、有目共睹的。作为当时世界上女性对男性文化、主流文学发出的一种洪亮的呐喊,女性作家及其文学作品无疑为世界文学史划定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也预示着女性文学的真正自我解放。

猜你喜欢

视域文学作品世纪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世纪赞歌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世纪中国梦
文学作品与数学